近日重读白居易《揽镜喜老》和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感触良多。发在网上,分享給老年朋友们。
揽镜喜老
白居易
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
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
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
而我独微笑,此意何人知。
笑罢仍命酒,掩镜捋白髭。
尔辈且安坐,从容听我词。
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
生若苟可恋,老即生多时。
不老即须夭,不夭即须衰。
晚衰胜早夭,此理决不疑。
古人亦有言,浮生七十稀。
我今欠六岁,多幸或庶几。
倘得及此限,何羡荣启期。
当喜不当叹,更倾酒一卮。
译文:
今天早上照镜子时,
发现自己的胡子和头发都变白了。
我已经六十四岁了,
怎么能不显得衰老呢?
我的亲属为我变老而感到惋惜,
相对叹息咨询。
而我却独自微笑,
这种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呢?
笑过之后,我仍然命令上酒,
掩住镜子,捋着白胡子。
你们且安心坐着,
耐心听我说。
生命如果不足留恋,
老去又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如果生命值得留恋,
那么老去就是生命的延续。
不老就必须死亡,
不死于年轻时就必须老衰,
老衰弱胜过早亡,
这个道理是毫无疑问的。
古人也有说法,
人活到七十岁已经很少见。
我现在还差六岁,
侥幸或许多活一些时间。
如果能活到这个岁数,
又何必羡慕荣启期呢?
(荣启期:春秋时的隐士,活到95岁)
应当高兴而不是叹息,
再倒一杯酒吧。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他对衰老的淡然态度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
人谁不害怕衰老,
老了又有谁来怜惜?
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
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
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
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
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
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
虽然是流照在桑榆之上的余晖,
依旧能够幻化成霞,绮丽满天。
诗题为“酬乐天咏老见示”,意思就是这是酬答白居易的咏老诗。
白居易和刘禹锡为同代人,是好友。晚年时,两人都生活在洛阳,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一直都保持着交往。
刘禹锡70岁终老,白居易74岁终老,在唐代诗人中,两人算是比较高龄的。
近日重读白居易《揽镜喜老》和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感触良多。发在网上,分享給老年朋友们。
揽镜喜老
白居易
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
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
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
而我独微笑,此意何人知。
笑罢仍命酒,掩镜捋白髭。
尔辈且安坐,从容听我词。
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
生若苟可恋,老即生多时。
不老即须夭,不夭即须衰。
晚衰胜早夭,此理决不疑。
古人亦有言,浮生七十稀。
我今欠六岁,多幸或庶几。
倘得及此限,何羡荣启期。
当喜不当叹,更倾酒一卮。
译文:
今天早上照镜子时,
发现自己的胡子和头发都变白了。
我已经六十四岁了,
怎么能不显得衰老呢?
我的亲属为我变老而感到惋惜,
相对叹息咨询。
而我却独自微笑,
这种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呢?
笑过之后,我仍然命令上酒,
掩住镜子,捋着白胡子。
你们且安心坐着,
耐心听我说。
生命如果不足留恋,
老去又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如果生命值得留恋,
那么老去就是生命的延续。
不老就必须死亡,
不死于年轻时就必须老衰,
老衰弱胜过早亡,
这个道理是毫无疑问的。
古人也有说法,
人活到七十岁已经很少见。
我现在还差六岁,
侥幸或许多活一些时间。
如果能活到这个岁数,
又何必羡慕荣启期呢?
(荣启期:春秋时的隐士,活到95岁)
应当高兴而不是叹息,
再倒一杯酒吧。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他对衰老的淡然态度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
人谁不害怕衰老,
老了又有谁来怜惜?
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
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
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
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
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
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
虽然是流照在桑榆之上的余晖,
依旧能够幻化成霞,绮丽满天。
诗题为“酬乐天咏老见示”,意思就是这是酬答白居易的咏老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