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桃园借水》作为碗碗腔的经典剧目,以其细腻的情感、优美的唱腔,生动展现了一段发生在桃花盛开时节的浪漫爱情故事。这段质朴与典雅完美融合的乡村爱情,不仅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128字)

【戏曲欣赏】
碗碗腔《桃园借水》
根据录音整理
强军/陕西宝鸡
姓桃居住桃花村,
茅屋草舍在桃林。
桃夭虚度访春讯,
谁向桃园来问津。
桃小春,
今乃清明佳节,
要与母亲坟茔拜扫。
爹爹清早深山砍柴,
这般时候怎么还不见回来呀?
我不免门首等候爹爹便了。
名落孙山生恼恨,
酒后闲游到荒村。
碧桃花放红似锦,
绿柳叶绽黄如金。
良辰美景观不尽,
把人的酒气解三分。
见一位佳人站门庭,
倒叫崔护疑心中。
莫不是桃源仙洞?
莫不是广寒月宫?
莫不是天台路径?
莫不是高塘巫峰?
云鬓堆压庞儿正,
莲脸生香唇又红。
柳腰斜倚碧桃影,
人面桃花相映红。
叫人意马难拴定,
倒不如借水一声。
大姐请了,
小生这里有礼了。
还礼了,
君子施礼,
莫非错行路径?
非也,
小生饮酒后未醒闲游贵庄,
借杯水解酒,
望勿吝惜。
既然如此,
你切稍等,
待我与你捧水来。
好也,
好一个伶俐女女裙钗,
闺门之戒记心怀。
你把小生错看待,
我非是跳墙张秀才,
怎肯将你名节坏?
君子接水,
水到。
一盏琼浆门下过,
杯水怎解相如渴?
本待二次再借过,
恐她道咱太啰嗦。
杯水怎救车薪火?
大姐,
请来接杯。
大姐,
请来接杯呀!
我这里不通阳关路,
天谴仙郎到此游呀。
奴爱他眉目清秀,
奴听他言语温柔。
临行一步三回首,
丹青难描那分流。
无计与他成婚媾,
成婚媾。
走着,
又只见那人复来投,
崔秀才你有错,
把这个情意怎样没。
常言滴水恩当报,
礼仪二字全忘却。
唤开柴门相谢过,
她那里启扉重开,
见咱来复又关合。
似这等闺门严谨,
果算得女中道学
实实羡煞人一个。
门内大姐请了,
小生二次有礼了。
君子你又何来?
大姐不知,
小生适才去得匆忙,
连个谢字未曾道下,
望大姐莫怪!
君子此来,
非为道谢,
分明另有心事。
只是无有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若不嫌弃,
等家父回来,
央媒说合,
且勿留恋于此,
使妾有白圭之玷。
是是是,
小生从命。
好一个女姣娥,
伶俐不过聪明许多。
我的情意她看破,
我的心事她知觉。
还是她的才学大。
(763字)
共775字 2024年11月27日于宝鸡

【创作背景】
《桃园借水》的故事蓝本可追溯至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诗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描绘的场景,成为了戏曲创作的灵感源泉。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首次将这个故事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编撰。此后,元代剧作家白朴、尚仲贤分别创作《崔护谒浆》《人面桃花》,明代传奇《桃花记》《崔护记》及京剧《人面桃花》也都取材于此。
清代乾隆年间,陕西渭南举人李芳桂将这个轶事编成了大戏《金琬钗》,《桃园借水》则被包裹在其中,成为一折动人的小戏。李芳桂为故事添加了许多前后情节,使整个故事更加曲折复杂。其中,崔家两个女儿艳娘、丽娘去东岳庙游玩,艳娘见卢姓少年虽贫穷却神情不凡,遂心生爱意,故意遗落金琬钗一只,不想金钗被丑和尚拾去,丑和尚夜晚侵犯艳娘不成,将其掐死,故事由此展开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情节,包括狐仙搭救艳娘亡魂,艳娘与卢公子“人鬼情未了”,甚至还有【云端送子】这样阴阳相隔却情丝缠绵的感人桥段 。
碗碗腔作为陕西省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在清代乾隆年间形成,早期主要用于皮影戏演出。其音乐风格细腻、婉转、缠绵,以月琴、碗碗领奏,板胡、硬弦相伴,强调柔弦、滑弦,三大件配合严谨和谐,有着“一清二簧三秦腔,细腻不过碗碗腔”的美誉。《桃园借水》凭借其独特的唱腔和精彩的故事,在碗碗腔剧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之作。(595字)
共1510字 2025年8月8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