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双棒井
【镜花词•老井】
青石绕井边,古韵悠悠长。铁桶轻摇井水凉,岁月梦中藏。
童年欢声笑,井畔影成双。归来老井映斜阳,乡愁住心房。
在我记忆的深处,老家瓦房店长兴岛三堂广福村上井屯子不远处,静静地躺着两口老井,它们并肩而立,间隔不过一米,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双棒井”。在老家的方言里,“双棒”如同孪生之子,寓意着好事成双,带着几分质朴的吉祥。这双棒井,宛如一位大地慈祥母亲的双乳,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全屯子的男女老少,成为我们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
双棒井坐落在屯子的南头,仿佛是自然的分界线。井上,是被称为上井屯的家园;井下,则是下井屯的烟火。外村的人们习惯性地称这里为南井,而上下两个屯子,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为南井子。这口井,是我们全屯子人取水用水的主要源泉,它见证了无数乡亲们的欢笑与泪水,承载着人们太多的往昔故事。
关于双棒井的建造年代,我已无从知晓,岁月的风霜早已模糊了它的历史痕迹。但自我三四岁记事起,它便如同一座永恒的丰碑,屹立在我的记忆中。每当回想起那些纯真的岁月,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双棒井的身影,它如同一位老朋友,默默地陪伴着我,勾起我对七十年代家乡的深沉回忆。
那时的家乡,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人们的生活却充满了简单与快乐。每当夕阳西下,劳作一天的乡亲们便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双棒井边,或取水回家,或闲话家常。井边,总是洋溢着欢声笑语,那是我们最珍贵的记忆。
在往昔那个没有自来水的农村岁月,双棒井如同生命之源,滋养了我们屯子三百多口人的生命。年复一年,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繁衍,一代又一代人,在它的庇护下生生不息。我们心怀感激,铭记着这份无私的关怀与奉献。
这口老井,大而深邃,井口直径约莫三米,仿佛能吞噬一切杂念,只留下清冽甘甜的井水。它的水源从未干涸,即便是在干旱的年岁,也依然汨汨而涌。给予我们无尽的希望与力量。
六七十年代,每当春节来临,居住在老井周边的村民们总会怀着虔诚之心,为双棒井送上三炷香,井沿侧面贴上一副春联,上书“井泉龙王”,再深深地磕上几个头,以表达对井神的敬畏与感激。这些习俗,虽简单朴素,却饱含深情,是我们对这片土地、这口老井最真挚的敬意。
修建水井时,先人们智慧而勤劳,他们精心选址,确保水源充沛;又砌起一尺高的井台,用石头彻成,既保持了井水的清洁,又方便了村民打水。井沿两尺多宽,既便于取水,又让取水人脚下更加坚实,这样即安全又让人放心。此外,人们还修筑了一条通往井上的土路,方便人们往来取水。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在我们屯的南面,离双棒井三百米左右,静默地躺着一口小井,岁月悠悠,人们习惯性地称它为“小南井”。虽然它与双棒井相比,水位更浅,取水似乎更为便捷,但不知为何,村民们对它总是少了些青睐。或许是因为它的井水不如双捧井那般甘甜,又或许是因为它位置偏僻,少了些活力与神气。于是,小南井逐渐被冷落,成了屯子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小南井的井台与地面近乎一平,仿佛随时准备迎接过往的行人。然而,每当夏日大雨倾盆,雨水便会无情地倒灌进这口小井,井水与路面的肮物混杂在一起,让人不忍直视。这样的场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小南井便更加无人问津。渐渐地,它仿佛被时间遗忘,成为了一个废弃的存在。
而在我们村的西南角,还有一口更为凄凉的废井。据说,这是当年生产队的老队长决定开凿的。然而,命运似乎与它开了个玩笑,打井打偏了水线,水源始终未能如愿涌现。于是,这口井便成了一座孤独的丰碑,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失败的往事。如今,它早已被荒草覆盖,成为了村中一道被遗忘的风景。
在南边静静伫立的两口老双棒井,历经无数春秋与世代更迭,始终肩负着全村人、畜、禽、兽的饮用水重任。在那个时代,家家户户打水的工具多是铁皮桶,或是笨重的木梢,湿漉漉的空桶便有二十斤之重,装满水后更是沉甸甸的。因此,挑水这项重任大多落在了家中男人的肩上,当然也不乏勇敢挑起水桶的妇女,但她们往往只能挑起多半桶,以减轻负担。
说起挑水,这可是一门技术活。不仅需要结实的肩膀,还得掌握扁担的平衡,能够用肩膀掌控前后两只水桶摆动的力道,否则稍有不慎,桶中的水便会因摇晃而溢出。新人挑水即便是小心翼翼,一担水挑到家,往往也只剩下了多半桶。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双棒井水的喜爱与依赖。方圆两里多的人家,都共享着这两口井的甘甜之水。
这口井一丈多深,虽不算深邃,但其水质却异常甘甜、清冽。尤其是在炎炎夏日,那清凉可口的水,仿佛能瞬间驱散所有的炎热与疲惫。只需打上一桶,直接喝上几口,那份清爽与惬意便直透心脾,让人难以忘怀。回想起那些日子,心中总是充满了温暖与感慨。双棒井,不仅仅是一口井,更是我们村子的记忆与灵魂。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变迁,也承载了我们的欢笑与泪水。
那些年,每当节假日我回到老家,帮父母干些农活时,总能喝到双棒井那清冽甘甜的井水。尽管我在城市里享受着优越的生活,冬天有暖气温暖如春,夏天有电扇驱散热浪,但回到老家,我却仿佛回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质朴的世界。
夏天,烈日炎炎,干农活时我们总是挥汗如雨。这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捧起刚打出的井水,大口大口地喝下去,那种清凉与甘甜,瞬间便能驱散所有的疲惫与炎热。有时,天气太热,我们和乡亲甚至会互相分享井水,不管是谁的,只要看见了挑水口,就会毫不犹豫地喝上几口。一天之中,不知道要喝多少次,也不知道喝了多少量,但每次喝下去,都像是给身体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而且,说来也怪,尽管我平常在城市里喝凉水都会肚子疼,但在老家喝这井水,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不适。我想,这大概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吧。
大旱之年,井水的水位会明显下降,有时甚至只有一桶水之深浅。但神奇的是,只要给井水缓上半天的时间,它就会缓缓地升上来,依旧供应着全村人的吃喝,从来没有断过水。这时,村民们会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井里的杂物,让井里有更多出水储水的地方。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淘出水桶瓦罐之类的物品,再仔细地清理井底的泥瓦片之类的杂物。这样的场景,总是让我深感乡亲们的勤劳与智慧,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井水。
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小伙伴总是淘气爱找些乐子。记得有次,我们几个会游泳的胆大包天地跳进了双捧井中那眼不常取水的井里,扎起了猛子。那时候的我们,无忧无虑,只觉得好玩刺激。可没想到,大爷突然出现了,他把我们狠狠地训了一顿,还把我拎回了家。奶奶知道了,也是一顿数落,说我们这样子是对龙王爷不敬,这样子可是不行的,惹怒了龙王爷,是要被打灾闹肚子疼的。从那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敢去双棒井里扎猛子了。不过,那段记忆却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成了我童年中最难忘的一幕。
还有一次,井边住的一户人家出了件事。那家六岁的大姑娘抱着她不满一岁的妹妹,在井边玩耍。一不小心,妹妹从她的怀里滑脱,掉进了井里。大姑娘吓得大喊救人,我们都惊呆了,站在井沿上手足无措。可神奇的是,妹妹被小棉被裹得严严实实的,竟然漂在井面上,眼睛还直勾勾地看着我们,仿佛在笑。我们惊恐又好奇,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过了好一会儿,才有大人听到喊声跑过来,下到井里把孩子救了上来。
事后,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老井真的有龙王显灵呢?否则,小妹妹怎么会掉到井里后,不是面部朝下,而且那么长时间能一直漂在水面上没有下沉呢?这个想法虽然有些天真,但却让我对双捧井更加敬畏了。它不仅仅是一口老井,更是我们村子的守护神,时刻守护着我们的平安与幸福。
回想起这些往事,我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慨。双棒井,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如今,虽然我们全家早已经离开了村子,但那份对双棒井的深情与眷恋,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村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几年前,自来水终于走进了我们的村庄,结束了村民们长久以来去井上打水的日子。那双棒井,也默默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当我再次踏上故土,回到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特意去寻找那口双棒井时,心中五味杂陈。它静静地立在那儿,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承载了我们太多的记忆。然而,此时的它,已经被荒废,井口被杂草和泥土半掩,显得有些落寞。
望着这口老井,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童年,那些与伙伴们一起在井边嬉戏、打水的日子历历在目。那时的我们,无忧无虑,快乐而纯真。而如今,一切都已物是人非,只有这口老井,还默默地守候在这里,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与变迁。
触景生情,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对着老井深深的鞠了三个躬。那是对家乡的眷恋,对童年的怀念,也是对那双捧井深深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口井,更是我们村子的灵魂,是我们共同的记忆与情感纽带。
【老家老井】
老井幽幽映天光,岁月悠悠绕心房。
黄石井台磨岁月,铁桶声声唤晨光。
甘甜井水润心田,清凉记忆永难忘。
童年嬉戏井边笑,岁月如歌梦中扬。
荒草半掩情未了,风霜满面诉沧桑。
虽无言语情却在,守望家乡意绵长。
游子归来寻旧梦,老井依旧守故乡。
悠悠岁月情难断,家乡老井永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