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下最近和小老师们共同学习《白杨礼赞》中所体现的“三标课堂核心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理念”:
一、三标课堂核心理念
自主学习引导:
在学习《白杨礼赞》时,作为大先生的我,引导小老师们自主梳理文章的结构。例如,让他们自己找出文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对白杨树进行了描写。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如白杨树的外形(干、枝、叶、皮)的特点,这是发挥小老师主体作用的体现。
个性化解读鼓励:
不同的小老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可以鼓励他们发表自己对于“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看法。有的小老师可能从抗日时期的背景出发,认为白杨树象征着抗日军民;有的小老师可能会结合当代社会,联想到白杨树象征着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这种个性化的解读尊重了小老师的个体差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他们。
二、学科核心素养理念
语言建构与运用:
在学习《白杨礼赞》的过程中,小老师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语句。例如,“参天耸立”“妙手偶得”等词语,以及文中描写白杨树的精彩段落。同时,他们可以通过模仿写作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如仿照文中对白杨树的描写,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从外形到内在精神进行刻画,从而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文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章对白杨树的描写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小老师可以通过欣赏文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来培养审美情趣。如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白杨树的外形之美,让他们感受自然之美与文字之美的结合。而且,他们还可以通过对文章主题的深入挖掘,体会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这种崇高的精神美,进而进行审美创造,如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对美的新认识。
小老师需要学会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如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赞美白杨树。像“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这样的句子,小老师通过对其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够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白杨礼赞》是一篇散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有效培养小老师们的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白杨礼赞》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和爱国情怀。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小老师可以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文艺作品的特点,理解作者茅盾通过文学作品激励民族精神的意图。这有助于他们传承和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
文章运用象征手法,从对白杨树的赞美上升到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可以引导向老师们理解这种象征手法,培养他们的联想和抽象思维能力。让小老师们思考白杨树的具体特征和抗日军民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联,如白杨树的“笔直”象征着抗日军民的正直,“坚强不屈”象征着抗日军民的坚韧不拔等,从而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作者:申莉(实达中学大先生)
宋文静副校长点评
申莉老师的分享,作为教研组长的她,通过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展现了一种高效且富有启发性的课堂,确有引领作用!
首先,“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引导小老师自主梳理文章结构和鼓励个性化解读,教师不仅激发了小老师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尊重了他们的个体差异和独特见解。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其次,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升了小老师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审美情趣和文化理解力,尤其是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通过对散文语言特色的分析和象征手法的理解,教师不仅培养了小老师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联想、抽象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孟国泰先生点评
尤其可贵的是,大先生申莉把“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灵活地运用到了义务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