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问几个为什么 读懂写的是什么——我读《红楼梦》的一点体会
吴希林
朱熹在《读书六法》中说:“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红楼梦》的笔法是“真事隐”“假语存”,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自然会更多。我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数以百计的疑问,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寻找答案,以达到或接近朱子要求的“最终则无疑”的境界。本文仅围绕《红楼梦》到底写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择要从五个方面解析,抛砖引玉,望同仁指教。
一、《红楼梦》为什么要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作为开篇的引子?
对于这个问题,不少红学者有过探讨,有说与传承历史文化有关,有说是为避祸等等,我很赞同避祸说。女娲为什么要炼石补天?《山海经》说的是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败而怒撞不周山。不周山在西北方向,是天柱。共工这一撞,导致天柱被折断,结果天向西北倾斜,地向东南塌陷。这就是常说的“天塌西北,地陷东南”。在这种情况下,娲皇为救万民而炼石补天。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实际情况是,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殉国。接着清军入关,建立了清政府,这不就是大明的天塌了。接着,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权,可短短一年又被清军攻陷,这不是大明的地又陷了。明朝开国建都南京,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但南京一直是陪都,南明弘光政权又建于南京,所以,北京、南京就是明朝的天和地。从地理位置看,北京偏西北,南京偏东南,北京、南京都丢了,对于大明来说,就是“天塌西北,地陷东南”。这句话才是作者要用女娲补天故事作引子的真实原因。作者自叹无才补苍天,说明他要补的天就是大明的天。
关于女娲炼补天石的地点,说确切点应该是神话故事中描写的地点,多有学者探讨过。如山西平定县的东浮山,河北迁安市的灵山,河南鹤壁市的昆仑丘,山东泰安市的天台山等等,都有相关传说或古迹遗存,偏偏就是没有什么大荒山。作者为什么要编造这样一个大荒山呢,它又在何处呢?作者自知,聪明的读者也心知肚明,就是东北的长白山。《红楼梦》问世后,有人将长白山天池边的巨石命名为补天石,说明的确有人认同长白山就是《红楼梦》中的大荒山。长白山是满族人的发祥地,但历史上又是一个荒凉之地,清政府将犯人发配长白山区的宁古塔,就是最好的证明。长白山中有一片叫纳穆窝集的林海,又称剌母乌稽,康熙曾在此狩猎,并留下《阅窝集》诗。刺母乌稽即作者笔下无稽崖名称的来历。青埂峰即清根峰,意即长白山是清朝的根基所在,满人称之为神山,每年都要祭祀。
那么,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顽石带到“花柳繁华地"的一僧一道又是何许人呢?实际上是一文一武。文者即被康熙誉为“元辅高风”的范文程,清兵入关前的筹划都是他的点子。武者,即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此二人都是汉族人,当时,明朝遗民都骂他们是大汉奸。
说到这里,不能不说作者文笔之妙,表面上用“假语村言”讲历史神话故事,实际上是悼明之天塌地陷,骂清为“弃石"“顽石”“蠢物”,而且是只能在“温柔富贵乡里受享几年”,“究竟是到头一梦”,想长久呆下去,只能是无稽之谈。这不仅把清政府骂得淋漓尽致,而且诅咒它是个短命政权。清政府虽说文字狱厉害,还不如作者文笔狡猾,真是避祸的妙招。也许有人会说,既然人们都认为大荒山就是长白山,清政府为什么不追究呢?这里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清政府把长白山看作他们的发祥地,是神山,自然就不好往大荒山上对号入座,否则不是打了自己的脸吗?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况且,《红楼梦》问世时,又未署作者姓名,找谁呢?
二、为什么要将书名变更的情况写入书中?
著书作文先拟题目,这是常规。在写作过程中或全篇完成后变更标题、书名,也不少见。但将变更情况写入文中,虽有,如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将原订题目《旧事重提》写入作品中,并不多见。《红楼梦》作者将曾拟订的多个书名罗列在作品中,这就叫罕见,或是绝无仅有。
从《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到最后定名《红楼梦》。在第一回,作者假托“空空道人”“东鲁孔梅溪”“曹雪芹"等名,讲述了书名的演变过程。作者在开篇就告诉读者,他的写作笔法是“真事隐”“假语存”,脂砚斋和一些红学者甚至用“狡猾”二字形容作者笔法。那么,他把多个拟用书名写入文中,又有何狡猾用意呢?我们稍加凝神就不难看出,先后五个书名,万变不离其宗,都与明末清初那些个事有关。有研究者认为,《红楼梦》实际上就是一部南明抗清史,深表赞同。作者开列多个书名,就是要引导读者从多个视角看待那一段历史,从而加深印象,更加深刻地领会全书的内涵。
《石头记》 说到石头,人们很快会联想到南京的古称石头城,《石头记》,石头城纪事也。而且,《红楼梦》中的故事确实与石头城密不可分,四大家族几乎都与南京有关,那些稍上档次的女子都是金陵十二钗中人。金陵人演绎的故事,叫《石头记》恰如其分。作者为什么要把故事的大背景放在南京呢?原来南京对明朝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是明朝的发祥地,又是南明抗清的希望所在。石头城,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之城,希望之城。但是,南明抗清失败了,只能发出“无才补天”的哀叹。
《情僧录》 这个名字很扎眼,因为顺治皇帝在董鄂妃死后不久,也突然“驾崩”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是顺治出家当和尚了,乃至后来康熙多次去五台山寻父。好一个情僧!是真是假,已成清史一大悬案。因此,《红楼梦》第三十回,当林黛玉说到死的时候,贾宝玉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死了我做和尚。”而且,最后确实兑现了他的承诺。好一个顺治再现!而且,贾宝玉同顺治都是因失去心爱的女人而出家。作者把清朝开国皇帝的丑闻写进书中,还生怕读者不知,告诉你,我的书名曾拟叫《情僧录》。这不仅在笑骂清政府,而且诅咒后来的皇帝都学顺治,因情废政,早点垮台。
《风月宝鉴》 第十二回说的是贾瑞迷恋王熙凤美色得了相思病,是单相思,是妄想。这实际上是暗指南明政权与清政府的议和。当时,南明军队面临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双重压力,于1644年6月派出以左懋第为首的使团北上议和,妄想实现“联虏抗寇”的目的。但议和失败,后来反而与所谓的“寇”农民起义军联合抗清。贾瑞单相思,实际上就是南明一厢情愿的议和梦。道士给他一个风月宝鉴,正面照是美女,反面照是人头骷髅,道士让他只能看反面,可贾瑞却看了正面,结果一命呜呼。其实,正面是美女,代表议和的美好愿望,反面是人头骷髅,代表拼死抵抗的南明将士。向清政府求和,死路一条;拼死抵抗,还有生存的希望。
《金陵十二钗》 金陵有美女不假,如陈圆圆、董小宛等秦淮八艳,个个美若天仙,而且身怀绝技。但所谓十二钗,完全是作者编造。作者为什么要编金陵十二钗这个数字,而且还要将它拟订为书名呢?第五回写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梦入太虚幻境,在仙姑的指引下来到“薄命司”,看到十多个大厨,厨上封条有各省地名,宝玉一心只看本省的,见有“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冊”“金陵十二钗又副冊”。一个金陵十二钗也罢,还要搞什么副冊、又副册,这些数字明显要告诉读者,这些女子共36人,分上、中、下三等。这很快就会让读者想到皇帝的三十六宫,辛弃疾《酒泉子》词有“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句。而且,皇宫中女子确实等级森严,大的可粗分皇后、嫔妃、宫女三等,妃子中又分皇贵妃、贵妃、一般的如贤妃、淑妃三等。这实际上是对弘光皇帝朱由崧的讽刺。朱由崧耍手腕当了南明小王朝的皇帝,本是临危受命,应全力抗清才是。可他却派人满城找美女,甚至找到外地。结果,一年就成了清政府的刀下鬼,那些美女自然就成了“薄命司”中人了。作者痛恨清政府,对不争气的南明王朝也同样痛心疾首。
《红楼梦》 一开始,作者对南明抗清还抱有种种幻想,后来南明政权彻底跨台了,朱明王朝的大厦彻底倒塌了,抗清复明终成一梦,只好怀着沉痛的心情,将书定名《红楼梦》。
三、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末世”和“二十年”两个时间概念?
关于《红楼梦》故事的时间跨度,有研究者专门排了时间表,对此,不多作评说。只对作者将故事发生的时代安排在“末世”,而且专门突出“二十年”感到别有一番用意,因作一些剖析。
在《红楼梦》中,有3个人专门打上“末世”标签的:一是贾雨村,“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王熙凤的判词中有“凡鸟偏从末世来"句;贾探春的判词有“生于末世运偏消"句。其实,《红楼梦》故事中的人物是同处一个时代的,只要点明其中一个是末世之人,那么其他也肯定都是末世之人了。作者为什么要再三点明呢?说明作者对这个末世背景非常重视,藏有深意。
笔者查阅多种词典,“末世"就是指某个王朝走向灭亡之时,就是灭亡的那个朝代。那么,《红楼梦》中的末世,指的是哪个朝代的末世呢?作者为掩人耳目,在第一回中说是“无朝代年纪可考”,只好“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作者又说,“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不借此套路,反倒新奇别致……”正史也好,野史也罢,反正作者在这里明确表示,他写的是历史。前面说过,《红楼梦》故事的发生地与金陵关系密切,年纪假借汉唐,但汉唐与金陵关系不大。南京是六朝古都,如果写的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亦或南唐,大可直书,何必假借?人们只能将目光投向明朝。从书中描述的人物、事物特征,这个末世就是明朝末世,《红楼梦》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明末清初,《红楼梦》写的就是一部明末清初史。
关于二十年,作者在两个重量级人物身上直接表述。一个是贾元春,她贵为皇妃,竟然在宫中“二十年来辨是非”,有的版本是“辨是谁”,而等到的结果是“虎兎相逢大梦归”,有的版本是“虎兕相逢”。不管虎兎相逢,还是虎兕相逢,反正她年纪轻轻,却因“起居劳乏”突然“薨逝”。一个皇妃竟然“起居劳乏”,既不合情,更不合理。贾元春的死因,判词清清楚楚,“虎兎(兕)相逢”,还配有弓箭图,虎兕(兎)是军队的代指,弓箭是武器,贾元春的死与战争有关。有研究者认为虎兎相逢是指虎年与兎相交之时,笔者不能苟同。其一,己卯、甲戌本都写的“虎兕相逢”,兎与兕写错的可能性不大,只不过是作者对两支军队力量和性质的判断与表达有变化,修改中有改动。“辨是非”与“辨是谁”抄错的可能性也不大,两支军队打仗既有辨是非,谁是正义之师,又有辨是谁,即谁胜谁负的问题,同样是作者修改的痕迹。其二,若是指年份相交,画弓箭何干?图文不配。也有研究者认为,元妃辨是非辨的是宫廷斗争,笔者也不能苟同。宫廷斗争肯是有的,但耍弓箭的宫廷斗争不多见。客观地分析,作者站在大明的立场上,视清军是虎,明军则是神圣的兕。但结果,南明军队不堪一击,是南逃的兎子,最终兎入虎口,抗清复明,终成一梦。另外一个人物就是贾宝玉,说他“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加上贾母去世后的时间,贾宝玉的经历也就是二十年上下。
那么,作者为什么对二十年这个数字特别感兴趣呢?我们翻开南明抗清史,从1644年弘光政权起,至1664年朱本铉在鄂西山区建立的定武政权失败,整整二十年,《辞海》附录的《中国历史纪年表》标明得清清楚楚。史学界也有把南明抗清终结时间定在1662年永历政权结朿,则是十八年。是否也可以说,贾宝玉哄了老太太十九年是一个折中数字呢?南明军队坚持了十八年至二十年的抗清斗争,以失败告终,是不是哄了大明王朝在天之灵的老祖宗十九年呢?
总之,笔者认为,《红楼梦》中的末世二十年与南明抗清二十年绝非巧合,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对这二十年发出感慨的,不仅表现在《红楼梦》中,一些具有反清立场的明朝遗老也多有流露。如身为复社后期骨干的冒辟疆,在1665年《与其年诸君观剧各成四绝句》其四曰:“二十年来何所事,称诗握管意茫然。最是泥人惟顾曲,细于笔墨倩谁传?”表明他这二十年过着犯人一般的生活,反清失败,情意茫然。如派红学研究认为,冒辟疆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这首诗是不是也露出了一点蛛丝马迹呢?
四、为什么一个村姥姥成了《红楼梦》的纲领性人物?
历来的红学研究者对《红楼梦》的主题争论不休。作品刚问世时,虽读者对其文学价值予以赞赏和肯定,但又认为它是写男欢女爱的诲淫小说。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争论形成高潮,有说写的是某某家事,有说写的是某某与某某的爱情故事,胡适先生则说成是作者自叙。但也不乏目光尖锐者,把它定性为社会政治小说。如梁启超(饮冰)在《小说丛话》中,通过对《红楼梦》的深刻剖析,得出结论:“足见《红楼梦》为社会小说之一端也。”王钟麒(天僇生)在《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中明确指出:“《红楼梦》则社会小说也,种族小说也,哀情小说也。”蔡元培先生则概括为“揭清之失,悼明之亡”八个大字。清政府一些敏感人物也嗅到了《红楼梦》的火药味。王钟麒在《中国三大家小说论赞》中说到,嘉庆年间,江西有位满族学政严禁商人销售《红楼梦》,“违者罚无赦”,原因是“《红楼梦》一书讥刺吾满人至于极地,吾恨之刺骨。”事实上,《红楼梦》曾多次成为清政府的禁书。现在的一些研究者对《红楼梦》搞了一个不痛不痒的折中定性,说是写的男女婚姻,家族兴衰,社会批判等等,肤浅而又勉强。
那么,《红楼梦》到底写的是什么?争论中谁说的更有道理?笔者从有关刘姥姥的文字中找到了答案。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作者是这样写的:“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哪一件事自哪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一个小小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个头绪。”这一段文字非常奇妙,且不说刘姥姥是个本地人氏,为什么却要从千里之外而来,先说荣府中三四百丁,一天要处理一二十件事,竟“无个头绪可作纲领”,而“与荣府略有些瓜葛”的“芥豆之微"的一个村姥姥“倒还是个头绪”。在这里,作者要明确告诉读者,我写贾府上上下下数百号人,那些公子小姐,老爷太太,达官贵人,男佣女仆,只不过是一个幌子,是一团乱麻,而刘姥姥才是我要写的纲领性人物。事实上,作者写刘姥姥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八二版《红楼梦》共1602页,关于刘姥姥的文字就占了80页,而且她的名字4次在回目标题出现。
这个刘姥姥到底是什么人物,值得作者这样大书特书?笔者曾有拙作《读懂刘姥姥是解开<红楼梦>作者之谜的金钥匙》,考证认为,刘姥姥的原型人物就是如皋的一位反清巾帼英雄,她就是勇敢地顶替反清义士许元博之妻朱氏去宁古塔服苦役的王解差之妻刘氏,若干年后被冒辟疆出资赎回养老送终。笔者作过大量考证,证据确凿,不再赘述。而且,除非如皋刘氏这个特定人物,根本无法解读书中关于“本地人氏”却“忽从千里之外而来”的文字描述。
弄清楚刘姥姥,其原型人物即如皋巾帼英雄刘氏,就不难懂得作者把村姥姥作为《红楼梦》纲领性人物的良苦用心了,对《红楼梦》的主题定位不言而喻。胡适先先的“作者自叙”说自然成为笑话,某某家事说,某某爱情说,某某家族兴衰说,也毫无立足之地。而蔡元培先生关于“揭清之失,悼明之亡”的定性,才是慧眼识珠,一语中的。最后,安排刘姥姥救巧姐,正是作者还原刘姥姥(如皋刘氏)舍己救人英雄本色的点睛之笔。
五、《红楼梦》的“题记”与“结语”传递了什么信息?
读者一般读到第一回《题石头记》(以下简称“题记”)时,都要多看上几眼,因为其中的文字太奇特了,短短4句话,20个字,就用了3个特别的词,又是“荒唐",又是“辛酸”,又是“痴”,最后还反问一句:“谁解其中味”。这是要极力告诉读者,作者是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写出这“荒唐”故事的。而读到最后一回,《结红楼梦偈》(以下简称“结语”)更是惊讶,也是短短4句话,20个字,竟然“题记”中的3个关键词一个不拉。乍一看,似曾相识;仔细看,又不相同。“题记”的荒唐言与辛酸泪是并列的,而“结语”中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这里的“辛酸”与“荒唐”似乎成了因果关系。因为“辛酸”,愈觉荒唐故事悲惨。同时,将“题记”中的“作者痴”变成了“世人痴”。
这样奇特的“题记”与“结语”到底要给读者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
其一,作者是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作《红楼梦》的。作者为什么辛酸?研究者给出多个答案,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作者可能的家庭变故和个人坎坷,笔者不能苟同。正如王钟麒所说:“著诸书者,其人皆深极哀苦,有不可告人之隐,乃以委曲譬谕出之。读者不知古人用心所在,……此不善读小说之过也。”其实,答案说简单也很简单,作者已在书中将他辛酸的原因写得清清楚楚,就是“生于末世运偏消”,“无才可去补苍天”。眼看明朝的天塌了,无能去补;清军南下屠城,无力抵抗。既然《红楼梦》是一部伟大著作,它肯定不会出自一个庸人之手。古今有血气的男儿,最伤心的就是国家危亡,人民遭难。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岳飞的“臣子恨”是因为“靖康耻,犹未雪”;陆游的悲伤是“但悲不见九州同”。若是只为家庭的一点遭遇就写上几十万字诉苦,只能是一个悲悲切切的可怜虫所为,伟人又怎么可能号召大家去读一个可怜虫的“自叙”呢?那么,为什么有人总把目光局限于作者身世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们走入了胡适“考证”的死胡同,从“考证”的那个“曹雪芹”身上,根本找不到一点忧国忧民的闪光点。或者压根就搞不清那个“曹雪芹”的真实身世,不管他是不是曹寅的后代,只好将曹家的变故嫁接到他身上,这完全是胡乱揣摸,完全没有了学术的严肃性。
其二,《红楼梦》何以荒唐?研究者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有说假托顽石说话荒唐,有说引入一僧一道荒唐,甚至有说不合封建礼教荒唐,真是荒唐说荒唐,越说越荒唐。写神话故事,元明以后多得很,神话剧充斥舞台,鬼狐传、西游记成为人们喜爱的读物,而《红楼梦》只不过穿插了一点神话,有何荒唐可言?笔者以为,作者自说荒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把大荒山的“顽石”“蠢货”带到花柳繁华地,实际上是先由范文程谋划,后有吴三桂邀请引清军入关,“借虏平寇”的妄想荒唐。其结果是引狼入室,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样荒唐可笑。二是南明政权的乱象荒唐。前面说了,弘光皇帝朱由崧大敌当前,不思抗敌,只顾享乐。后来几个政权同时出现,不去联合抗敌却去争所谓“正统”,搞内斗。南明抗清短短20年,竟有十几位“皇帝”,从南京、杭州、绍兴、舟山、抚州、桂林、广州直至南澳、台湾等地,都建立过南明政权。正如甄士隐注解《好了歌》所说:“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作者本以为南明军队如神兽兕一样勇猛,一定能打败东北虎。到头来却成了一只南逃的兎子,终入虎口。不同版本兕、兎二字的改动,充分说明了作者的纠结心情。坚固的石头城,南明25万守军,竟然被7万清军攻陷,岂不荒唐。
其三,作者为什么要把作者痴变成世人痴?“题记”和“结语”都说到“痴”,但痴的对象扩大了,由一人痴变成世人痴,这里隐藏深意。作者将个人之梦变成大家“同一梦”,把一人痴变成大家都痴,这充分说明,《红楼梦》绝不是什么“作者自叙”,也不是某一个人的家族兴衰,而是大家关心的国家大事,就是改朝换代,明亡清立。
笔者在阅读中遇到很多疑问,对以上5个问题的解析,充分说明《红楼梦》是一部社会政治小说,写的是明末清初的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是血淋淋的历史。但它是文艺作品,不是历史教科书。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评价古希腊荷马史诗《伊里亚特》所说:“如果把它当作历史来读,它充满了虚构;如果把它当作文学来读,它充满了历史。”愿同红友一起细心品味,领会其中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