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代”的寻访
作者:黄卫平
本来一个活动结束,大脑的亢奋也就收敛,可是,不知怎的,回来已经数日,我的脑海总是浮现出那一座座或高峻雄伟或低矮朴素的烈士纪念碑,以及那些满目斑驳却仍可辨认的碑文。我感到,红色之旅得到的熏陶,已一点一滴地渗入我的骨髓。
2019年金秋的9月15日至17日,我与来自深圳、广州、香港、东莞、韶关的团友一起,参加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革命后代赴新丰、英德革命老区寻访,从新丰县的黄礤镇(黄沙坑村)、遥田镇(江下村),到英德市区及英德市的桥头镇(龙口村)、东华镇(宝洞村)、九龙镇(金造村)……红旗飘展,浩荡百人,所至之处,群情沸腾。
首站是新丰县知名的革命老区黄沙坑村。走进村委就见一组金铜色雕像,在中午时分的炎炎烈日下闪烁着耀眼光芒:军民团结如鱼似水的画面,一面“粤北第一支团”军旗下,支团领导人授予该村“革命功高”的锦旗。其中故事令我震撼:这个具有“革命历史”的小村庄,当年竟有56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期间没有一个农会会员、游击队员和民兵投敌叛变,有10人为革命牺牲了生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贡献巨大。
寻访团团长邬波在开会现场第一个发言,他是特别熟悉这块其父亲邬强战斗过的红色土地的。黄沙坑村是当年地方游击队和东纵北江支队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区域。北江支队指挥部曾从英德转移至此,东江纵队北江支队领导人邬强及何俊才、梁泗源等曾在此活动并指挥战斗。当地县、镇、村领导和群众的高度重视与热情迎接,显现出已融入革命老区人民血脉中的对革命前辈的铭记与深情。
新丰县遥田镇江下村“粤赣湘边纵队北一支纪念广场”我已是第二次到过。20年前我和几个朋友到此瞻仰时,朋友说,你爸的部队就是在这里成立的,眼里充满着真诚的敬意。记得当年这里只有一块纪念碑石,周围是杂草,如今建成一个庄严的纪念广场,可见革命历史在人们心中增添了分量。
当时我用照相机拍下了石碑上1949年5月1日由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俊才、副司令员黄桐华、政治部主任林名勋署名的《北江第一支队成立宣言》。
关于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成立的意义及使命,《宣言》指出:“我人民解放军自渡过长江、夺取南京后,并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江南,歼除残敌,全国人民完全解放的日子即将到来,和平民主与统一的新中国即将建立。奉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四月三十日命令,将本区前粤赣先遣支队,北江人民自卫队,英、新、佛民主先锋队及佛冈人民义勇大队等人民武装统一合编为北江第一支队……当此胜利形势日益逼近,我们更具有信心负担起配合南下大军完成解放北江的战斗任务……本队全体指战员同志们,必须学好本领,服从命令,遵守纪律,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把一切敢于抵抗的敌人歼灭,完成解放全区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大北江的光荣任务!”鲜红的字迹刻在碑上,流光不散,铮铮如铁。
我父亲黄树中受其小学时的校长黄信明(后任游击队团长)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6月,在佛冈县四九乡凌塘村参加游击队。因有初中文化及写得一手好字,他参加革命后即被安排从事刻写钢板的工作,油印宣传品、上级通知、政令布告和有关文件等。即将解放时,他们的油印室还印过地图,提供给南下解放军使用。我估计父亲那时并没有到过可能只是仰望过北江支队成立的地点江下村。他参加游击队时所在团是东江三支队第四团,到8月1日,该团被改编为粤赣湘纵队粤北第一支队(即北江第一支队)第六团。后来,上级任命他担任油印室负责人直至解放。1949年10月14日,他们的部队到清远潖江口火车站迎接南下解放大军。他们团到达清远前,该县城已被南下大军解放。上级命令由以苏陶为团长的连江支队三团与粤赣湘纵队粤北第一支队第六团共同接管清远县,父亲所在的六团团长黄信明任副县长。父亲被安排到县政府负责油印室工作,当年12月被批准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粤赣湘边纵队北一支纪念广场静谧而肃穆,其周围林木深深,绿气盎然,似一把浓密的巨伞虔诚而执着地庇护着这幅曾经如火如荼的历史画卷,以及那些早已牺牲或仍健康存活的身影。在广场“思源亭”前,原东江纵队政委、粤赣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尹林平的女儿尹小平代表寻访团讲话,东江纵队前辈后人叶丽霞将一幅题为“欣欣向荣”的国画赠送给老区人民纪念。
仪式末了,一群边纵北一支后人争相在广场挥舞“北江一支队后人重走父辈路”的红旗留影。那杆舞动着的旗帜火焰似的,映红了天,映红了地,映红了逝去的岁月。令人想起1949年的8月1日,这个地方曾举行过庆祝北江第一支队成立典礼和庆祝“八一”建军节纪念大会。万人大会场面恢宏,锣鼓喧天,“八一”军旗在纪念会场中央,与灿烂的朝阳相互辉映。颁发给新丰黄沙坑、遥田和翁源黄垌“革命功高”的锦旗正是在这里授予的……以北一支群主沈仲学为首的一群“当兵人”在纪念亭前排成两列,各自以一个标准的军礼向父辈致敬并留影,像是留给这里一个庄严的承诺。是的,许多“红二代”传承了父辈的红色基因,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行走,在各自的岗位上施展才干。我虽不了解他们各自的情形,但认为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就是一种对继承先辈遗志的坚定表达。龙口村寻访结束时,沈仲学、沈韶娟兄妹自愿捐赠10000元给该村用于保存革命活动遗迹,另一位女性团友也随即加赠500元,可谓一番义举,一腔情怀!
曾与我同一座大楼办公的原韶关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黄山先生在微信看到此次活动图片后说:“原来你是北江游击支队的后代,难怪你有这么先天的优秀品质,向你致敬!”我惭愧且感触,读懂他对革命先辈的崇敬。我自认为谈不上有多少优秀品质,但确实受到过父亲的深刻影响。我父亲在曲江县公安局任职期间,一直廉洁勤政,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谋利益,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一辈子没当上大官,只是副处级干部,但他的革命经历以及传给我的正能量,将成为我一生最具价值的精神财富。
在英德东华镇渔湾“英德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有很完整、全面的英德县苏维埃政权革命历史展室。正值午后气温极高,讲解员尽心尽责,汗流浃背。不少人仍坚持认真听讲,并仔细端详墙上每一幅褪去了颜色的历史图片。年青的讲解员将革命前辈邬强名字的“邬”字读错了,我们予以纠正,但邬强后人邬波只是微微一笑。当知道邬强的后人就是面前这位高高个子、温文尔雅的先生,讲解员眼睛流泻出深深的敬意。英德东华镇渔湾正是邬强同志的故乡。邬强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无数的战斗,例如1931年的渔湾暴动,抗战爆发后参加过徐州会战和台儿庄保卫战……1949年3月,他任两广纵队第一师党委书记,率部南下,解放广东。
旧址的小广场有邬强同志塑像,我们几人有幸与邬强之子邬波在其父亲的塑像前合影。一起合影的还有邱小梅、邱慰军姐弟等。邱慰军此时提及自己的父亲邱仕达为邬强的部下时,与之共同参加革命活动的一个惊险细节,令我如临其境。塑像上的邬强腰系皮带,双臂卷袖,双腿绑带,目光炯炯,正是一副打完胜仗刚下战场的模样。仰视邬强前辈,我感到离他是那么近,仿佛正在与他交谈,与他分享战斗胜利的喜悦……
在宝洞革命根据地纪念亭,烈士纪念碑旁有一块已有些模糊的石刻碑文,其上记录着当年的革命活动情形。团友蓝明天突然发现碑文中有邱小梅、邱慰军兄妹父亲的名字“邱仕达”,还有“黄桐华”、“邬强”等。立即唤来碑中人物的后人,仔细端详,再端详;我用纸擦干净碑文,一次,又一次……一群人蹲下看碑文、谈论着,我此时感觉彼此之间是那么亲近与亲切。我后来听说,蓝明天的父亲与邱小梅姐弟的父亲,竟然当年同是二团一营的战友。真的,彼此的父辈曾浴血奋斗,并肩作战;作为子女的我们,七十年后汇聚一起,志同道合,这不是一种非常深远的缘分么?当随同团友依次将一支支鲜黄菊花献到纪念碑前的时,我心头倏忽一热,两眼噙满了泪水,为烈士的崇高,为彼此的奇特相遇。
崇山峻岭之中,蜿蜒曲折的山道,就是当年我们父辈走过的路。一路寻访,一路追忆。我们还走过英德市桥头镇的潭峰寺,这是当年共产党人经常活动的地方;还是由共产党人主导、当地知名人士参与创办的英东中学的最早校址,曾涌现出一大批投笔从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的中坚分子。坐落在滃江河畔的龙口村,曾是东江纵队北撤时,距离大鹏湾登船点距离最远的粤北各部队总集合点。英德市东华镇的雅堂小学,是“北江东岸抗日动员委员会”旧址,亦是东江纵队北江支队部的旧址。英德市九龙镇金造村,在解放战争时期,粤桂湘边纵队机关曾驻扎在这里,并且谱写过“九龙金造起义”、军民共同粉碎国民党三次反扑的壮丽篇章……寻访团每到一处,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均热情接待,视革命前辈后人如亲人,表达了对革命历史的敬重和对革命先辈的敬仰。
三天来,从广州开出的一台大巴车和来自韶关的多台自驾小车穿梭在山路上,访问团的人们一路享受着久违的山野之气与簇新灵气。我们惊喜地看到,印象中经济不发达的新丰县、英德市乡村,所经之处,几乎再不见老式的泥砖旧屋,全部被美观新式的楼房所代替。在龙口村,更见一座令我们啧啧称赞的豪华别墅式楼房。房主是该村村干部,其儿子为英德房地产商,事业有成,财源广进。各地政府目前正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粤北乡村落后的村容村貌乃至落后的生活方式,将一天天走进历史。我们父辈的舍己付出,不就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么?
生活越过越好的年代,人们现在和将来,还会记得东纵、边纵吗?还会记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吗?英德宝洞村曾是东纵北江支队、粤赣湘边纵队北江支队的根据地,可现在已开始被人淡忘了,若不是我们前往祭奠,烈士纪念碑周围仍会是杂草丛生。再反省我自己,作为革命前辈的后人,不也是渐渐地贪图安逸,追求精致生活,不再如父辈那样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了吗?
忆起英德市桥头镇烈士陵园安葬着63位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烈士的遗骸,持枪的游击队战士塑像基座正面写着鲜红的题词:“烈士精神,永垂不朽”。我想,东纵、边纵的这段革命历史,以及这些纪念碑,无形的或有形的,都将构成深邃浑然的气场,展现着天地的大美与生命的意境,影响着后人及后来的日子。峥嵘七十,与国同梦。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东纵、边纵的革命前辈分别走过了一段或是一大段艰苦卓绝的路。无论仍健在的或是已长眠的,他们都将永远留在人民的心里;他们的精神,正是一座永远的丰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华诞的庄严礼炮即将响起,谨以此文献给为新中国建设流血牺牲的东纵、边纵的父辈们以及他们的后人,并向他们致以崇高的革命敬礼!
(2019年9月23日)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