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思:驳杂的人生与灵魂的叩问
——试评诗人王法的诗集《东北有虎》
谢 幕
甲辰年十月初六,与山西女诗人郭卿通话时,她说诗人王法对她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我说是《白银》的总编吗?!我刚在“朋友圈”,看到诗刊《白银》的“目录”,可以说,诗刊《白银》在诗界,受到广泛的关注,反响很好。
诗人郭卿,将诗人王法的“电子名片”推给我。
与诗人王法加微信后通话(12分钟),认为他出生在黑龙江,现居吉林,而我的原籍是吉林,现居黑龙江,彼此更具亲切感,我将一首“谢幕赠诗系列(033)《铁:性格与品格》——赠诗人李轻松女士”的链接,发给他,他回微信说“好诗!”,他让我立刻发裸诗给他,还要我的通讯地址、银行帐号、手机号,说是诗发后,邮样刊,寄稿费。
一周后,我收到诗人王法寄来的诗集《东北有虎》,十个印张,2019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读完诗集《东北有虎》后,我就写了一首“谢幕赠诗系列(054)《沉思:灵魂的叩问》——赠诗人王法先生”(124行)。
诗集《东北有虎》,由六季组成,第一季:沉思录(88首诗);第二季:温情录(72首诗);第三季:恩情录(6首诗);第四季:故土篇(7首诗);第五季:拾遗篇(3首诗);第六季:友谊述评(21篇评析)。
诗人王法在“后记”中,写了一首诗“驳杂的人生/驳杂的记忆/驳杂的心情/驳杂的文字/肉体,终有消亡的一天/诗歌,才是灵魂的永久居所/有效阅读,是对诗歌的/最高敬畏//”。诗人王法“后记”,真是别出心裁,别具匠心,也一语道破了主题。
(一)
情感的原始状态,是最真实的,是“灵感”的策源地。
当我在诗人王法“沉思录”中,读到那“历史”的“篇章”时,我终于感受到诗人那“心痛”的“感觉”,那是一种“作茧自缚”的“心痛”,那是把“泪”交给“风”的“心痛”,那是一种以灵魂作为抵押的“灵魂叩问”,诗人用那另一种“情怀”,默默地想着梦境中的现实和现实中的梦境,那些被“馨风”吹拂的名字和事件,让他的心灵,在亦真亦幻中走进情感的网络,让他的思念,在时近时远的距离中穿梭,让浪漫在梦里梦外的意动神摇中徜徉,让诗的“灵感”,在若隐若现的记忆里,永久鲜活……
“一群狼似的动物在围捕一只猎物/那只猎物在挣扎/她瘦弱、无助,眼神哀怜/一头凶残的雌狼把那只猎物的手臂/狠狠地掰向后背/仿佛听到骨头碎裂的咯吱声/那只母狼肥硕健壮/三角眼闪出绿幽幽的光//”——《马路边的寓言》(镜头一)
“一个干瘪瘦小的残疾女人/连同她的三轮车一道被掠走/一块写有担担面的条幅/丢在路边的泥水洼里//”——《马路边的寓言》(镜头二)
甲辰初冬,当我读到诗人王法《马路边的寓言》时,我的心像似针刺的疼痛,尽管准备好了“千言万语”凝聚的温度,然而,站在现实与梦境的边缘,我还是看到了诗人王法被“忧伤”所“灼痛”,他表示厌倦那个让他痛恨的发生在马路边的“寓言”,那种无法理解的行为,窒息了他的思维空间,他知道岁月的笔墨,沧桑了唯美的芬芳,可他还是情愿承载着历史赋予的忧愁气质和刚毅般轻灵的韵味,在神秘而淡然的思绪中,靠在诗意灵感的岸边,不管风的走向如何,他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其实,诗人王法把疼痛,留给自己是痛苦的,可他在默默的“祈祷”中,还是选择了“作茧自缚”,虽然,他的感觉在焦虑中“煎熬”,但他宁愿除了“心痛”,还是“心痛”,也想成为高傲的“雄鹰”,飞翔在蓝天,这与他“习惯把疼痛,留给自己”的性格有关。
其实,这种“寓言”,不仅在马路边上,甚至在职场、田梗、情感、意识中,均有活灵活现的例子,从内在到外在,都揭示的淋漓尽致。
读罢此诗,不仅有意之感,还有灵犀之爽,这个“寓”,真的“寓”到心里了。
“一颗明珠黯淡无光/一顶皇冠掩埋在废墟下/一只分猴子在废墟上跳舞/那猴子来自神农架/一些情节被编成哑剧/教父们轮流赶场/这是一个杂耍的时代,漫天飞舞鸡毛/千疮百孔的背景墙上/时常露出马脚//”——《哑剧时代》
“对于梦我已神经兮兮倦于思虑/我要睡在一个梦里一梦不醒/听闪电在胸腔里嘶吼/穿透骨缝刮骨疗毒//我要睡在一个梦里/无论美梦、恶梦、甜梦、苦梦、穷梦、富梦、春梦、升官梦、发财梦、娶媳梦、烧高香、吃猪头、喝列酒/梦他个/雪拥关山马不前挺身仗剑四茫然大梦谁先觉众生梦难圆//呔!看我赤身裸体酣然入睡/一梦不醒/听闪电在胸腔里嘶吼/穿透骨缝刮骨疗毒//”——《梦》
我之所以将《哑剧时代》和《梦》两首诗放在一起品评,因为那是一个“梦”的时代,诗人王法在《梦》中所有的社会现实,都呈现在《哑剧时代》,这两首诗,都写于2013年,前首为十月初,后首为十一月末,也就是说诗人王法两个月了,还没醒,还没走出那个“梦”境,有些梦,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我们在诗人王法之诗时,就必须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只有用理性与感情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另一种尺度,方可以准确地判断,活跃在诗人王法思维屏幕的理念和行动纲领。他的诗亦如他的思维那样,不完全地受固定格式的限制,而在他另类感觉的培植下,生根、开花、结果。
因为生的是“异样”的根,当然就会开出异样的花,所以,结出的也当然是异样的果子,这就是诗人王法与他人的区别。
在诗人王法的诗中,不管是语言词素,还是架构方式,甚至场景意境、内容主题、旨趣表述,风格体调等都有自己的特色。
这是一种情感,正如著名诗人涂静怡女士在其序言《入梦的诗言》中曾言“传统的美和丰富的情就藏在她一行行的诗句中,那种不被现实污染的希冀与理想,飞翔在她的精神里,弥漫在她的生命中。”可以说,读诗人王法的诗是一种享受,而这种纯精神层面的享受,足可以使这样层次的人沉醉和痴狂,这是一种特别的感觉。
如果说,一个诗人在写作中,没有“疼痛”之感,虽然也能写出诗,但绝不会感人,只有诗人被灼伤,灼到体无完肤之时,才会写出好诗。
试想,一篇作品连自己都不感动,凭什么让别人感动,尤其是诗更是如此,他的感动之法码,必须加到超越其他文学形式的十倍百倍时,才会达到“感动”的效果。
其实,写出一首让人感动的诗,的确是很难的。
当然,只要用真心去写,好诗,也是不难写出来的。
站在诗坛的角度,诗人王法的诗得到了诗坛的肯定,这是不易的,这甚至比在外得到什么诗赛奖都更有实际意义,这毕竟是实实在在的,而且,诗人王法毕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这是根,是土壤,如果没有了这些,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是纸上谈兵,是梦,是梦,还是梦……
(二)
特别的感觉,就该用特别的方式,去感受,去解读,才会收到特别的效果。
在这部诗集中,诗人王法开始了他灵魂出窍般的又一次“旅行”,他必须摆出行走的状态,也只有在行走的状态下,他才会有创作的动机和灵感,他用心去感受别人的感受,这种体验,在诗中呈现出来的,则是一种“意象”和“象征”,从而增强了诗的张力和层次,一首诗不是一杯白开水,好诗是让人回味的,如果能让读者在诗中找到某种感觉、某种寄托,甚至可以找到某种发泄,就算是好诗。
著名诗人肖开愚说:“诗是太昂贵的东西。”也就是说,诗人一定要珍惜写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诗人私密性的感受,有的可以分享,有的不可以分享。而诗人王法,更看重的是不可分享的私密性的那部分,所以,他才会用更象征的手法,更意象的拟比,更诗意的氛围呈现出来,而这样做的结果,却成全了一首诗更有诗境和诗意。
“你不是王/那只是一枚虚妄的徽章/犹如公爵城堡上镶嵌的梅花/硝烟散净色彩尽褪//雅布洛诺山麓的王道/东经鞑靼海峡直抵库页岛/日月经天江河冠地/无意彰显虚拟的威仪//也有狼与僵尸/暗紫色的鬼火/见不得天光/时而在旷野里发出几声嚎叫/狡诈无情是上帝的指认/一张兽皮裹定一副狗的肝脏//虎!虎!虎!/风啸林海血红雪白//”——《东北有虎》
其《东北有虎》诗,是在这部诗集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诗人王法几乎将“意象”和“象征”用到了极至,从“一枚虚妄的徽章”开始,“盖”出了不一样的“情节”,而且又从“公爵城堡”,到“雅布洛诺山麓”,再到“鞑靼海峡”,直抵“库页岛”,其“地域”在人脑中不停地“切换”,让人感觉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很神奇,很自然,很随意,却很贴切,又是神来之笔,而且又是“无意彰显虚拟”的“威仪”,这样就拓宽了思维的领域,可以说,只有切身体验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受,但有些感受是只可意会的,能写出来并被认可的,却是廖廖无几,更不用说是恰道好处。
其更形象的一句是“暗紫色的鬼火”,简直写绝了,真让人拍案叫绝,它是谁,是“狼与僵尸”吗?!是“一张兽皮”吗?!被谁拖进来的呢?!那三声“虎!虎!虎!”,是对“鬼火”的叫魂,那“兽皮”是谁?那“狡诈”是谁?是“旷野”里的几声“嚎叫”,将一个“指认”,一层层地剥开,直到“裹定一副狗的肝脏”为止,“影像”才有了变幻,之后的几句,应当作“呓语”来听,说得不着边际,说得玄而又玄,但却很符合某种特定环境下的情绪走向,这的确是一首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的好诗。
这首《东北有虎》,从时间上看是2016年10月,诗人王法写出了这样的大气磅礴,又“意象”又“象征”十足的诗,真的让人感佩。
其实,诗是写出来的,不是改出来的,诗中最重要的,是诗本身最原始的信息,最原始的味儿,如果,把这些原始的信息和原始的味儿改没了,其诗就已经没有了灵魂,没有了躯体,就什么也没有了,改诗是在不破坏原始构架和灵魂、意境和信息情况下的丰满,而不是改成另外一个样子。所以,在矛盾中,诗人王法也在问自问,并找到了原因。
由于对诗的执着,就造成和影响着诗人的焦虑和使诗人陷入到不断地创造着焦虑,而焦虑和焦虑之间相互斗争和作用,使诗人受尽了苦难,而无限期地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诗人王法就是这条道路的执著者。
从1965年至今,诗人王法五十余年不改痴情,他用坚持和信心走出一条,可以欣慰和自豪的光彩之路,他也用实力证明,他走对了,也走得很自信和自豪。
“博尔赫斯的月亮很圆/东北的月亮也很圆/当博尔赫斯望月兴叹时/远东正弥漫一团团呛人的硝烟//那种痛苦是任何语言所无法企及的/人类的字典里每分钟都在增加新的页码/那些恶狠狠的文字像一群非洲草原上的黑蚂蚁/啃噬着人类鲜血淋漓的良知//仲夏夜的风景多么不合时宜/生命的短长是上帝的游戏/‘月亮丰盈到极限时就开始瘦了’/对与错均与博尔赫斯的月亮/无关//”——《博尔赫斯的月亮》
读诗人王法的诗,是一种享受,每每读罢,总有一种玄妙的感觉。
在诗人王法的诗中,既可找到“意境融彻”的精神实质,又可以看到“娓娓动人”的情感交流;既清查可见,又顺理成章;既有弦外之音,又有内涵之丰富。
其实,在读诗人王法的诗歌时,你会感到那种私密情感的娓娓倾述,他既不强求你的接受,也不气馁地灰心丧气,完全是独立空间的自言自语,旁若无人的自言自语,这就让人感觉到真实可信,也让人读之动容,这首《博尔赫斯的月亮》,则是这种情感的代表之作。
诗人王法的诗,更多的是关注人生和灵魂叩问
在《博尔赫斯的月亮》诗中,诗人用寓言式的叙述方式,来呈现内心的感觉感受,他写了“博尔赫斯、月亮、望月、兴叹、远东、弥漫、呛人、硝烟、痛苦、语言、企及、人类、字典、分钟、增加、页码、文字、非洲、草原、啃噬、人类、良知、仲夏、风景、生命、短长、上帝、游戏、丰盈、极限、开始、瘦了、无关、恶狠狠、黑蚂蚁、对与错、鲜血淋漓”等语词元素,诗人写这些,完全是自言自语的独白,诗人是用第一人称,来自个人的感受和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
这样,作为诗作的题解,不仅起到了主题的释解作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诗的部分补充,亦可融合入到诗意和诗境之中,读者在“题解”中,感受了诗之内涵,亦可以在诗中寻觅“题解”中的精神和精髓,这种相互渗透,又使情感得到了内涵和外延的相互支撑,使“诗”达到了精神享受的一种升华。
清朝方薰在其《山静居诗话》中亦有言:“诗发乎情,故能感人之情。欢娱疾苦之词,皆情之所不可假者;非若嘲风弄月,可以妆点而成了。”——也就是说诗要有情,才能感动别人,但情不能假,不管怎样乔装打扮,真情就是真情,假意就是假意。
试想,写了一首诗,自己都不感动,凭什么让读者感动呢?
虽然,诗人王法的诗,既没有乖巧的技法,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生僻的造句,但他的诗,是发自灵魂禁区的情感之声。
(三)
可以说,读诗人王法的诗,会让人回味,如《1948·长春》、《伟人马克思》、《世纪之网》、《秋天的孤独》、《后遗症》、《候鸟》、《有胡狼的夜晚》、《一个最寒冷的日子》、《赠诗弟——周瑟瑟》、《致卧夫》、《时光寓言》、《玛雅(马亚)人的传说》、《想起父亲》、《八岁的母亲》、《火色狐狸》、《王挑水》、《梦·登青山》等诗,都会有怦然心动之感,之后,你会想象诗中的诗人王法和诗外的行者。
诗中的诗人王法,是怎样的温馨浪漫,而诗外的诗人王法,又是如何地在内心里跋涉,等待着一个无言的结局。
“我反复脱胎/活一天脱一天/仿佛蛇的蜕皮//我摩擦生命的闪电/剥掉逢迎、谄媚、假笑、苟且//留下白森森的白骨和灵魂//”——《脱胎换骨》
这首诗很短,只有三节六句,却让人读后心头一震,这是从来没有的感觉。
诗人王法一神种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种本质的理性认知,从中提炼主题,让人无法拒绝地接受和自觉地去体验,其互动感十足,诗人是用“情”首先征服,之后再用“理”去说服,真是丝丝入扣。
诗人王法说“剥掉逢迎、谄媚、假笑、苟且”句,说出了自己的性格和主张。这是诗人用理去占诗境高远的制高点,最终表明这是一种人生的“脱胎换骨”,是灵魂的升华。
诗人王法的诗,别裁别具,独设幽韵,痴迷中凸现几分超脱,痴狂中竟显几曾执著,更有情相配之,顿感生辉生色,而他的诗又以幽韵咏之,近生活于眼前,融理念于墨池,让人感到伸手可触,环视可寻,即有亲切感,如身边之事,又增新奇心,犹意料之外,这种艺术效果,已经超越诗的本身。
正如朱承爵(明)在《存余堂诗话》中所言:“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其味。”也就是说,作诗要讲究意境的浑然天成、浑然一体,所谓“意境”,其“意”是指思想情感,其“境”是指自然与社会的景致。诗歌通过对形象的描写,必须形成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也就是“意境融彻”,这才是“作诗之妙”。
其实,读者读诗,更重要是在读诗时,需要找到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又一定是“想象之中,意料之外”,也就是说最优秀的诗作,一定是诗人写出了大家心中想而笔下无的那种感觉,诗人说出了读者想了很久而没说出的那句“话”,这就是“心声”,这就是“共鸣”之妙,能写出这个“共鸣”就是成功。
“莫怪他的弓挽的有点早/箭其实早已搭在弦上//风声凄厉/应声坠落的是一枚楚天扭曲的/枯叶//倏忽之间/你的心是不是疼了一下//这是他一生中最后悔的一件事/想到远方,竹影斑驳/落地的并不是一树梅花//小人就是小人/黑白分明/不论他的头上有什么样的月光//还有多少时间去反躬自省/北风乍起/不觉间已白了少年头//”——《挂在网上的日子》
这是一种追求,这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理想,而诗人王法之傲骨也真如“竹”节,这种志节是先天的,这与他的人格、修养有关,是品德造就他注定要向“竹”儿那样,未出“生”之时,就已有“节”在身,直到凌云,还是虚怀若谷,这是他灵魂深处,那根深蒂固的思想所决定的。
诗人王法说“应声坠落的是一枚楚天扭曲的/枯叶”。
诗人王法说“落地的并不是一树梅花”。
诗人王法说“想到远方,竹影斑驳”。
诗人王法说“还有多少时间去反躬自省”。
诗人王法说“北风乍起/不觉间已白了少年头”。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只有走这条充满了“坎坷”和“荆棘”之路,才是他的“慰藉”之路,才是“幸福”之路,这虽然是自讨苦吃,然而,诗人王法却也乐此不疲。
其实,这的确是让人“修身养性”的举止,是可以升华情感层次的举止,当然,能够生活在这样的层次,是非一般素质之人能达到的。
这种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他从另一个角度,来感悟人生的真谛,我们反思了“过去”,感悟了“现实”,那么我们又如何憧憬未来的。我们不用怀疑明日会不会升起太阳,那么,我们能否知道未来的路,如何去走呢?此刻,我想告诉你,来读诗人王法的诗,来品诗人王法“斑驳”的“竹”,你或许可以从中参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来。
读诗人王法的诗,让人感到的那种先声夺人的气势。你甚至可以站在诗人王法的对面,感觉到他那种磅礴逶迤与拙润酣畅的恢弘,犹如一排巨浪拍向航行的船头,巨大的浪花拍向情感的屏幕之上,那是拙润的酣畅。有时是可以感慨感悟的意会,那甜在心底的默认,已经占据灵魂禁区的全部。这时,你就完全被诗人王法那份热情和挚诚所感动,没有人能抗拒这份具有天然的美感。
其实,我更看喜欢诗人王法的诗,其诗的风格,自然而古朴,自娱而自慰,他的诗具有“情”的庄重和“竹”的雅致,特别是情的气韵,那古朴遒劲的超脱,那潇洒奔放的飘逸,这是一种气韵,占有者则会达到潇洒奔放的超脱,我们可以理解他的诗,是在如何挥洒情感的时刻,营造出来的那份意境,这些亦可在他的诗句中找到佐证,
读过此部诗集,我们感觉最深的是诗人王法,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思路清晰,视野开阔,诗人王法,没有站在主观臆断的片面上单纯地思考,而是更深度地探索,更广度的寻觅,更高度的攀登,给诗赋予更睿智的灵性,让人读后有一种享受,让人读后产生联想,让人读后得到启迪,这则是诗人王法的最终追求。
此刻,掩卷思索,让我感觉到诗人王法的那份执着,是令人感动的,其实,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一件事做久、做熟、做精、做完全、做彻底、做到巅峰,并且达到很高的境界,则是最难的。诗人王法爱诗,所以他就孜孜以求,而且痴迷,可以肯定,只要达到了痴迷的地步,连上帝都会感动的,那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呢?!
五十余年的奋斗前行,这是诗人王法的荣耀。
诗人王法的诗,已在诗坛内外被肯定,能够达到这一点,已是一种欣慰。
可以说,这是最好的口碑,诗人王法的诗,已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当然,值得特别肯定的是,在诗人王法的诗中,那澎湃的激情令人感动,这是写诗的基础,更是写诗的第一要素。
在“诗无止境”的道路上,前进!是探索者的唯一选择。
此为评,写于甲辰年十月二十四,子夜。
2024年11月24日·甲辰年十月二十四
谢幕写于冰城哈尔滨听雪轩
▲谢幕:国家一级作家,著名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工程师。原名郭治军,生于鹤城,长于冰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香港诗人联盟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东北抗日联军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主席、哈尔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市文学艺术评论学会副主席,世界诗人传媒执行主席、执行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签约作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签约作家。2022年获第九届中国诗歌春晚十佳评论家、2023年获第十届中国诗歌春晚十佳网络诗人。曾撰写评论、序500余万字。曾出版长篇小说《希勤往事》等3部,纪实报告文学《哈尔滨速度》等3部,纪实传记文学《最后一个青帮大佬太爷张仁奎》等3部,诗集《感动的日子》等5部,散文集《感觉的盛宴》1部,评论集《白山与黑水》等3部等总计900余万字。主编《醒狮与腾龙》等19部。2024年1月加入中国第一个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北京诗派”,进入三十六天罡星序列。2024年5月加入“诗人星球运动(PoP)”战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