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城市与人文的共生并进
——评《繁花深处》
黎昕妍
记得龚文瑞先生曾在《金陵寻梦》中言道:“一座城市的历史越是厚重,文化越是悠久,其呈现的状态当越是精致,其发散的精神当越是粹美,其予人的感受当越是人性。精致、精神与人性,至少是我对一座城市赋予的希望。”拜读完此文,我想,这段话语里所体现的理想城市,大抵就是上海吧。
“作家马珂对城市发生的拷问——‘如何寻幽探微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共荣,如何解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活动又该有着怎样的生态立场、价值判断与思维纵深,如何用艺术的表达辐射到更深广意义的文明承续、重负苍生、家园守护与生命相依等方面,如何找寻到人类的精神归宿,并保存时间所有的传说。’”对于这个拷问,《繁花深处》告诉我们,上海找到了答案。
龚文瑞先生以行云流水的散文笔法,用蒙太奇式的镜头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上海相得益彰的自然风貌与城市文明。由静安雕塑公园中繁花兴盛之状引出下文城市的繁华盛景,再引出现代繁华表象背后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又点滴表露在古迹文化、饮食文化、历史人文等方面。使城市文明久立不倒的支柱为何物,这是上海经验,亦是先生留给读者及其他城市的开放性启示。
在文瑞先生的行进落文中,我看见了“上海答案”中的三种样态。
一是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荣。春暖花开之际,位于繁华都市中心的静安雕塑公园氤氲着大自然的祥和气息,花团锦簇,跟这座欣欣向荣的城市一样,彰显着生命的蓬勃张力。千年古镇朱家角亦不失其江南水乡古韵,放生桥上的孤树在游人的怀抱下尽显青葱,青石板上的苔痕尽食人间烟火。上海外滩的浦江两岸,日夜交替着自然风光与都市文明相交织的美景:东方明珠上空的朝阳、浦江上的巨轮、建筑古迹的夕阳余晖、星空下恬谧江浦的灯光旖旎。我们通过龚文瑞先生之眼看到了都市与自然的相生相伴;仿佛自然如母,慈爱地望着膝下的孩儿日渐茁壮,愈发干练且沉稳的孩儿亦携母亲之手,共赏这世间兴盛。
二是城市与人文的水乳交融。由小小滩涂到国际化大都市,散遍各处的建筑古迹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海桑田。“先有广富林,后有松江史。”由远古先祖的广富林遗迹,到三国始建的静安寺、始于五代后汉的方塔园,再至承载了宋朝繁华的朱家角,一处景点便是一代历史文化的见证者。这处处古迹是大上海的卷卷缩影,就如文瑞先生所说的“春去秋来数十代,隽永与繁华一点也没减少”。一座座桥梁横跨东西,贯连古今。林立的万国建筑群是上海与西洋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晶,局门路的江南制造局承载着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建设智慧,因此有了如今“两岸闪烁着中西建筑精华与当代文明之光交织的绚丽霓虹”;城际及区域间的守望相助成就了“苏州河与黄浦江彼此更替的时光故事”。作为中国最早的开埠城市之一,西方文化与东方传统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江南水乡的温婉与现代化大都市的繁华在这里完美融合,上海也成为了现代人们心驰神往的“魔都”。如先生所言,我们不能“只看见了城市繁荣之表象,忽视了支撑这座城市自古繁荣至今的人文精神”。首先,由滩涂到都市,离不开一代代人民的踏实肯干、艰辛耕耘,离不开人民团结与智慧的创造创新伟力。人与城相互依存、彼此成就。人于城市的怀抱中栖息、劳作,岁月流转间,多元而绚烂的文化应运而生,如繁花般绽放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成为人与城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生动注脚。我们能看到地域特色美食的就地取材之新鲜,仿佛能闻到深巷飘香,也能窥见里巷弄堂中家家户户的温馨生活记忆,更能看见本土人对老上海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其次,“这座城市仿佛天生具备滋养伟大人物和思想的能力。”思南路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上海设立的办事机构所在地,是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发展的见证者,思南路 73 号的周公馆更是见证了周总理为新中国的鞠躬尽瘁。巴金在武康路113号写出了精辟深刻的文学著作,鲁迅与茅盾在山阴路的住所一起编写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创办杂志,摩擦出思想文化交流的火花。而这片片智慧的火花汇集成炬,照亮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之路、中国文学史的前进之路。这亦是人文的力量,历史文化的积淀给这座城市注入了无与伦比的厚重与辉煌。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人们的努力让城市文明繁华延续。上海人同他们所处的这座城一样,没有随着时代浪潮的沉浮而丢失最重要之物,那就是代代相传的优良品质与骨子里的的精气神。就像园里的方塔,刚直沉稳,又有向上的定力与硬气,而在其中又不失一份合宜的精致。许多上海人有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精致,就如影视剧《人生之路》里的付阿婆,“即使去医院看病也要一身精致的打扮。紫色的缎面旗袍配上深紫色的大衣,珍珠项链和珍珠耳环”。而这种状态,是城市于潜移默化中赋予她们的。“城市可以日渐华丽,身体可以不断壮硕,但从骨子里长出来的精致不可以消减”,这便是上海值得敬重之处。也正是如此,方能铸就“历史底蕴厚重如磐,文明成果缤纷璀璨”的佳话。
三是城市精气神的维系之因。璀璨的城市文明经久不衰并日益兴盛,这对比其他一些城市的情况来看可谓不可思议的。从上海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思考出其城市精神稳固伫立的答案,并收获一些启发性经验。首先,上海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博采众长,融合多种文化元素。这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为城市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养分,如十六铺的摇篮唤醒了独具魅力的海派文化。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文化层面,上海都是以兼容并包的姿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由此,上海的经济收入来源多元且宽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这为历史古迹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充足的资源和资金使得相关部门能够对各类历史遗迹进行有效的修缮、维护和管理。其次,上海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较高,形成了良好的保护氛围。如政府制定了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民间组织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各种方式为保护工作贡献力量。比如在松江古邑,无论是广富林的良渚文化遗址,还是泖港镇的自然景观等等,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管理,使得这些地方的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充分展现。再者,如在文化街弄,众多名人故居汇聚,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上海独特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沿袭亦让上海人民对城市传统文化充满热爱并且一贯坚守。他们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对这块土地的真情与执着,积极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传统。因此,尽管历经岁月变迁,但上海的隽永与繁华从未减少,那份从骨子里长出来的精致一直得以保留。
龚文瑞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上海这座如繁花般绚烂的城市,在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上海将自然之美、城市之盛与人文之韵完美融合,以坚定的步伐,在时代的浪潮中砥砺前行。愿上海随着东方明珠上的朝阳普照这片繁花锦簇的土地,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坚韧的精气神长存繁华,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梦想之城。
注:本文作者系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指导老师:刘汉波教授。
附:
繁花深处
龚文瑞
(注:本文载发于《散文百家》2024年第7期)
春暖花开时,我来到了静安雕塑公园。但见满目繁花,一地锦绣。高大婀娜的樱花树、满地匍匐的郁金香,花枝招展,每一花朵似乎都缀满了诗句,流露倾诉的欲望。上海的生态之美以一种磅礴大气的姿态扑面而来,向所有人宣示着城市的繁花似锦。
诚然,陆家嘴、南京路、淮海路、静安寺、徐家汇……城市处处呈现繁花状之繁华。然而,我以为,这些无不是城市繁荣之表象,繁花深处,城市繁华的背后,支撑这座城市从大唐飞歌的天宝年间一路繁花似锦般地走到盛世中国的壮美今天,应该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是这块土地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与创造的力量。
我去过松江古邑,只为触摸这座城市的历史脉动。在广富林,我在新石器良渚文化遗址前,想象七千年前先人们的生存模样;在泖港镇,我置身于“浦江烟渚”的美景中,目视大蒸港、太浦河、白牛塘在此汇流;在方塔园,我感慨方塔的方正、刚直,敬重它沉稳、向上的定力与硬气。我发现这片地邑的名字,从华亭、松江、上海一路演变而来,1200年的历史长河里流逝了无数的岁月往事,但始终没有流失的是它如方塔一般的精气神。不得不敬佩,方塔是天空的仰望者,上海人仰望并坚守的则是道德的高度。
我去过朱家角,这座将宋代的繁华一直延续至今的古镇给了我诸多的美感。那横卧的拱桥上生长的那棵孤树,从不寂寞,因为总有游客傍着它与两岸长街合影;那长长巷子里的青石板路,一直喧然,因为总有行人踏着它穿过闹市由此及彼;那深院里的一家家食馆,总也飘香,因为那红烧河鳗、猪蹄芸豆汤实在太过诱人。不得不敬重,朱家角春去秋来数十代,隽永与繁华一点也没减少,它是大上海的影子,城市可以日渐华丽,身体可以不断壮硕,但从骨子里长出来精致不可以消减。
我去过许多文化街弄,比如思南路、山阴路、武康路等等。在周恩来、瞿秋白、鲁迅这些名人故居,我喜欢透过陈列物去揣想主人的日常细节,更愿意透过窗棂去捕捉那一束束阳光,看它折射过来绚烂整个房间的模样,并收集和我一样充满敬意的所有目光。不得不感叹,这座城市仿佛天生具备滋养伟大人物和思想的能力,在时光的流转中,一批伟人走远了,另一批伟人又走来了,人文的力量给这座城市注入了无与伦比的厚重与辉煌。
我去过无数回外滩,感受浦江两岸的旖旎风光。有时晨走,看朝阳从东方明珠喷薄而出;有时伫立,听巨轮奋进把浦江搅动;有时漫步,从十六铺码头起步,走过万国建筑群,直到外白渡桥……外滩从一片滩涂成长为最富魅力的风景线,江中沉淀着苏州河与黄浦江彼此更替的时光故事,两岸闪烁着中西建筑精华与当代文明之光交织的绚丽霓虹,天空飘逸着城市从浦西往浦东跨越的雄浑乐响。不得不感叹,这是一座城市的骄傲,当人们对创造与创新充满活泼泼的伟力时,这个城市无疑是值得敬重的。
我去过北蔡,走过严塘桥,我追寻唐代的海岸线;我去过白鹤镇,绕着通波塘,我寻找青龙港的旧迹;我去过中华路,走进小弄堂,我感受上海浦的遗韵;我去过局门路,想看看当年江南制造局还有什么遗存;我去过上海中心,想摸摸缭绕的云雾是何等的轻柔……我去过无数的风景地,但是上海的历史底蕴厚重如磐,上海的文明成果缤纷璀璨,内涵丰饶,叫人如何看的够!
博采众长,锐意进取。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我以为,上海正是在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外来文化的吸收,在本土文化的不变与与时俱进的变之中相互交融,一路繁花一路繁华一路繁荣的。是呵,江河可以变道,城市可以变大,人口可以变多,街巷可以变阔,建筑可以变高,但沪人的地域情怀、沪地的人文风骨没有变,人们在城市发展进程显现的真情与执着,以及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与追求,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创造性与鲜活力,城市的精气神始终没有变。而这,恰恰就是我钟爱这座城市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