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技术侦察日记(3)
1984年7月18日 星期三
侦察人员白天在侦察室帐篷工作,晚上回到住宿的帐篷中发现地上盘踞一条蛇,这是一条毒蛇,因为怕蛇,大家都跑到帐篷外边了,这时有人叫来了司机杨德亮,杨德亮用一根单端分成两杈的木棍,插住蛇的脖子,熟练轻松地就把蛇送到了很远的山坡上。整个处理的过程,这蛇似乎没有半点的反抗意识,十分驯服的被扔了出去。大家十分惊讶!
杨德亮:辽宁丹东宽甸县人,一九八一年入伍,汽车驾驶员。从小生活在山区,自幼就经常和蛇打交道,了解各种蛇的特性。
惊 蛇
机前辛苦到三更,夜晚有蛇床下横。
里手呼来怀绝技,长虫请出觅归程。
高峰惶恐已平静,刹景情形引震惊。
利齿中空余毒狠,祝君安好远苍生。
1984年7月22日 星期日
到山上时间长了,对蛇的特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所有人都在山上原地休息,我和车管助理郭立复一同,好奇的拿了打草惊蛇的棍子,同时也用来在万一情况下对付野兽,走进了森林,山上的树很高也很密,根本看不到太阳,人很容易迷失方向,我们走过一个山坡,再返回来就不是原来的路了,废了很多的时间才找到回归山头的路。后来听说常常有人迷路。
郭立复:一九七一年从黑龙江省呼兰县入伍,车管助理,一九八三年九月,我们同时由沈阳军区通信部某团被抽调到此侦察部队。
周 末
风花奇景是谁栽,一派原生未剪裁。
或许人间胜仙界,不然刘阮为何来?
1984年7月29日 星期日
今天周末,按常规除机上值班人员外,其他人员都是休息,山上少有的关门雨,虽然雨不大,但一天也没有停,大家都呆在帐篷里很少出门,显得山上非常凄清,很多人干脆就不起床,在床上盖着棉被以避风寒。
空 山
稀来松鼠不思留,小雨缠绵难自收。
上月曾闻禽鸟唱,羡其偶尔到山头。
1984年8月15日 星期日
胡耀邦同志由黑龙江省委书记李立安陪同,结束黑龙江边境多地考察后,来到距离我们所住的老黑山一百多公里路的绥芬河进行了视察,还登上了边防哨所,随行工作人员用电话向中共中央办公厅汇报情况时,信息被苏联远东地区技术侦察部队截获,在苏联远东地区技术侦察部队用无线电台无加密上报截获情报时,又被和我们同一山顶的情报三局侦听工作站截获,中共中央办公厅接到截获情报后,立即建议胡耀邦同志返回北京,胡耀邦同志经牡丹江离开边境,8月17日返回北京。胡耀邦同志在考察的过程中,还十分关心改善中国人主食结构问题。
18日,新华社向全国和全世界播发了一条只有一个自然段的简短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8月10日到16日由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李立安陪同,到黑龙江省嫩江、黑河、伊春、密山、绥芬河、牡丹江等市县进行了视察。视察期间,胡耀邦同志就边防工作、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工作同当地的地方和部队同志进行了座谈。他还到一些边防哨所慰问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
胡耀邦边防考察(中华新韵)
激荡东风下北边,绥芬河畔暖空前。
桦林深处白洁秀,松鼠高枝跳跃欢。
千里奔波为社稷,万家稻麦入田园。
初成贸易规模小,终把丝绸累做山。
【注释】稻麦入田园:在这以前,水稻和小麦是严格限制种植的,春天播种时,公社会派出所有干部分散到每一个村,监督粮食种类的种植,因水稻和小麦的产量较低,政府要求农民更多种植玉米等高产作物,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本省、县、乡平均产量。胡耀邦首先提倡改善中国人主食结构,也就是把中国人三餐主食由高粱米、玉米改为大米、白面,这时才开始提倡大面积种植水稻和小麦的。
1984年8月16日 星期一
大队要求对所有帐篷、车辆、侦听工作程序及周围环境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尽量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
侦察与反侦察
两壤相连敌特狂,窃听仪器巧安装
通联途径要加密,彼此小心攻也防。
【注释】窃听仪器:电话泄密是由于很多电话线穿越了无人居住的山区,虽然这些线路也经常有人巡护,但巡护的时间间隔比较长,给苏联特工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他们会在夜间派人越境,或是发展境内人员在电线杆子上边安装具有发射功能的窃听仪器,然后在境内或境外的一定范围内窃听通话内容,胡耀邦同志的边防视察被泄密事件就是有线电话被监听造成的。
1984年8月20日 星期五
今天因故与山上老的情报人员接触,谈起我来自某部通信团无线连的电台台长,他说他们有截获苏军情报部队关于报务员的编号信息,因为这种情报对我们内部人员来讲,并不算保密资料,我想看看,他说等他找找,约我明天来看,第二天看到名单上有二百多人,我却在只有几十个带有姓名的人员中,找到了我自己,编号是103,而且还有在丹东、开源、四平、朝阳等地电台上机工作的记录。在苏军情报部门所搜集的我军报务人员信息中,只有少数人有姓名,多数人都只有编号。但是苏军不知道我已经离开了那个岗位。他们还给我介绍了南京大学一位老教授的女儿,俄语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后入伍来到山上,从事俄语侦听及翻译工作,多年如一日,为侦听及情报整理工作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很是令人敬佩。
山上情报人
高遥隔世不沉沦,原始森林可置身。
巨柏悄然藏茂密,猴头隐晦做奇珍。
我承晚籁亦殊旦,菊有秋芳却负春。
数载执着山上事,令人起敬此间人。
1984年9月10日 星期一
来到与世隔绝的老黑山上已经三个多月了,这里没有人烟,没有广播,也没有电视,广播、电视的信号都被苏联用大功率中短波发射机和直射波大功率电视发射信号完全覆盖,我们什么也听不到,虽然侦听用的收信机可以收到某些广播电台的信号,但是侦听设备严禁收听侦听任务以外的任何信息。来到中秋时节,山上早已经有过霜冻,植物在枯萎,红叶在飘零,山上的各种动物都在做着入冬前的准备,我们还在山上做着每天不变的生计。
黄叶飞
车到山峰春雨酬,时光运转已中秋。
一轮天上圆圆月,难慰边关千里愁。
1984年9月12日 星期三
上山已经几个月了,我们还是新组建的电子对抗侦察部队,原来没有任何情报信息资料累积,而且侦听人员的俄语水平也有待于继续提高,此次利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基本摸清了苏军电台工作的一般规律及频率变换规律,建立了电台编号及电台报务人员的基本编号。
深 秋
大雁高空一字回,蚕声切切季难违。
风吹杂树惊鸦起,灯引秋荧入帐飞。
满地寒凝霜雪近,三山叶落桦桑稀。
蛇寻眠处鼠藏洞,疲惫行人指日归。
1984年9月23日 星期日
我们在这不到两千平方米的老黑山顶相对平坦处,经过了四个多月的与世隔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年度侦察及训练任务,于一九八四年九月末按原途径顺利返回了大连市甘井子区的本部。次日我便告别短波侦察队回机关了。
回 顾
遥遥云岭景相连,生计之约到顶端。
晨雾初腾似仙境,三餐方悟是人寰。
峰前岩柏避天日,帐后林荫影界关。
少有昆虫禽鸟叫,帐衾无奈夜袭寒。
【作者简介】
商立民,满族,原籍:黑龙江省肇东市。现任沈阳市诗词楹联协会书记兼会长。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楹联分类汇编》,并获得了2016年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编写出版了《<新刻对联从新>考注》,该书获得了2017年国家古籍整理全额补贴;编写了《曲律讲义》《诗律讲义》《词律讲义》《对联创作及诗联对仗规则》(初级版、中级版、研修版)等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