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川水利志
库峪河流经皇甫川,亦有水利之便。
皇甫川之水利,应始于隋唐。
隋代建大兴城,宇文恺在浐河开龙首渠,引水入通化门。
唐代,长安城南村庄大量出现,秦岭以北得到了普遍开发。曾于大峪口修黄渠,引河水过鲍陂(今鲍北)村,入曲江池(北宋时改由鸣犊桥头入库峪河,成为龙首渠南段)。《册府元龟》又记载,高祖武德六年,宁民令顔旭开渠引南山水入京城,这里面就应该包括库峪河领域。
明代隆庆《蓝田县志》记载蓝田水田有11余顷,按情理推断,必包含皇甫川水利在内,只是时间久远,我们已难探寻具体情况了。不过,将此数字同清代数字比较,稻田数量低于清代远甚,说明水利设施主要形成于清代之后。
始撰于雍正七年,版于十三年的《陕西通志》记载了蓝田水利的具体情况,我统计蓝田水田总计为4783亩。其中皇甫川总计为2顷25亩。具体分布如下:
田家渠,在县西南五十里引库峪水於西岸开渠灌田家村田三十亩,其东岸开渠灌田者首为肖家渠,灌肖家村田三十亩,峪水又北流为杨家渠,从田家坡开渠灌杨家村田四十亩,又北为弓家渠,灌弓家村田四十亩,又北为黄甫川老安堰,从肖家坡开渠灌田八十五亩。
这个资料出处为县册,即蓝田所出资料。其中肖家村应该就是肖家坡,弓家村就是龚家村,杨家村应该就是柿园子村。原因有二,一是杨姓在柿园子为大姓,第二,杨家渠起于田家坡,田家坡应该同田家村有关。现实中柿园子就位于田家村以下,位置相合。
另外《通志》还有一份资料:侯家渠在县西南四十里,引采峪水经流侯家村灌田四十五亩,采峪水又北为史家渠,灌史家寨田二十亩。采峪在焦岱川里。但侯家村和史家寨都在皇甫川里,我极疑这里所写采峪为库峪之误。如果将此计入皇甫川,则有渠七道,稻地总数为295亩,将近3顷了。
雍正《蓝田县志》记载,康熙七年时,蓝田有天字号水地80顷57亩,时字号退滩地159顷46亩。这个水田数已经大大超过了《陕西通志》记载的数量。因此《陕西通志》所记载的蓝田包括皇甫川的水利情况必然是从嘉靖四十一年到康熙七年之间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清代以来朝廷鼓励农业所致。
雍正志又记载康熙五十二年前,全县水地共82顷74亩有余,退滩地811亩。其中"黄甫里真武等村水渠七道,共灌稻地一十七顷三十七市九分,退滩地七十七亩五分"。这里的真武庙村应该就是柿园子村,水渠条数也同《陕西通志》一致,只是稻地亩数大大增加了,其中必有缘故。另至雍正年间全县又新开稻地,但其中并无皇甫川。
到了清末,光绪元年《蓝田县志》记载:全县水田65顷39亩七分,低于雍正年间。其中,姚家寨渠灌稻地六十亩,孙家坡渠灌稻地一十五亩,萧家坡渠灌稻地六十亩,史家寨渠灌稻地四十亩,小寺村渠灌稻地三十亩,田家村渠灌稻地三十五亩,侯家村渠灌稻地四十七亩,刘家桥渠灌稻地四十三亩,杮园村渠灌稻地二十七亩,龚家村渠灌稻地五十七亩,苟家嘴渠灌稻地三十四亩,共计448亩。这个数字,比《通志》多了,但比雍正《县志》少了。
不过,川人用于稻地的水利,不仅有库峪河,还有泉水。据我所知,肖坡的泉,就有海蚌泉、珍珠泉、宽泉、新泉、杨家泉、李家泉、大泉、南泉、邓槽、官泉、鸳鸯泉等。史家寨的泉有程家泉、岳家泉、施家泉、长泉、顺泉子、惠家泉等。侯家村有商泉,敬家村有乔家泉和潘家泉,这些泉都应该是在清代和民国时期陆续开发的。
据92年版《蓝田县志》记载,民国38年(1949),全县水田水浇地1.85万亩。这个数字比清代数字就大多了,皇甫川水田也应该比清代有大的增长,其中必有这些泉水之功。
清代至民国时期库峪河头道堰是姚家堰,就是上面所说姚家渠,主灌峪口林家寨、姚家寨、孙家坡等,当时人称“水老娃”的车拴(姚家寨人)管渠收水费。民国末年孙大元(孙家坡人)主持在库峪河上游修渠一条,1953年春季对此渠整修,取名五星渠。渠道占用长安周应军、贺善堂、樊应喜等户耕地,丈量面积,赔款700多元。这两个渠就灌田千亩左右。
另外民国时,史家寨村的施俊杰因为家道中落,将库峪河东的稻田卖给了佛沟,自此,长安在河东有了稻田。
1958年,皇甫川和汤峪川合修了一条八里原渠,将库峪水引上了八里原。
库峪河西,长安一侧建国后也修了幸福渠,1958年竣工,引水灌溉,每当干旱季节,两县村民常发生争水纠纷。
1959年7月夏灌时,库峪河南岸长安村民将河水堵入幸福渠,影响了五星渠进水,姚家寨村民于是将长安进水闸板提掉,长安蓝田因而各有近百人手持镢头、锨为渠口争水相互格斗。省人民政府召集长安、蓝田两县县长,双方有关公社社长在库峪口开会协商,达成分水协议,规定库峪河水分给蓝田史家寨公社皇甫川老灌区水4成,分给八里原渠3成,分给长安幸福渠水3成,枯水季节八里原、幸福渠停止供水,保证原灌区用水。并给八里原、幸福渠限定渠口进水位,安进水闸门。
八里原渠使用两年左右,因大跃进中土法上马的木制渡槽漏水而废弃,八里原渠只用来浇灌林家寨的地,相当于自行放弃了相应的用水权。其后,孙家坡利用遗留工程,于1974年建成了冯家沟水库,用于解决川道田地的灌溉。
1969年开始,皇甫川村民参与汤峪水库建设,姚寨人车兴华为工程总指挥,肖坡人韩德润为施工处技术员。史家寨的岳买善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得了锻炼,后来留在了水利局。史家寨的兰兴斌和肖坡的周文学在八里东原塌方涵洞的修复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汤峪水库1975年建成。八里原上开始灌溉,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期。
汤原渠分水闸和抽水站遗迹
汤峪水库建设期间,骆驼岭水库1974年建成,作为汤峪水库的组成部分。
1977年3月,长安县东水西调指挥部成立,在库峪河口修建底拦栅,底拦栅北高南低,使河水流量减少,姚家寨、孙家坡等村村民在库峪河上游修复原引水渠、浆砌渠帮近百米,施工中长安村民多次阻拦。破坏设施并动手。为争水,6月x日,蓝田县革委会主要领导、县公安局长、史家寨公社的社长李青川坐镇孙家坡村亲自指挥,以孙家坡、肖家坡人为主体的村民敲锣打鼓、打着红旗、吹着军号、扛着铁锤,向库峪口村进军,与早在村里等候的姚家寨、林家寨的村民回合,形成了近千人的争水队伍,库峪口村民一时避之在外,村子为之一空。争水队伍亦破坏了长安水坝和闸门。于是长安东水西调工程停止施工。
后经省革命委员会主持,蓝田、长安县革命委员会、双方有关公社负责人座谈,维持库峪河引水现状,争执纠纷遂平息。这种情况下,蓝田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一定用水权。
不过在八十年代,库峪口流下的水量还相当充裕。我在肖家坡上学时,因买教材去高山庙,过列石,还要脱掉鞋子。因此下面稻地用水还能保证。
为了解决远离库峪河田地用水不足和夏季抗旱问题,川中各村还普遍使用打机井和截渗池塘来扩大稻田。据我所知,史家寨二队就在上程堰附近先后打了两口机井,六队在下程堰附近打了一口机井。一队在惠家园子附近挖了截渗池塘。五组在村南挖了截渗池塘。另外五、六队在小河子上下也砌了水泥坝以拦水,都有效地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
肖家坡北大队在敬林路西河边挖了一座大池塘,民间称为陂塘。南大队在路东挖了大池塘。
侯家村在公路以西有一截渗池塘。
柿园子各队都挖有一到两口机井。另外在西汤线公路拐弯处也挖了一口池塘。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气候的变化,每年降水量有所增加,同时化肥的使用和种子的改良,亩产大幅度地提高,对于灌溉的需求没有以前那么强烈。加以集体组织功能的下降,对原有的集体水利设施难以进行有效的维修,因此,原上川里的水利设施逐渐毁弃。
以后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河水和泉水逐渐干涸,加以村庄扩大。除机井和肖北、侯家村、柿园子的池塘外,原泉眼和其他池塘遭废弃甚至填充,川里稻地十不存一。
于是,那些渠、泉、坝就只能留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