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猪脸
文/秋之韵
北方人爱吃酱肉,口味有点偏重。南甜北咸,咸才有滋味,才有感觉。酱肉是带有浓厚东北特色的美食。
猪脸即是猪头肉,经过隆重炮制,味道醇香,香而不腻,喝酒佐餐,味美价廉。特别受到平民百姓的钟爱。朋友小聚,一盘猪头肉,一碟猪耳朵,美酒助兴,万种风情。
故乡的冬天偏寒,人人喜欢吃肉,肉中的高蛋白和卡路里能抵御严寒。我的家人特别喜食猪头肉,解馋又便宜。酱猪头有一整套流程,环环相扣。把猪头刮毛收拾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天,细盐擦拭,焯水,旺火煮沸,撇去浮沫改小火,把葱姜蒜,各种香料,红糖,酱油,大酱调成酱汁放在大锅里慢燉直到入味。
揭开锅盖香气四溢。捞出猪头肉放在盆中,切成薄片酱红油亮,软滑筋道,垂涎欲滴!热烧饼夹上几片猪头肉,一口咬下去,香到骨头里。
七十年代物资极度馈乏,买肉得凭票,一张肉票能买一个猪头,猪头成了抢手货,得半夜去排队。大姐夫托人找关系买来一个硕大的猪头,足有二十来斤,过年的肉有了着落,全家人乐得合不拢嘴。过了腊月十三,父亲把猪头收拾干净烀熟,切下猪耳朵和猪舌头留正月待客。猪头肉的香味飘出小巷,引来猫儿狗儿都来蹭味道。
父亲下班回来隔三差五买块猪头肉或猪耳朵,猪舌头下酒。拆开纸包,肉片的香味一下子窜滿全屋。我和小妹杜拉拉喝着稀薄的小米粥就着咸菜,双眼紧盯着盘里的猪头肉不好下箸。父亲把酱红色的肉片夹给我和小妹说"多吃点口条,长大了会说话。吃猪肉是我小时候最向往的大餐,要求很简单,生活很骨感,记忆的符号定格在我的童年。
猪头肉貌似粗俗之物,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却求之甚欢,苏东坡写下千古名篇《猪肉颂》大文豪梁实秋,汪曾祺,老舍为其撰文赞美,看来此肉真乃雅俗皆爱之物。
2024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