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
文学“玩者”肖殿群
·
陈梦琪
·
肖殿群,湖南城步籍人士,苗族,邵阳市直某机关退休。习武修文,剑胆琴心。爱玩文学,动于心发乎情。喜梅山文化,其笔下之人物,多为勇开“改土归流”先河的梅山英雄、不畏强暴敢于搏命的英雄梅女,故其自号网名为“梅山小叟”。
初识肖先生,应是2022年。此前并无交集,也没有共同朋友。但巧合的是,我们居然同在某个校园微信群。我们的相识,也非常有趣,仅仅缘于他特别的头像照片勾起我某种好奇与猜想。
·

(漫言军地搏一生,如今回家种红薯)
·
照片中,他站在红薯地里,一手拄着锄柄,一手举着一大蔸红薯,旁白是“如今回家种红薯”。这立马引发我对于“七品芝麻官”以及“卸甲归田”的联想,于是加微私聊,还真应验了我神奇的第六感官和“思维构图”。
正如他的自我简介:“两度从教,两次入伍,两番从政,两回试商”。体制内的职业生涯里,要“梅开二度”,缘分已是不浅;要连成“四个二”,那是“王炸”啊!能“摸到”这样的“好牌”,这“手气”确实有些传奇。
·
01 弃教从军:军人与文学,有个共性叫“热血”
我没有去细究肖殿群先生“四个二”的“王炸牌”是怎么机缘巧合地“抓到手”的,但如此神奇的人生绝对是有着神奇的缘分。
从他同学、同事、战友、老乡各种零零星星的对话和评述里,对于他牵头创办“山径文学社”以及对他作品的评点,大致可以梳理出一条脉络,或许只能叫“蛛丝马迹”:他高中毕业当民办教师,考上师范院校,毕业后又分回苗区当老师;军队到学校选招,他第一次入伍;越战后我军裁军一百万,他第一次转业;后来他在城步县人民武装部工作时,恰逢县(市、区)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他第二次入伍;最后他以正团上校军衔第二次转业到市直政府部门工作,直至退休。
大抵如斯。
·

(肖殿群一生竟有两本军官转业证)
·
当然,这样的解读在逻辑上还只能“破解”三个“二”,经商的这个“二”依然没有对应的“答案”。但并不重要,因为经商是可以作“第二职业”的,不像体制内职业必须“一环扣一环”需要“时间差”,N次都不足为奇。(编者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军队和军人可以经商,那时肖殿群曾小试牛刀;2005年转业等待分配工作有8个月空闲时间,期内可选择“安排工作”或“自主择业”,肖殿群差点因试商弃职而去。)
但好奇的是,骨子里都长着文学细胞的肖先生,怎么会舍弃大学科班的中文专业、放弃语文教员的文字职业,而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踏进军营呢?
只有一种解释:军旅与文学,有个共性叫“热血”。
军人需要血性,文学需要激情,都奔涌着满腔热血与豪情。听:“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铿锵有力的心声里,满是赤胆忠心,满是铮铮铁骨,满是斗志昂扬。而文学,“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俯仰天地的情怀里,满是赤子之心,满是忧国忧民,满是时代放歌。真正的军人,真正的文人,心性是相通的。
所以,肖先生,作为军人,他是一个有文学情怀的军人;作为文人,他又是一个有军旅情怀的文人。他的作品,并存着两种痕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肖殿群1986年换装)蒋泽权摄
·
02 从文追梦:文学,是融入骨子里的“浪漫”
对于肖先生而言,无论从教还是从军,他的内心都在“从文”,都在“追梦”。文学一直带着翅膀,飞翔在他的思绪里;而他的灵魂深处,一直播撒着文学的种子,在追梦的路上,破土冒尖,生根发芽。
早在1985年,他就与城步籍当时也都在城步工作的文学青年肖仁福、李迪盛首创成立苗乡文学社团——山径文学社,出刊油印本的文学刊物《山径》。最初的会员就有叶飘、耿珺、银亚平等十余人。
·

(1985年苗乡山径文聚)右1为肖殿群
·
《山径》社刊,是一群乡村文学发烧友文艺细胞燃烧烤制的“烧货”,新鲜出炉,香气四溢,活力四射。“烧”是热情似火,是激情燃烧;“货”是实实在在的“干货”,“货真价实”,是青春的奔放,是热血的呐喊。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那是一个时代文学青年的梦想绽放,是青春里年轻生命力的生机勃发,也是那一代“文学玩者”的青年时尚。
正如肖仁福先生忆及这段生活时所言:“那个年代的人都有文学梦,招工招干,征婚恋爱,都喜欢自我标榜爱好文学。就连去地里偷个西瓜,不爱好文学都不甜。”
当然,因为人生轨迹不同带来的“分道扬镳”,《山径》只出刊几期便无疾而终。但这朵开在山村小径上的小花,带给她会员的创作欲和激发力,却如同一场小小的核裂变,成就了湖湘一批文学生力军。其中肖仁福先生便是代表人物,以长篇小说《官运》、《位置》、《仕途》等扛鼎“中国机关小说第一人”。
·

(肖殿群与肖仁福1988、2021)
·
而“始作俑者”肖殿群先生,尽管经历了从教坛到军旅、从军旅到政坛、从职场到退休的种种变迁,却并没有“始乱终弃”,对文学的爱好与痴迷“始终如一”。退休前后三年内,他居然创作出两部地方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搏命梅山女》、《先河》,每部作品都极具特色。
不妨听听几位名家学者对于《先河》的点评——
·

(湖南城步,改土归流开先河)
·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肖仁福先生在序言中评“点题”:《先河》以明弘治年间湘西南苗区“改土归流”和李再万苗民起义为背景,再现那个特殊时代特殊地域汉苗、官民、朝野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明廷率先试行“改土归流”,作品命名为《先河》,确属实至名归。
邵阳学院聂世忠教授评点“结构”:《先河》伏笔与呼应炉火纯青,人物形象刻画入木三分,军事描写专业大气,真是三读《先河》如登峰。
城步网友“贵聋子”老先生评点“笔法”:正史野史并重,用春秋笔墨和独到历史观演义,使带武侠小说风格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邵阳军分区原司令魏政员评点“内容”:军事、武术和文学的结合,是《先河》独有的精彩。史者见其实,政者见其谋,文者见其雅,武者见其暴!
而肖先生的另一部长篇力作《搏命梅山女》,更堪称“梅山侠女传”。但并不是普通的江湖侠女传说,而是在抗日战争最后一役“湘西会战”中,梅山巾帼英雄与敌搏杀的传奇故事。比之梁羽生先生的《七剑下天山》,文字上一点不逊色,内容上更富民族精神与现实意义的正能量。
·

(老娘生是梅山一蔸草,死是梅山一座峰)
·
还有一个特点“必圈必点”:肖先生“武侠风”的长篇小说,竟然都是章回体。足见其大学中文专业的实力,科班出身的功力。亦可窥其得恩师傅治同先生悉心教授,名师出高徒。
当然,肖先生并不独工于小说,其散文亦颇佳。我曾偶读其发于《潇湘文化》之散文《听雨》,是该刊主编、我的隆回老乡、励志榜样罗建云先生转来的。肖先生之《听雨》,阳关三叠,反复吟唱,那真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不禁赞叹:“原来兄台不只擅写章回,散文也是如此精妙!”还戏称“像乐章,有离伤,还敢流露骚情荡漾!”肖先生坦荡,并不介意,大笑一声谢过。
所以,文学,真是融入肖先生骨子里的“浪漫”。
·
03 解甲归田:看尽繁花思归去,而今回家种红薯
人生的赛道,有上场,也必然有下场。职场,如同麻将场,最后总要散场;职位,更如戏台之上的一件衣裳,下台就要卸去那副行装。
肖先生活得通透、豁达,而且敞亮。看尽繁花,便平淡归去,这就有了前文“如今回家种红薯”这张题图照。我不禁想起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静与闲适,更是闪过东坡先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淡泊与从容。
这正是肖先生的可贵之处。有个一官半职,别把自己太当回事;没那三瓜两枣,也别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在他的交往圈里,没谁问谁当什么“官”,没谁谈谁上什么“位”,也没谁背后论谁是什么“人”。
没有面具,不带功利,不品头论足;一杯茶,一壶酒,一场相逢。这就是最好的“相聚”。有些话题,自己津津乐道,洋洋自得,别人也许索然寡味,无“聊”至极。
所以肖先生的文友圈很纯粹。
肖先生是个讲求仪式感的人,也是个很温暖的人。他每年会召集大家聚一两次,每次都会说:“退休了,不好玩,你们要陪我一起玩”。
玩什么?当然是玩文学。重拾当年半道“丢弃”的《山径》,把当初的纸质版改为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百度百家号等等网络平台,让“山径之花”重新绽放在“山径之路”上。
所以肖先生的退休生活,“种红薯”是“副业”,“玩文学”才是“主业”。
而且他的“玩”有自己的“亮度”、“灰度”与“区分度”。他说:山径玩文,一是追求“阳春白雪”,“洋”得离谱;二是偶玩“下里巴人”,“土”得掉渣。
所以他主编的山径文学社各网络平台,还颇吸睛,不断有作品打入红榜、人气榜、热点、精华文章等等。
我第一次参加肖先生组织的聚会,是2022年的8月13日。这天本不是山径文学社成立的周年纪念日(11月2日才是),但湖南邵阳的天气冷,肖先生身体不适,必须去温暖的南方过冬,就提前聚会了。我开始以为就是一次普通聚会,直到肖先生席间拿出“讲稿”,仪式感十足地发表“讲话”,我才明白这是一场“生日”主题宴。我喝的不仅是酒,还是“文化”;吃的不仅是“大餐”,还是“大瓜”。当然,也由此认识了山径文学社的聂世忠、龙钢华、叶飘、隆柏兰、张先军、关军等众多教授学者、文学前辈、文友老师,收获良多。
·

(2022年端午“苗乡夏聚”)
·

(2022年8月“宝庆秋聚”)
后排左一为本文作者
·
“生日宴”后,山径文学群里热闹了,群友纷纷发来“贺电”:
城步乡贤名士杨光勋老先生盛赞肖先生“肩扛文学大旗,率众奋勇前进”,并题联:“群英荟萃山径社,殿产雄文耀神州”;
城步文友段文华先生题联:“山奇揽胜骚人醉,径曲通幽墨客痴”。还深情赋诗:“山径弯弯景万千,黔风巫水映云天。骚人墨客华章咏,齐放百花璨锦园”;
肖先生的学生关军豪情寄怀:“十月霜秋画意深,师尊群里报佳音。今宵有约当邀我,酒力虽微也敢吟”;
当时我也为三年后的“华诞大典”提前吹个哨:“山花满山径,芳草遍芳华。待到四十庆,把酒话天涯”。
在这个“纯文学不吃香甚至落寞”的时代,连诺奖得主莫言先生都无奈地承认:如今文学“已沦为小众圈子的雅玩”。肖先生作为文学“玩者”,其实也难逃是一个寂寥“舞者”的命运。但他不仅奋力前行,还豪情满怀。正如他曾表达的一个心愿:“想玩一组《退休时节,吾心如诗》的古体诗词”,他是一位真正有文学情怀的人!
·

(莫言的无奈)
·
但光有情怀是不行的,还得吃饭。好在有退休工资,不然要“找米下锅”的话,还真“玩不起”。上有老下有小的,老婆孩子那一关就过不了,不是一地鸡毛,就是鸡飞狗跳。
·

(光有情怀,抵不得饭吃)
·
每次组织聚会,为让大家放下包袱,他都会说“我有经费渠道”。大家就好奇,哪来的渠道?你那个圈子,听说银亚平美女在北京商界混得不错,是她赞助吗?肖先生就笑笑,嗯嗯,差不多。语焉不详,我们也不去细究。但从此多了一道“探秘”,他的“金矿”在哪里?直到有一次,他的学生关军借口上洗手间把单买了,我们才知道了肖先生的“金矿”也许就是“情比金坚”。
·
04 为人作嫁: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虽然纯文学已经“不吃香”,但有文学情怀的还大有人在,文学也需要有人“玩”下去。生活成就文学,社会需要文学。
正如中宣部文艺局局长刘汉俊先生在2024年“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上的致辞所说的“两句话”:第一句是“让心灵回归文学”,第二句是“让文学回归社会”。文学是心灵的滋润,也是时代的辉映。
肖殿群先生的文学情怀驱动他一直在践行。他的文学圈玩得有滋有味,山径文学社各网络平台人气满满,几乎每日都有更新,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都市头条”、“百度百家号”、“新浪微博”、“美篇”等平台上遍地开花,好评如潮。
他除了自己撰文,包括推送他的长篇连载,绝大部分都是推荐文友的作品,核、编、发、评,一个人做全套的活,为人作嫁,乐此不疲。
其实说为人作嫁,并不贴切,仿佛有些被动与勉强。而他,是主动发现美传播美的,并以推送美文和新人新作为己任。像我的微信公众号《梦琪走笔》,其中好几篇作品都被他推送过,比如:《疫情居家的日子》、《时光里的父亲》、《我的考研读研那些事》等等。经过他的精心编辑,插图布局,比原文更美。这份敬业和唯美,让我感动。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肖先生也用春风一样的“剪刀”,在《山径》园里用心“裁剪”,勤于耕耘。看《山径》小路,山花与苔花,朵朵盛开,迎风招展。无论百花齐放,还是春色满园,肖先生都自带“BGM”,一路芬芳。
肖先生学生关军曾题诗赠曰:“胸中怀日月,口里吐醇香。莫道人情冷,知君最热肠。”或许,这就是肖先生“为人作嫁”的答案。然而又不尽然,应该还有对文学的情怀,与深爱;还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文人豪情,与担当。
但是,似乎也没有这般严肃与庄重。我觉得做这一切,肖先生是轻松的,也是快乐的。正如他的“自题”:“记得当年马上飞,铁衣着尽布衣归。千秋网事无人问,乐倚小屏看落晖。”
说到“网事”,就想起:在网络语和方言里,说别人“二”,大多是个贬义词。而肖先生一连四个“二”,却成就了“王炸”,是“73变”的“二”郎神。他这个文学“玩者”,其实是“王者”。
常说,人的相识与相交,是“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情,终于人品”。我与肖先生,除了不是从颜值伊始,其余,都对得上!
·

·
(此文原载于2024.11.25微信公众号“梦琪走笔”)
·
尾韵:怎么也飞不出花花的世界,原来我是一只酒醉的蝴蝶。你的那一句誓约来得轻描又淡写,却要换我这一生再也解不开的结……·
《酒醉的蝴蝶》(崔伟立、孙艺琪) .mp3
·
作者简介:陈梦琪,男,湖南省邵阳市人,工商管理硕士,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从事过教师、党委办秘书、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文化行政执法等工作。
人物简介:肖殿群(1961- ),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曾两度从教,两次入伍,两番从政,两回试商;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山径文学社创始人之一,历任社长、主编。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先河》、《搏命梅山女》;编有《山径诗文选》等文集多部及山径文学社社员长篇小说多部。
·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