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不睡午觉的,已经是多年来的习惯了。她是要利用这段时间给她的鸡们喂午餐食,早上在菜园子里扯的新鲜蔬菜叶子,当然是最外面的那一层。用原来给猪剁猪草的砧板儿,细细碎碎的,和在早上煮饭的米汤里(电饭煲煮饭没米汤了,就用淘米水),搅拌均匀加点儿米糠,是不用鸡饲料来喂养的。
当然哈有给鸡们换水,专门的盆盆儿,中间是圆柱体加尖尖儿上的圆锥体,旁的是一圈圈的凹槽,装满水。换水前要清洗一下凹槽。
有时天天儿好,沿着后面的公棚塔边的水泥路,走到山边,来来回回两三次。外面的公路从集镇上到大漠洲这段改成炒砂路后,车来车往的,尤其是早晨一阵与黄昏那段上演速度与激情,让人避让不及。加之近两年修高速,大型车辆多了不少。回家我们是要一再叮嘱的。
早晚的饭菜是母亲操持的。有时父亲也打帮手,母亲最近几年腰弯背驼后,父亲占了主位。周末时光我回去了,母亲是要打下手的,择菜洗菜切菜,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我在旁陪着说话。我炒菜菜儿时,母亲戴个草帽儿,系好围裙,怕油烟味儿,陪着说话的,不时在旁指点迷津。
吃完饭,我要走了赶班线车,她是要送到桥边的,一直等到车来了,我上车坐好了,看不见车子了,才折转身。
父亲最近的几年,不怎么到附近打牌玩麻将了,除了赶场和早上在菜园子里种菜挖地除草外,几乎是守在电脑桌子上的,看原来的老电影,多年前的好看的电视剧,听革命歌曲。我们回来了是要给我们讲上半天的。
前段时间,电脑蓝屏了,电视又坏了,他是茶饭不思的。电视机十四年了,屋滴梅雨季节起潮,估计显像管儿坏了。换了个65英寸的,占了堂屋滴墙壁的大半。距离不足哈有些胀眼睛。
哈有个原因吧,年岁大了,脑子不太活泛了,跟不上年轻人的节奏了。二哥又喜欢赶脚,不太孜倴。好多年前生了一场大病,脑子坏掉了,不发病跟正常人一样一样的,发病了沉默寡言的,四肢无力,饮食起居都成了问题。好在三十多年了,久病成良医了,掌握了不同季节的特点,对症下药了。
这几年修高速,父亲认识了宋家湾村那儿标段的两位工程师,每天黄昏时,和他们散步到叶子奎再返回。
父母为了母亲喂鸡这事儿是打了多年的嘴仗的。明年父亲劝母亲不喂鸡了,侄女结婚怀孕了,到时去南方歇一阵子,喂鸡没人饲养。不知道母亲是否会妥协,因为母亲是比较轴的……
母亲病了
母亲这次的病来如山倒,脸上有点儿浮肿,走路是擦擦儿步,有气无力的,看着会倒的样子,跟上次丈母娘脑梗发病时的症状有点儿像。加之她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父亲在电话里是有点儿哽咽抽泣的,也是万分焦急的。上次疫情前,带二哥看哈父母,测试了,都不高,9点左右,二哥还说,七十多岁的人了,控制好饮食,不用服药。没成想,就成了现在的样子了。其实是有征兆的,每次回去,母亲不是熬稀饭,就是吃甜甜的水果,没禁嘴。
周二下班后,晚上回去了一趟,听父亲有条不紊的描述一下,我是急躁不安的,问下步怎么办?等体检结果出来了再决定吧。父亲是一贯的慢条斯理的,理了理头绪,娓娓道来的。再说,等这个周五娇娇姐六十大寿过后吧。
也不好多说什么,尊重父母的意思吧。
周四天擦黑时,再次接到父亲的电话,说体检中心来了电话,血糖结果出来了,23点多,那边要求住院。我连忙向几位医生了解情况,都说单凭血糖那么高就要住院治疗,何况走路不稳当,怕有脑梗的嫌疑。顺便还联系上了医院。一切忙完,询问下父亲的意思,就在体检中心隔壁的附属医院住院治疗。
火急火燎的赶回家,父亲正在和体检中心的人通话,听见那头要我的电话号码,我连连摆手,示意不用了。父亲生怕开罪与他们。只好作罢了。等他一通话下来,我问咋办?他依旧是成竹在胸的样子,讲了四点意思:一是等明天体检中心报告出来了,他与母亲拿着报告看医生怎么说?二是将母亲喂养的10只鸡交由大生老表;三是将阳二哥托付给三伯照看;四是做好去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各项准备。
父亲的话说到了这份儿上,也只好遵从他的意思了,无话可说了。再说,母亲住院治疗,父亲要打顶手,24小时在医院服侍母亲的。我和陌队没说什么,只是叮嘱他,既要照顾好母亲,也要照顾好自己。
周五下午,母亲顺利住进医院,询问父亲需要带什么生活必需品?要我带个脸盆。我和陌队在下班后,给一朋友过完生日,匆忙赶往医院,看着躺在床上的母亲,病怏怏的,还在输液,抓着母亲枯瘦如柴的手,我有点哽咽抽泣,母亲说话有气无力,时断时续的。父亲简单介绍了情况,估计至少有个把星期住吧。
四舅得知这事儿后,发来视频,并通过微信转账,聊表心意。
小董也在第一时间给母亲发来视频,安抚一下母亲。
周六早上,炒了几个菜,搞了个西红柿鸡蛋汤,以前给小董送饭的保温盒,派上用场。
送到医院,母亲刚注射胰岛素,要等20分钟,四个病床上的病友都在,开始相互学习了。这样那样的不能吃,还有诸多禁忌需要注意。总的来说,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吧。饭吃完了,我和陌队回到家,收拾屋子,捡拾厨房,再到河堤上透透气。
舅子儿的生日,哈要一起聚聚,喝点儿小酒,再到医院看看母亲,气色好多了。带的饭菜也吃完了,交代了几句,告别父母出来。
周日起来,继续做饭,送饭。一日好过一日,再送父亲去关门岩,取点儿东西,看哈二哥的起居咋样?下午,忙里偷闲的,出去散散心。
近段时间,忙完了丈母娘住院出院的事儿,母亲又来撒哒,真正体会到了上次在公交车上听一女上班族说的,两边的四个老人有三个住院,送饭都要分几次,这个不吃哪个,那个不吃这个,还得上班,一天到晚的,心力交瘁。深有同感了。好在此次住院,父亲精气神哈好,全程陪同,忙里忙外的。少时夫妻老时伴啊!
小舅子和小姨子坚持要去看望生病住院的母亲,推托几次了,也不好拒绝了。二哥和祖宗得知情况后,也去医院看看。不甚感激。小董也是难得,在工作之余,也不时的嘘寒问暖,父母的脸上是温暖如春的。正如陌队所说的,算是给孩子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吧!
昨晚上去医院看看,母亲已经恢复元气了,血糖基本平稳了。医生说照这样的话,有个两天就能出院了。心里平静了许多。父亲在给三伯通电话,询问二哥这几天的情况。也难为了八十多岁的三伯三妈他们了。
母亲的病要慢慢儿养,管住嘴迈开腿,母亲的病才能恢复正常。接下来,母亲也要像父亲那样,有些东西不能吃,就不要吃了。我们也要注意饮食起居,注意身体锻炼,注意……
窗外有冬日暖阳,趁着闲暇时光,出去走走,晒晒太阳,伸伸懒腰,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自由自在的呼吸清新的空气,在河堤上的长椅上,静坐一会儿,眯着眼,什么也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