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田间地头寻找诗和远方
文/刘弼德
田间地头故事多,诗和远方乐心窝,幸福生活靠奋斗,寻找真谛唱赞歌。
在时间的河流中,我轻抚琴弦,唱出心中的诗篇。远方,是梦想的彼岸,是希望的田野,是未知的呼唤。我在诗行间穿梭,在字里行间飞翔,追逐那片遥远的蓝天。诗,是我灵魂的翅膀,带我越过高山,跨过海洋。在每一个黎明,我与朝阳同行;在每一个夜晚,我与星辰共鸣。
国庆假日期间,我与文友们来到龙南闻名遐迩的“长寿村”,此村叫林洞村。这里青山绿水、小溪流水潺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村庄被群山环绕,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中。这里青瓦白墙的民居、古朴的木质门窗、一栋栋、一排排,优雅高洁。祠堂里,雕花的梁柱,承载着许多故事,彰显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沉淀。
我们走近清泉叮咚的小溪边,一眼望去,有一副醒目对联:“林下长乐歌盛世,洞里桃源享太平。”古朴而厚重的对联,我非常感兴趣,对联把村名嵌入进去了,我在对联边停留了许久,仔细的啄磨。心想,“长寿村”是因为什么而得名的?这里的长寿老人有多少?为此,我决意一定要在这古朴的村庄里寻找出诗和远方。
我们首先走进一户人家,屋里只见坐着一位老大爷,这位老人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仿佛有着无尽的活力。
文友上前问道:“大爷,您好,请问您今年高寿。”这位老大爷非常礼貌,马上起身回答说:“同志,请座,我给你们泡茶。”我们马上说道:“泡茶就不用,就想跟您聊聊。” 闲聊了一会,得知这位老大爷叫林辉煌,今年84岁,是安基山林场退休的职工。
接着我又问道:“大爷,您们这里叫长寿村,80岁以上的老人有多少?岁数最大的是多大?”老大爷回答说:“有好几十个吧,具体多少不是很清楚,最大年龄的是一位女人,叫钟德麻,今年110岁。”
老大爷非常风趣幽默,当问他长寿秘诀时,他笑着说了一大串: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长寿的最大秘诀。他从110岁的钟德麻讲起,他说,钟德麻的心态非常好,年轻时特别喜欢唱山歌,有什么烦心事,一首山歌把所有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他接着说,首先,要学会接受现实,不逃避,不抗拒,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说到这里,他还特意说到了不要抱怨,无论别人有什么错都要原谅。他还说了一句教育子女的话:“总说别人的错,就是自己的错。”
其次,就是积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多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总有解决的办法。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用笑容和幽默化解生活的压力,让心灵充满阳光。
此外,饮食尤为重要,他介绍了他的饮食习惯,以素菜为主,肉类为辅,他还说了一句他们长寿村的名言:“台上蔬菜喷喷香,味道胜过排骨汤。”
最后,他补充了长寿最关键秘诀:别忘了感恩与回馈,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听了老大爷一席话,犹如听了一堂满满的人生长寿哲理课。
从林辉煌老大爷家出来,已是晌午,我们走进田野,一眼望去,一幅美丽的田园景象,在太阳的照耀下,田野被镀上了一层金。农夫们有的还在田里干活,有的忙完一上午的活,满脸满足,回到家里煮午饭,家里的炊烟与天边的云彩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当走进另外一屋场时,屋场边上有一棵古树,此古树是石楠类树种。历经风雨的古树,树干上布满了裂纹,如同历史的篇章,记录着岁月的流转。站在古树下,仿佛能感受到它的庄严和厚重,仿佛能听见它在低语,述说着千年的沧桑和变迁。古树如同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变迁,感受岁月留下的痕迹,真的好震撼。我们在古树下逗乐了许久,大伙都认为此古树是“长寿村”的“长寿树”,为沾点“寿气”,离开古树时,我们在古树下留下了一张合影。
刚要离开古树,偶尔碰到一位大娘,看上去大娘70多岁,挑着一担粪箕,粪箕里装着各类蔬菜。我笑着对大娘说:“大娘,干了一上午的活,回来煮午饭吃了。”大娘笑着说:“对呀,走,到我家煮昼食。”
一句“到我家煮昼食”的淳朴语句,使我们肚子感到有点饿了,我们似乎异口同声说:“好呀,到你家吃午饭,我们给你钱。”
大娘笑着说:“就是冇菜,吃一个家常便饭给什么钱。”
我们来到大娘家一看,家里干净整洁,农具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到了她家才知道,她就是老俩口在家,儿子儿媳在城里开店做生意。
大伙齐动手,洗菜的洗菜,切菜的切菜,煮饭的煮饭。不一会,一顿家常菜上桌了。
午饭间,大娘说了一句最暖心的话:“大家冇菜食饱饭。”淳朴的大娘吃着饭才问我们:“你们那里来的,做什么工作的。”我们不好意地回答说:“我们都是龙南作家协会的,从城里来的。”这位大娘有趣说道:“一看你们就是有字墨的人。”
然后,我问了一下大娘,你们这里是偏远的山村,婚嫁的情况怎么样。
大娘说:“我们这里对婚嫁非常讲究,无论娶亲还是嫁女,都是按规矩办事。”
说到规矩,我又问:“大娘,你能说说你们这里的婚嫁规矩吗?”
“婚嫁规矩有很多,一时半会也说不清”,大娘笑着回答。
“捡最主要的说一下。”我有点尴尬问道。
大娘精气神来了,挥动了一下手说:“一女嫁一变(次),一针串一线。”这是我们风俗中的硬规矩。
饭后,我们在大娘家院子里继续闲聊,当聊到林洞村山歌时,这位大娘伸出大拇指说:“山歌在我们这里大有来头,有很多故事。”
这位大娘振着精神对我们说: 说起山歌,我们林洞有一个“山中飞出金凤凰”的故事,以前林洞有位女歌手名叫巧玲,此人貌美如花,她的山歌优美动听,迷倒了许多后生小伙。因追求她的小伙太多,有的还是富家子弟呢?为了回避追她的小伙子们,她作了一首流传至今的山歌:一树只开一种花,一女只能嫁一家,婚姻不是一儿戏,门当户对人人夸。
接着,这位老大娘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巧玲与山歌的爱情故事……
相传,距离林洞村有10多里路的程龙圩,有一专医跌打损伤的祖传名医,名叫钟寿,他有一儿子叫钟华,大伙喜欢叫他小名“阿华。”这小伙子聪明帅气,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对祖传秘方的药膏研究得非常透彻,他的外用药主要用于治疗因外伤导致的疼痛、肿胀等症状,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当时在地方上颇有名气,称他为地方上的“小华佗”。
二十刚出头的阿华,实际上早已暗恋起了林洞村的巧玲,对巧玲朝思暮想。
有一天,一位阿华来到林洞山上采药,一到半山腰就唱了一首山歌:“林洞是个好地方,唱只山歌响山冈,山歌唱醒林中鸟,山歌唱出好华章。”歌声如洪钟,在山谷中回荡。
在田里干活的巧玲马上接歌:“听到阿哥山歌声,犹如神仙逢知音,阿歌山歌唱得好,听得阿妹好开心。”
甜美的歌声,听得阿华心花怒放,马上回唱:“阿哥是个大老粗,斗大介字认不多,每天进山采草药,医病扶伤乐心窝。”
巧玲接着回唱:“阿妹是个耕田人,耕田种土也从文,唱歌作诗在田间,连着大地连着情。”
阿华和巧玲两人,有了第一次的山歌对唱,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山歌从普通歌词到恋爱歌词,从远处对歌,到后来的手牵手。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最后成了一对幸福的伴侣。后来,还成了远近闻名的一代夫妇名医。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话出自高晓松的名句,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人生的“远方”有很多很多,一次又一次的“远行”,才造就了我们完美的人生。离开“长寿村”时,我即兴作了一首诗:难忘龙南长寿村,民风淳朴山水清,品味乡俗听故事,悠然自得乐开心。

作者简介:
刘弼德,江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赣州市汉文化研究会会员,龙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曾在《江南都市报》、《赣南日报》、《学习强国》、《中国网》、《农视网》等众多报刊媒体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数百篇(首),曾获省市文学赛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