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百姓族谱,彰显民间魅力
——《藏鹤亭记》的民间文学现实意义剖析
作者:王俊华 唐湛
在民间文学的广袤星空中,《藏鹤亭记》宛如一颗独特而璀璨的星辰。其蕴含的丰富内涵与百姓族谱所彰显的民间魅力,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生动体现,是人文情怀、地域文化的升华与结晶。如今,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艺成为全国高度认同的政治正确,并被纳入中华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整体战略之中。所以,150年前的王氏族谱中,《藏鹤亭记》在现实意义层面展现出多维度的价值。
一、地域文化的生动映照与传承基石
《藏鹤亭记》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藏鹤亭周边的地理风貌:“前有鸡公潭为之饮啄,后有玉带河为之浴禊,西有凤凰台为之耸峙,北有龙神潭为之保障。包罗一十三垸,涵盖七十二湖。而且湖分大小,鼍浪掀风,鲸波荡日;岭势参差,龙鳞叠集,凤翼高张。”这些描述犹如一幅鲜活的地域画卷,将当地独特的山水湖泊、地形地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百姓族谱往往也会对家族聚居地的环境、物产、地标性建筑等进行记载,它们共同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现实意义来看,这有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许多地方特色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淡化的风险。而《藏鹤亭记》这样的作品与百姓族谱相互补充,能够让后人清晰地了解到先辈们生活的地域环境,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与归属感,为地域文化的复兴与延续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激活乡村文化的生命力。
二、家族记忆的诗意沉淀与凝聚纽带
文中提及“实我迁沔东祖诰公所始居者也”,表明了此地与家族迁徙和定居的紧密联系。这就如同百姓族谱中详细记录的家族源流、祖先事迹一样,是家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藏鹤亭记》以优美的文学笔触将家族与这片土地的渊源诗意地呈现出来。在现代社会,家族观念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弱化,但家族记忆仍然是凝聚家族成员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家族成员阅读这样的文章或者翻阅族谱时,能够追溯到共同的祖先和家族的发展历程,从而增强家族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例如,在家族聚会、祭祀等活动中,这些家族记忆的元素能够唤起成员们的亲情意识,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家族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三、民间审美情趣的艺术呈现与滋养源泉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藏鹤亭记》的描写充满了民间审美情趣。其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词汇,如“鼍浪掀风,鲸波荡日”“龙鳞叠集,凤翼高张”等,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富有想象力的美感。这种民间审美情趣与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自然、对生活的审美观念相契合。百姓族谱中也常常会有一些家族成员创作的诗词、对联或者对家族生活场景富有美感的描述。这些民间文艺作品所蕴含的审美情趣,为现代民间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滋养。在当代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挖掘《藏鹤亭记》以及百姓族谱中的民间审美元素,可以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和家族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文化旅游产品等,既丰富了现代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又推动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民间审美情趣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助推乡村振兴。
四、对传统价值观的隐性承载与当代启示
《藏鹤亭记》在字里行间还隐性地承载着传统价值观。例如,对家族始居地的敬重与怀念,反映出传统的敬祖尊宗观念;对地域环境的赞美与呵护,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百姓族谱更是传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家训、家规教导家族成员要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心存感恩等。在当今社会,虽然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些传统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可以为培育良好的家庭道德风尚提供有益的借鉴。通过对《藏鹤亭记》和百姓族谱的深入研究与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和领悟到这些传统价值观,从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
综上所述,《藏鹤亭记》从地域文化、家族记忆、民间审美和传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与百姓族谱相互呼应,共同彰显出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毛主席大力主张文学艺术家向民间文艺学习,创作具有民族形式内容的新文艺。在当代文化建设中,我们应重视对这类民间文学作品和家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发展。让民间文艺从“底层”升级到“精英”文化层面,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使之成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藏鹤亭记
盖闻元鸟开商邑之祥,鸣鸟卜周家之瑞。哲可保身,山梁有知时之妙;知能择地,邱隅获得止之安。鸟以名官,鸟未始不以氏族也。
如我境藏鹤亭者,前有鸡公潭为之饮啄,后有玉带河为之浴禊,西有凤凰台为之耸峙,北有龙神潭为之保障。包罗一十三垸,涵盖七十二湖。而且湖分大小,鼍浪掀风,鲸波荡日;岭势参差,龙鳞叠集,凤翼高张。无美不收,有情皆赏。自古常昭,于今为烈。记其地曰藏鹤亭,垸曰长丰,桥曰广济,南北通衢,左右关键。实我迁沔东祖诰公所始居者也。
兹因代远年湮,之后不忘循名核实之心,将见坛墠无恙时,深发源之思;桑梓可怀,不忘肇域之念。则根本既固,自枝叶繁昌。安知巽日不有鹿鸣呦呦,嘉宾满座,凤鸣哕哕,吉士盈庭乎?
余不敏,妄拈毫草,非敢自夸为胜地也,亦所以志夫地之不忘焉耳。
光绪元年岁次乙亥仲夏月谷旦
十世孙精一氏执中撰
王执中,生于一八二O年七月初二,殁于一八七九年十月十六,享年60。其乃豫章王氏固山王沔东广济堂二十五世孙,今仙桃市张沟镇长丰村八组(藏鹤亭王家巷)王氏先祖。
执中公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以授道解惑为业,品行端良闻于乡里。他呕心沥血,主修主编了王氏族谱。
《藏鹤亭记》是他撰写并收录于王氏族谱中的地方记,文字优美流畅,语句脍炙人口,一种深沉的故土情怀和家族情感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文风堪比《岳阳楼记》。
藏鹤亭泛指座落在越舟湖畔,北起张沟镇接阳村,南止杨林尾镇马口村的越舟湖沿线,俗称二十五里藏鹤亭。如今这一带已是鱼米飘香、荷莲起舞、鳝行天下的美丽乡村。一条宽敞的柏油村路贯穿南北,广济桥遗址静静地横卧在藏鹤亭之战古窑旁。
《藏鹤亭记》石刻就挺立在王氏先祖祭奠碑路边的草丛中,默默注视着世事变迁,诉说着往日的繁华,更散发着典雅古朴的文墨气息。
《藏鹤亭记》译文
王俊华 唐湛
听说远古时玄鸟的啼鸣开启了殷商都城的祥瑞之兆,鸣凤的出现预示了周朝的吉祥瑞象。聪慧者能够保全自身,就如同山梁上的飞鸟有着知晓时节的奇妙本领,它们凭借着智慧选择适宜的栖息之地,在山丘角落之处也能寻得安身立命之所。鸟类既被用作官职的名称,又何尝不是以其来命名氏族之名呢?
就拿我们这地方的藏鹤亭来说吧。她的前方有鸡公潭,可供鹤儿在此饮水啄食;后方是玉带河,能让鹤儿沐浴嬉戏;西边有凤凰台,高高耸立;北边的龙神潭,如同坚实的屏障守护着她的平安。此地囊括了十三个垸,涵盖了七十二处湖泊。而且,这些湖泊有大有小。时而白浪滔天,犹如鳄龙狂怒兴风作浪;时而碧波涌动,犹如鲸鱼翻腾撼动日月。一望无际的湖泊中突起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高岭,走势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好似龙鳞层层叠叠聚集,又好似凤凰展开的五彩羽翼,高高扬起。所有美好的景致尽收眼底。但凡有情怀的人,来到此处都会赞赏有加,从古至今它的美妙一直散发出令人神往的光芒。时至今日,这份陶醉更是浓烈,愈发令人赞叹不已。这个地方被称作藏鹤亭,垸叫做长丰垸,桥名为广济桥,是南北交通要道,也是左右衔接的关键枢纽。
实际上,这里是我们迁徙到沔东的始祖诰公最初居住的地方。由于年代久远,岁月流逝,痕迹渐消,但后人始终没有忘记秉持着遵循名称核实探究其渊源。当看到那些祭祀的坛场依然完好无损时,便会深深涌起对根源的追思;当心系对故乡故土的眷恋时,就不会忘记对创基立业之人的怀念。如此一来,根基就稳固,人自然就会枝叶繁茂昌盛。又怎会知道日后不会出现如《诗经》中所描述的“鹿鸣呦呦”宾朋满座的热闹场景,以及“凤鸣哕哕”般贤能之士齐聚一堂的美好景象呢? 我虽不聪慧,却冒昧地提笔来撰写此文,并非是想要自夸这里是绝佳的胜地,只是想要借此铭记下这片土地,让后人不要将她忘怀罢了。
光绪元年岁次乙亥仲夏月谷旦
沔东王氏广济堂二十五世孙精一氏执中撰
【作者简介】
王俊华,1962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藏鹤亭王家巷。兰州大学理学学士,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1987年6月在海军医高专入伍,历任助教、讲师、少校正营职队长。1998年8月部队转业至江苏省烟草专卖局,曾任江苏省铁路烟草专卖局副局长、局长。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唐湛 湖北仙桃人,1982年参军到“英雄营”,参过战,立过功,先后有几百篇文学作品在《解放军报》《空军报》《北京日报》《湖北日报》《鸭绿江》《警笛》《怀柔文艺》等报刊和网格上发表。现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仙桃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仙桃市作家协会会员,精典文学网签约诗人,湖北省优秀民间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