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纪念父亲段宝珊诞辰100周年(兄弟姐妹祭文合集,总编辑张富贵诗词)
【题记】我的父亲生于1924年,曾任杨虎城将军创办的尧山中学校长,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曾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父亲92岁时仍笔耕不辍,一生出版了多部散文集、诗集等。值此父亲诞辰百年之际,兄弟姐妹谨以此文缅怀敬爱的父亲。
(散文)
作者:段纪进
“不要怕,我从参加革命工作以来,一直都是听党和毛主席的话,按照党的政策办事,我问心无愧,大不了解甲归田,我们回家种地去”。这是父亲对妈妈说的一段话。
一九六六年八月十八日,造反派押着一串“牛鬼蛇神”从蒲城城关中学出来游街示众,街道两旁挤满人,只见我父亲戴着有五六十公分高的高帽子,胸前挂写着反革命走资派、修正主义分子的大牌子,走在最前面,后面还有学校的另外三个领导和四个老师,造反派不停的振臂喊着口号,打到反革命修正主义段宝珊...。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动荡开始了,我的父亲是第一个被拉上街游行的。从此一间小屋再也不平静了。
当时母亲在北关小学教书,我们姊妹五个和母亲住在学校西院的一间屋子里,小屋门朝北,进门右边是母亲的办公桌,里边有两张床板的大通铺,家里唯一的家具就是父亲的一个帆布箱,不知道什么时候,红卫兵押着父亲来抄家,母亲吓的直流泪,这时候父亲就对母亲说了文章开头的那段话。
一间小屋,抄家四次,母亲怕弟妹害怕,在外面租了一间屋住,父亲关进牛棚,每个人剃着各式各样的阴阳头,排队在食堂打饭,批斗会上从桌子上被踢摔下来,人称“坐土飞机”,前门牙被磕了一颗,探亲回到老家,也要被拉上批斗。
但是父亲始终坚信自己没有错,告诉我们,要相信党,要积极向上。这就是我的父亲,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注】段纪进系段宝珊先生长子
【作者简介】段纪进,男 生于1948年11月2日,1968年毕业于蒲城县尧山中学,1968年底返乡三年,1971年9月参工作,在西北电建四公司第五分公司担任技术工作,2004年退休。
作者:段田芳
我的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教育家。他在杨虎城将军建立的那个学校尧山中学任职期间,尧山中学的教育是非常棒的,也是尧山中学最辉煌的时期。
我曾听父亲的学生讲,60年代初时期,到北京上大学,尧山中学的学生是排着队进北京的。父亲的辛勤付出绩,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和群众的赞誉,父亲曾受到党中央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老父亲退休后,每当去西安看望他的朋友,我都陪同。
让我很惊讶的是:陕西省各大院校。西北大学、西安交大,财经学院,西工大这些高等学府的领导负责人。基本上都是我爸的学生,我跟着老爸享受到被人尊敬、尊重的崇高礼节。
【注】段田芳系段宝珊先生长女
【作者简介】段田芳,女,生于1953年11月15日。小学在蒲城县北关小学中学毕业后,1969年下乡,1971年12月在韩城县照相馆工作,1980年在西北国棉五厂工作,直至退休。
作者:段蓝进
2024.11.15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八年了。八年不长,但思念悠长。
追忆父亲的一生,百感交集,万千思绪,记忆难以磨灭,历久弥新。自古忠孝难两全,难有膝前尽孝,难有长久陪伴,一生遗憾。
1955年3月5日,我在蓝田出生,襁褓中还未感受父亲的温暖,就第一次与父亲别离。同年9月,父亲被调任蒲城县尧山中学任校长,我也被送回韩城老家奶养,一直到上小学。这段时间没有太多的记忆,但哭着喊着找爸妈的情形也着实让人心酸。小学的时候,有时在韩城村里,有时在蒲城北关,辗转求学的路上,断断续续跟父母在一起,回忆起来是痛苦的纠结的,但更多的是短暂离别之后被父母呵护的幸福。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在共和国历史上可能是一场灾难,但对我来说某种意义上是幸福的。那时我们全家被下放到农村老家,也就是我的祖籍韩城县芝阳公社北寿寺村,日子过得很清苦,但对我而言,能和父母亲生活在一起,就是幸福的。在那个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改造的年代,我们作为“黑五类子弟”,受到了无尽的刁难和歧视,但父亲的坚毅和乐观时刻影响着我,让我在苦难中成长,在刁难中坚守,让我渐渐强大,渐渐学会勇敢地面对生活。
初中毕业后,父亲落实了政策,哥哥、姐姐相继招工返城,弟弟、妹妹也随迁进城,按照当时的政策,我留在了农村,再次与父亲分离,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这段时间是最痛苦的,也是最无助的,我渴望回到父母身边,甚至嫉妒留在父母身边的兄弟姐妹。但我坚持了下来,因为父亲在最难的时候教会了我忍耐、坚持,让我熬过了人生的苦难。
直到在1973年,我考上了高中,毕业后我选择参军入伍,再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到了青海,这一走就是40多年。在我的印象中,跟父亲交流最多的就是书信,每一封家书都饱含着父亲的殷切希望和鼓励,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激励我努力工作,在父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我提了干,入了党,立了战功,成了父亲的骄傲。
时间飞逝,2016年的春节,我退休回到西安。这年,93岁高龄的老父亲住进了他新买的房子。搬到新家以后,老父亲像个孩子一样兴奋,晚上睡着睡着就起来,独自一人在房子里走来走去,一会儿开一开走廊的灯,一会儿开一开水龙头,这摸一摸,那坐一坐。父亲一生俭朴,搬了多少次家,要么住公房,要么住临时房,这一次总算是有一个自己的新房,而且房子里所有一切都是新的,这或许也是对父亲含辛茹苦一辈子的最好告慰吧!正当全家都在为父亲高兴的时候,不幸的消息传来,2月16日这天姐姐打来电话,说父亲摔倒了,髋关节骨折,无法自由行走了。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使我们都难以接受。父亲虽然高龄,但耳不聋,眼不花,吃饭睡觉都没问题,而且每天都下楼走路,虽然家里雇有保姆,但个人基本生活能自理,好好的怎么会摔倒?我接到电话以后,当天从西安赶回渭南,回到家第二天,把父亲送渭南中心医院治疗。我记得在送父亲去医院临出家门时,父亲用疑视的眼光望着我说:“我这一出门,可能再回不来了吧?”我说:“不会的,去医院检查检查,治疗治疗很快就会恢复的”。可谁能想到,父亲这一出门就再也没能回到这个家,从此,我们也就成了没家的人,我们姊妹们都成了一个没有家的孩子。虽然当时请了院长亲自主刀,但每每想到没送高龄的父亲去西安更好的医院检查治疗,我就追悔莫及。在手朮前的连续两个晚上,父亲总是重复着两件事,一件事说要对医生进行培训,另一件事就是要请医生吃饭,这是父亲在弥留之际对生命的渴望。做完手术以后,院长告诉我们手术很顺利,没有问题。原计划在重症监护室住三天,结果一天半就回到了病房,父亲的精神状态也好。这时候姊妹们商定我和我姐暂时回西安,我哥弟妹在渭南继续陪伴守护,谁知我们回到西安第二天,突然接到电话说父亲走了。这个消息让我大脑一片空白,不敢相信。真是应了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送父亲骨灰回韩城老家的路上,两百多公里的路程,姊妹们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一路无语,我一路紧抱着父亲的骨灰盒,生怕他老人家受累受到打扰,受到颠簸,在服务区休息期间,我也没下车,仍然怀抱着父亲的骨灰盒,在老家安放的时候,我也是小心翼翼的轻拿轻放,因为他是我的父亲,是对我有养育之恩的父亲,是我愧对的父亲。在骨灰安葬仪式上,村支书亲自主持父亲的骨灰安葬仪式。在父亲去逝四十天后,父亲的学生,为了缅怀恩师,一百多人从各市县自发组织来到父亲的墓地前,举办了一场追思会,这些老三届的学生们大多也都六七十岁了,望着这些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人,场面十分动人,他们愐怀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师,追思这位教育届精英,祭奠父亲场面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父亲走了,但父亲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无价的!父亲,您安息吧!您交待给我们的事都办好了!渭南师范学院党委专门举行特别的捐赠仪式及座谈会,接受您捐赠的3000元党费;三弟和您的大孙子专程给保姆送去奖励费10000元,保姆非常感谢;您资助病侄的2000元也已转账给家人;您资助大学生的3000元和给北寿寺村捐赠的钱,均由三弟一件件都落实了。还有一件可喜的事,我们农村的老宅被韩城市列为红色教育基地,韩城市委组织部从党费里拨付30万元,我们捐款91000元,对老宅进行修缮,计划2024年底修缮完并布展,在2025年“6月14惨案”日开馆并开放。
在父亲诞辰10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来愐怀父亲,我们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儿孙们定不忘您的教导,努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父亲,您安息吧!
百岁诞辰寄哀思,
抚今追昔忆亲恩。
典范长存励后生,
红色基因代代传。
【注】段蓝进(段军)系段宝珊先生次子
【作者简介】段蓝进(段军)男,陕西韩城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4至1981年在工兵第十四团服役,曾任排长、参谋、股长、营长。在1986年的对越防御作战中,荣立二等功,1992年调入青海省军区陆军预备役团炮兵营,任营长。1994 年荣立三等功。1995年4月至1997年7月任青海省民和县,化隆县武装部部长。2000年,转业到青海省交通厅人事劳资处任调研员。2002年7月,任青海省交通征费稽查局党委书记、副局长。2011年7月,任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副院长。2015 年4月退休。






——缅怀父亲段宝珊诞辰100周年
作者:段跃进
2024.11.15
家,是倦鸟归来的巢,是避风遮雨的港湾。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有熟悉的温度和气息。它是岁月沉淀的地方,每一道墙缝都写满故事,每一块地板都印着足迹。家是心灵的归宿,无论走多远,总有一根线牵在那里,让我们魂牵梦绕。
1924年11月15日,父亲出生于韩城县北寿寺村的农民家庭,从小受伯父老红军段杰的革命影响。1948年就参加了革命工作,1949年5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55年至1970年曾担任杨虎城将军创办的尧山中学第六任校长,创造了高考被录取的学生有“排队进北京”之美誉。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父亲曾八次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离休后父亲发挥余热,为党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曾担任司大迁自修大学副校长、省市关工委讲学团的研究员。多次受到表彰和奖励,其模范事迹被收入《中华英模大典》。父亲是一位具有68年党龄、对党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2016年4月2日,在我父亲去世37天后,才发现了父亲的遗嘱:“1、我去世后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2、抚恤金中交党费3000元、资助贫困大学生3000元、北寿村集体福利事业3000元、资助病侄2000元、奖励保姆10000元。3、做人的标准和遗言:和为贵,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勤俭持家,淡泊名利”。这是一位普通父亲的遗嘱,但体现的是一位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和家国情怀。 就在父亲去世的40天后,也就是2016年4月5日,近百名父亲的老三届学子,因没有赶上给恩师哀悼送行深表遗憾,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缅怀他的恩德,从各市县赶往韩城市北寿村,学子们自发的在清明节组织了一场对父亲的追思会。看着步履蹒跚赶往墓地的老人,有的拄着拐杖,有的走走歇歇,场景确实令人感动。学子们在致辞中写道:“想见风范空留影、欲闻教诲杳无声,仙人已过蓬莱阁,德范尤香启后人”。村里的第一书记、村长及长者都分分在追思会上致辞。会后,村委会专门从冷库拿出洗干净的苹果,招待近百名远道而来的客人。父亲十几捆遗留的著作也被学子们一抢而光。
我在整理父亲的资料中发现:2015年12月23日,也就是父亲离世前的28天,写的一篇小诗:“欣逢盛世精神爽,幸福来自共产党。党恩浩荡泽四海,中华儿女忠于党”。2015年8月31日:“人生职业若选择,失志不移育花人。关爱献给下一代,晚霞生辉情更深”。在父亲九十二岁高龄时,仍坚毅地完成了一部《一位老红军的中国梦》一书。这是对他革命人生的引路人伯父的一种特殊纪念,也是父亲一生最后的一部著作。看着父亲歪歪扭扭的手稿,忍不住让人落泪。
父亲在世时,经常给我们讲伯父的革命经历,北寿寺村“6.14”惨案,韩城解放形成拉锯战时,国民党进村大肆搜捕共产党人,他自己为躲避抓捕,曾藏身后沟里的狼窝三天不敢回家,1948年1月13日(腊月初三),敌乡长高仰云派八十辆大车,抢走了我家和贾德升两家一切财物,扒光了我家西房的椽瓦,放火烧了北房,不久,天又下了一场大雪,家人避难流浪达四个多月之久,我勤劳忠厚的祖父,当他得知自己多年劳动奔波、亲手盖起的房屋被敌人放火烧毁,悲恸嘀哭,不久就含恨离开人世。解放后,父亲用他供给制分给的粮食,由母亲、三姨、四姨、贤贞姐做饭,村里人帮忙盖起了东房。
二十一世纪初,父亲对村里小学重建进行了捐款,并出资对老家倒塌的围墙进行了维修。父亲在遗嘱中写到:与母亲合葬的墓地,“头枕革命活动中心巍山下,眼观全球,脚踩黄河,东渡晋东南打日本,北上革命圣地延安,南望祖国大好河山,展望全中国,骨土沃中华,东方雄狮名天下”。充分体现了父亲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和回归。
父亲的遗嘱、追思会、村委会的深度参与、诗词、手稿和平时教育我们“只留精神,不留遗产”的教诲,还有那刻骨铭心的话语“把工作干好,忙了,就不要回来了”,时常在我耳边响起。足以展现父亲的人格魅力和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交纳特殊党费是热爱党、感谢党的最好的诠释。真诚奉献爱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亲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帮助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使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奉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是一位教坛工作者希望祖国强盛的有力践行和真实写照。
2024年11月15日,在父亲诞辰100周年的特殊的日子,我专程从西安回到家乡,了解红色教育基地,6.14惨案纪念馆及段洁同志故居修复情况,并对镇领导、村委会的修复工作表达了感谢,看到施工进度接近尾声,足以让天上的父亲感到慰藉,这也是一种红色基因的传承。
虽然父亲走了,但父亲留下的精神财富,会永远激励您的子孙们奋发图强。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征途中,父亲的儿孙们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为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作出自身的贡献。
【注】段跃进系段宝珊先生三子
【作者简介】段跃进,男,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59年1月7日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976年1月毕业于蒲城尧山中学,1976年3月在蒲城插队,1979年4月在渭南四号信箱工作,1993年在渭南中企组工作,1997年-2019年3月在财政部陕西监管局工作。
——缅怀父亲大人一百年庆诞
作者:段蒲芳
2024.11.15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但是他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无一时不铭刻在心,萦绕在眼前,挥之不去!
父亲是个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一辈子,把他的全部心血和慈爱,都赋予给他的学生,同时也给了我们兄弟姐妹!
在他老人家百岁寿诞纪念日里,更加思念我的严厉而慈祥,威严而大爱的老父亲。
父亲在我就有家,不管在哪里受了委屈,都能像归巢的小鸟依偎在父亲身旁,倾吐着自己的愁绪和伤害。而父亲一边抚慰一边教导,使我这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小女儿,得到无限的亲情和慈爱!
父亲走了,愿您和妈妈在天堂快乐安康,那里没有人间疾苦纷争,没有官场尔虞我诈!没有病痛,没有烦恼。我爱您——亲爱的爸爸!
【注】段蒲芳系段宝珊先生二女儿
【作者简介】段蒲芳,女,生于1962年8月24日,1978毕业于渭南县城关中学,1980年12月在渭南师范学院参加工作(原渭南师专)2012年退休。
七律•战友父百岁诞辰祭
(仄起,平水韵)
作者:张富贵
2024.11.16
战友父今逢百岁,英名永记在心田。
蹉跎岁月园丁校,六十春秋共枕眠。
功德名衔皆去却,育才情节大于天。
今朝共纪百年诞,祈愿天堂永福绵。
词:浣溪沙•段宝珊先生英名万古
(词林正韵)
作者:张富贵
2024.11.16
天地无私心底宽,德邦教化护乡关。
为公昼夜奋耘先。
家训清廉千代旺,忠肝义胆映青天。
英名万古永晖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