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系列作品
济南东门藏龙虎,伟岸边帅有见宾
侯林 侯环
街巷,乃城市的骨胳与血脉,而名士与建筑,则是骨胳与血脉的支撑,有了它们,城市文化才变得鲜活且流动起来。济南向有《济南地名漫谈》《济南老街史话》《历下老街巷》等书,对发掘济南老街文化甚有裨益,然其中名士贤达多有遗珠之憾。今据读书所得,予以补录,使夫读者看到,济南作为名士之城,在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不为人知的小街僻巷里,都会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名人遗踪和风雅旧事。因自即日起,特在风香历下开设《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栏目,以飨读者。
今大明湖路,乃是1965年合并了11条街巷所成。其最东端为东门里大街(亦称东门大街)。其方位相当于今按察司街北头往东直至东城墙根。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鼎鼎大名的延绥巡抚王见宾王中丞便住在这条街上。据清乾隆《历城县志古迹考一》“王见宾宅,东门内路南。”

今东门大街,街尚存,而房屋建筑与当年旧人一无所见
清乾隆《历城县志》是一部质量极高的地方志,然而,亦难免有微瑕在其中,比如,关于明代大人物王见宾的传记,便记载极少。道光《济南府志》看到了这一缺失,乃加《按》称:“历城志叙王懋钦(懋钦,王见宾字)事不详”,于是,府志取刘鸿训《四素山房文集》中王见宾《墓志铭》而续之。然《墓志铭》篇幅极长,府志又掐头去尾,不少动人细节则被删去。笔者今主要依据刘鸿训所撰《明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奉旨加级起用晴宇王公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并参考济南府县志中关于王见宾的记载,疏理出其生平事迹与人格特征。

书影:刘鸿训《王见宾墓志铭》
刘鸿训(1561——1634)字默承,号青岳。济南府长山(今邹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四十四年授编修。天启间官少詹事兼侍读学士,以忤魏忠贤革职。崇祯初,官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寻以事忤旨,谪戍代州,崇祯七年卒于戍所。福王称制江南,诏复原官。著述有《四素山房集十九卷》。
之一,“吾宁负寮友,不敢枉三尺耳”
王见宾(1536——1607)字懋钦,别号晴宇。其先世为淮安府安东县人,明初从军迁徙到济南,隶属济南卫,于是在济南安家落户。
见宾少负英姿,乃是典型的美男,他又博览羣书。万历二年甲戌科(1574)登笫成进士,任南阳推官。在任期间,他平反冤狱,惩办为非作歹的大猾。南阳山谷有草寇啸聚为害,劫持富商与百姓,巡按命令别驾万某捕贼,万某竟然抓来平民抵罪,见宾全部予以释放,万某气愤地说:“你为了守护一二平民,倾陷同僚好友吗?”见宾说:“老百姓的冤枉不能伸张,我们怎么做执法的司李?我宁可负同僚,不敢对不住头上的三尺神明!”(“吾宁负寮友,不敢枉三尺耳。”)此时,唐藩王年少,其母亲太妃柄政,而内侍陈周恃仗太妃宠爱,欺侮少主,见宾上状御史,御史上疏请置陈周以法,通国人心大快。
文豪王世贞,此时官郧阳巡抚,他对王见宾赞赏有加。他在《举劾有司官员疏》中说:
南阳府推官王见宾,倜傥宏才……蠹弊一时悉除。搏击与威凤齐辉,政术与雕龙并美。

书影:王世贞《举劾有司官员疏》
之二,王见宾与张居正的恩恩怨怨
相国张居正回南方,郧阳巡抚王世贞迎接至辖境,并让见宾为写请帖,世贞读后,叹赏说:“历下多才人,不单是李于鳞自己呀。”张居正为人专断放纵,喜欢人们逢迎他,当时太守以下官员全部迎接他到百里之外,而见宾唯独五里。于是,张居正怀恨在心。
万历八年,见宾升为刑部主事,当在牢狱值班,此时正值严寒季节,狱中多冻死者,见宾于是捐金买来草蒲数百片供犯人使用,并适量增加饮食,救活的人很多。而张居正却对人说:“王世贞经常称赞王主事的才能,我观察其人,不过意气用事,不甘屈居人下罢了。”他打算要整治见宾。曾经两次阻止见宾升迁。万历十年壬午,见宾升任刑部员外郞。此时张居正死,家属都被幽禁,刑部尚书潘季驯被劾同情庇护,夺其官职,属下无敢出都门相送者,此时,只有王见宾独自一人,不畏牵连,挥泪相送城外。
之三,开封救灾,目不交睫,口不言劳
万历十三年,见宾升为刑部郎中,不久出任开封知府。开封濒临黄河,下流壅决,潘季驯复出负责河政,见宾与他密切配合,悉心区画,潘季驯对此极为满意。万历十五年又逢大灾,先是大疫,见宾多方救济,第二年疫情更为严重,大量民众死亡,继之,黄河泛滥决堤,溺毙的人蔽流而下,老百姓号呼震天,见宾驰至水滨,悬赏招募善于游泳者予以救援,所救者千人以上。他还想到灾民腹饥,委托能干事的煮粥酌食。见宾在黄河大堤上者,连续五昼夜,目不交睫,回到开封府署时,形色黧悴,但口不言劳。
当时,礼部尚书冯琦曾以万历皇帝的名义写下《河南开封府知府王见宾诰命》,其中称:
河南开封府知府王见宾,性行高雅,明习政事,出为理官,入为比部,中外皆称其廉平。擢守大邦……有击强之明,无烹鲜之扰。朕甚嘉焉。是用授尔阶中宪大夫……

书影:《河南开封府知府王见宾诰命》
万历十七年,见宾升河南副使,治霸州兵,开封人攀队号泣,如失所亲。并且作颂词,在里巷歌唱。霸州的房山县,有草寇作乱,见宾派遣将领并密授方略,表面为大举进兵,实际上不烦一矢,五日后,草寇四散瓦解。
之四,战功累累的边帅,“解任听勘”的不公
朝廷知见宾之才可以治边,调他到密云。自此,王见宾充分展示了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的卓绝风采。
密云为左辅重地,但武备久弛,见宾到后,与诸将约定,全部扫除贿赂等旧制陋规,大力整饬边备,而他以身作则,峻洁自持,为将吏先,于是,事事改观。敌人闻之相戒,勿敢再犯。见宾在此任上八、九年之久,平静无事。
万历二十年,见宾调辽海,军民叩关乞求他留下,然而任职以满,加升按察使。再满,加左布政。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王见宾迁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清乾隆《陕西通志》引《延安府志》云:
王见宾,山东济南人,进士,任延绥巡抚,沉毅多奇略,每筹画边务,能集思广益,知人善任,故动有成勋,识者比之韩、范云。

《陕西通志》“王见宾”
当时,蒙古俺答,占居河套,大为边患,隆庆时,俺答受招抚开互巿(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之间贸易活动),被封为顺义王,名所居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非常恭顺,自此宣大以西平静无事。其后,河套部长久背盟,如今又要求重开,且要“逾额”,见宾力持旧制,并为其题本上奏朝廷。河套部却渡河西,汹汹而来,见宾决策出塞,斩杀敌人一千七百余人,被称为“未有之奇捷”,而此时“妒妇”已经埋伏于其中矣。秋天,河套部又侵犯延东,见宾令一副将两参将合兵击败之。一年后,发生凶疫,套部再请寻盟,见宾也不计前恶,再为互市题款上疏。而此时却有给事中上疏皇帝说:“捣巢后兵祸连结,不可收拾。”于是朝廷令见宾“解任听勘”,等待调查处理。朝廷昏聩到如此地步,难怪一步步陷于深渊而不能自拔也。

清道光《济南府志卷四十九》“王见宾传”
之五,归田六载,“里中若不知为中丞者”
见宾解甲回到济南。《墓志铭》称其“抱真履素,德盛礼恭”,一位赫赫大名的边帅,即使见到孩童与农夫,也热情有礼,家乡人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中丞”(“遇孺子田父,煦然相下,里中若不知为中丞者”),而济南省城的官署,他是从来不去的,省里的官员,想要见到他很难,他也从来不去麻烦他们办理私事。闲暇时,他惟与孟醇观察及二三老友,为真率会,匝月一聚,聊寄意棋酒,用陶岁月。他与曾经官居户部尚书的济南名士赵世卿,亦不时相聚。赵世卿小淇园的“丛桂堂”,便是王见宾为之题写的。据明崇祯《历城县志·艺文》,王见宾著有《绀珠经》。今未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