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水墨,百代诗城
——孙春亭诗话大明湖
文字来源:孙春亭
摄影/制作:雨花梦

开头语
950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济南任知州时,不仅主持修建了北水门以防涝御洪,还建造七桥、亭榭景观美化环境。同时为大明湖写下不少诗文,尤其对环波亭用情极深。他曾写下《雨后环波亭次韵》四首和七律《环波亭》。
950年后的今天,济南名士孙春亭先生应济南电视台邀请,做为《诗意济南》专题片的特邀开场嘉宾,登上环波亭。雨花有幸同往,聆听孙先生娓娓讲述曾巩业绩,望亭思贤,触景感怀,目睹孙先生步韵曾巩诗篇,在环波亭下与先贤一唱一和隔空对咏,气定神凝,挥毫泼墨,笔走龙蛇,潇洒超逸,一毫漫卷千秋韵,唯留雅士墨迹香,可谓风雅到极致。
下面是孙春亭先生为本次专访所写的文字稿和诗词书法作品,配发照片(视频)以及诗词诵读音频,编辑成“音诗画”美篇分享朋友。

诗话大明湖
孙春亭
“一湖水墨千秋画 ,百代诗城万象新”。
“大明湖,泉城之名片。荷香柳韵,美仑美奂。”
无疑,大明湖的自然风光是动人的!
而更动人心灵的是大明湖的人文景观。

一,关于“作湖山、历唐宋”联
大明湖南丰祠大门两边悬挂着这样一幅联——
“作湖山一日主人 看万脉奔流 诸峯罗列
历唐宋百年过客 有少陵诗笔 曾巩文章”
此联内容形象丰富、意境优美悠远。
我认为只有熟悉济南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的作者,才能写出此联。据载,是清代光绪年进士、曾任山东济宁道台的刘曾騄所撰。
大明湖南望千佛山、英雄山,北望鹊山标山华山,可谓群峯环绕叠翠;济南又有泉城美誉,仅老城内就有四大泉群:谓趵突泉群、珍珠泉群、黑虎泉群、五龙潭泉群。济南地势南高北低,四大泉群之水均靠南部山区的丛林溪水补源。这些水最终汇集在大明湖,又通过小清河,流入大海。另外,大明湖还汇集了城市的地表水。“源源汇众泉之水,浩浩吞济泺之洪”就是写大明湖水源的。
了解这些,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要写“看万脉奔流,诸峯罗列”了。

刘曾騄联

济南是泉城,又是一个历史悠远人文厚重的诗城。尤其体现在大明湖的风物景观之中。曾巩知齐州兴修水利,写下了《齐州二堂记》《齐州北水门记》,而且还留下了许多诗篇,仅写大明湖景物的诗就有二十三首。宋、元、明、清历代名贤以及书画家,如苏辙、王象春、李攀龙、赵孟頫、元好问、张养浩、蒲松龄、王渔洋、何绍基等等,都有赞颂大明湖的诗篇。尤其唐代大诗人杜少陵,他的五言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广为流传,其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句,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了解这些人文历史,就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有少陵诗笔,曾巩文章”了。
此联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大明湖是欣赏美景、感受传统文化的至高点。在这里,不仅有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更有历代文人留下的人文精华,让你叹为观止,动人心魂。

我钟情大明湖,欣赏这幅联的意境,模仿其联也试着写下一幅——
得一日清闲 临明湖信步 踏碧浪溪桥 期佛山倒影
寻千秋雅趣 揖古迹精华 品南丰文句 醉子美诗情

孙春亭撰书

二,关于北水门
北水门亦叫水北门、汇波楼、汇波门。是由宋代文学家曾巩修建的。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扩建,散曲大家张养浩曾写下《重修汇波楼记》,其“盖济南形胜,惟登兹楼,可得其全焉”句便出自张养浩公之口,他还吟出《登汇波楼》七律。其中首联、尾联是这样写的:
何处登临思不穷,城楼高倚半天风。
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万幅中。
我们现在看到的“北水门”是1982年济南市政府基本遵照北水门的旧貌重新修建的。

张养浩《登汇波楼》

从曾巩的《齐州北水门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修筑北水门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防御城外的洪水入侵城内,再就是当城内水滿为患时可以开闸泄洪。《齐州北水门记》中说,雨水季节,此地常常取荆苇纳土石堵住城门,防止城外积水侵入城中,这样即不坚固,又劳民伤财。曾巩到任第二年,即宋神宗五年(1072年)二月至三月间,就率领齐州军民修建了“北水门”,为齐州百姓干了件大好事。

“北水门”的修建,具有“内外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节”(《齐州北水门记》语)的作用。齐州的民生得以保障,大明湖旱涝水源得以均衡,至今,北水门依然发挥着作用。大明湖不仅成为济南的一张名片,给泉城增添了灵气、福气,而且也丰厚了济南的文化气息。正因为北水门的修建,才有了大明湖曾堤萦水、七桥风月、佛山倒影、汇波晚照等景观。恐怕连曾巩都没能想到,当年他所建的北水门,为以后的诗意大明湖诗意济南留下了伏笔,而且是巧妙浓重的一笔。

“泉生万物,水润千姿”,大明湖波光潋滟日月辉映,万千诗韵都蕴藏一湖碧水之中。遂有七绝记咏——
子固宏谋建水门,齐州草木见精神。
一湖水墨千秋画,百代诗城万象新。

孙春亭撰书

三,关于“曾堤萦水”
曾堤,古时候称百花堤,是曾巩知齐州时修筑的。
如玉水中沙,谁为北湖路。
久翳荒草根,未承青霞步。
我为发其狂,修营极幽趣。
发直而砥平,骅骝可驰鹜。
周以百花林,繁霜泫清露。
……
——这是曾巩的五言古风《百花堤》中的诗句。
950年前,曾巩率领齐州百性,在修建北水门的同时,于大明湖水中南、北筑堤,将水面切割为东、西两湖,而且在堤上植柳种花,栽竹造林;为通连东、西两湖修筑涵桥亭台,使大明湖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图。

曾巩《百花堤》

950年前,曾巩率领齐州百性,在修建北水门的同时,于大明湖南、北筑堤,将水面切割为东、西两湖。当时,这里是水沙衍漫、荒草淹沒的地方,曾巩在这里筑堤一是清理湖底的淤泥,畅通水道;而另一个作用是筑建从南至北的陆地通途,而且在堤上植柳种花,栽竹造林,修筑涵桥亭台,湖、堤、亭、桥以及荷姿柳韵,构成了大明湖仙境般的画图。
这里我还要提及的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谢任密州知府,路过济南曾勘探曾巩修筑的百花堤,他深受启发。宋元祐四年(1085年),效曾堤在杭州西湖修建了苏堤。从此,北有曾堤、七桥风月;南有苏堤、六桥烟雨。今天,苏堤虽然比曾堤的名气大,但曾堤却比苏堤修筑的早。一个老兄一个老弟,南北相望,自得其所。
曾巩作为齐州行政的最高长官,他在齐州主持兴修水利,是他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体现。他不仅亲自撰文作诗吟诵这些事绩,而且发动文人时贤,撰文赋诗传扬,这种“文以事作,诗以时发”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也为后学树起了榜样。正因如此,自宋代之后历代文人贤士写给大明湖及其景观的诗书不胜枚举,成为济南历史文化的珍宝。

曾堤的筑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条诗意悠远的文脉,串缀辉映着赞颂大明湖的诗篇。
为此,我步韵曾巩的《百花堤》,得五言排律《百花堤感怀》。选其中五韵奉献给朋友们——
碧浪拥堤岸,芬芳弥客路。
新芽萌绿树,古绪萦坦步。
苏子曾勘履,西湖营此趣。
风光南与北,烟雨境同鹜。
一代留诗画,千秋享玉露。

孙春亭撰书《百花堤感怀》

四,关于环波亭
大明湖畔的诸多亭榭为城中湖光增添了浓浓的诗意。仅曾巩笔下就有北渚亭、环波亭、水香亭、水西亭的咏叹,尤其对环波亭他更为用心,共写下有关“环波亭”的诗五首,一首是《环波亭》七律,四首是《环波亭雨后次韵》。
环波亭是曾巩亲自主持修建的,据载,当时此亭是“红柱青瓦,重檐出厦,起脊飞檐,脊饰吻兽”。现在我们见到的环波亭,是1990年所建,亭高约11米,边长为10米,是济南市目前最大的方亭。
曾巩雨后涉水登上环波亭,寻诗觅句竟然“坐到城头泊溟鸭”(《雨后环波亭次韵》其四句)。在他《雨后环波亭次韵》七绝四首中,有一首是这样写道:
黄蜀葵开收宿雨,紫桑椹熟啭新禽。
看花弄水非无事,犹胜纷纷别用心。
这首诗是奉劝世人别把心思用在不该用的地方,闲了看看花弄弄水也是事。语言平实朴素,直抒胸臆,蕴含着独特的人生见解。

曾巩诗

我很欣赏这首诗,故步韵以和(新韵)——
黄葵岁岁沐新雨,紫椹年年醉水禽。
自古诗书多逸事,尤崇文蕴善德心。

孙春亭撰书

孙春亭先生在环波亭下书写曾巩诗《环波亭》和他的步韵和诗。



孙春亭先生接受济南电视台录像采访。

五,关于《西湖纳凉》
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
鱼戏一篙新浪滿,鸟啼千步绿荫成。
虹腰隐隐松桥出,鹢首峨峨画舫行。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我想通过曾巩这首七律《西湖纳凉》说明两层意思。
一是他的这首诗写在他入齐后第二年(1072年)的暑季无疑。这在诗的第三、四句中有“新浪满”“绿荫成”六个字,足以证明。他知齐州后的次年二月修筑北水门,三月竣工,同时挖泥筑堤,在堤上栽杨值柳。“新浪满”与“绿荫成”是他对大明湖及其百花堤修筑后的观察与感受。文以事而记,诗因情而发。这首诗是他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反映了他当时内心的喜悦与自豪。
第二层意思是这首诗写的自然生动,妙趣横生。他把大明湖景区的动感、声音、影象、色彩等等巧妙地化作诗句,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颔联,即三、四句中,“魚戏一篙”“鸟啼千步”,可谓形影生辉,天籁醉人;颈联即五、六句中,“虹腰隐隐”“鹢首峨峨”,可谓景映明湖,情逐碧浪。试想,当他一个志得意滿、乘坐着高大的“鹢首”画船,穿行于“虹腰松桥”的碧浪之中,该是何等地人生享受啊!
这首诗的首联是以设问自答的形式,通过形象描述,直至作出最后答案——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曾巩《西湖纳凉》

我敬仰曾巩为人为文,步韵其诗写下过《大明湖避暑》,在此书写后奉送予朋友们批评指正——
幸得休闲避暑蒸,湖滨柳岸赏花明。
百泉汇浪清凉满,千鸟啼荫雅韵成。
四面红荷青眼瞩,七桥风月客舟行。
蓬瀛处处弦歌漫,画意诗情烟雨声。

孙春亭撰书:步韵曾巩《西湖纳凉》得《大明湖避暑》

六,关于芙蓉桥
曾巩在大明湖畔周围修筑了七座桥,经考可以确认的有芙蓉桥、水西桥、湖西桥、北池桥、百花桥等。《芙蓉桥》是曾巩在七桥中唯一赋诗吟咏过的一座桥——
雁翅横连杜若洲,碧阑干影在中流。
蓬莱日日游人到,谁道仙风解引舟。
曾巩知齐州正值熙宁新政深入推行之际,他兴修水利、整治大明湖,在齐州吹起一股变革之风。这是他人生政绩的闪光点。他通过《芙蓉桥》抒发了他的欣喜之情。他以“雁翅”、“杜若”、“碧阑”等意象描绘芙蓉桥的美好,将他筑建的大明湖视作“日日游人到”“仙风解引舟”的蓬莱。
直至奉命离开齐州调任襄州,他还常常触景生情,眷恋着他在大明湖修筑的七桥,眷恋着大明湖的明月。
“从此七桥风与月,木梦魂常到木兰舟”(曾巩《离齐州后》其四句)、“谁对七桥今夜月,有情千里不相忘”(曾巩《寄齐州同官》句)等诗句就是证见,此景此情令后人赞叹不已。

曾巩《芙蓉桥》

我曾步韵曾巩《芙蓉桥》得《芙蓉桥咏》一首——
雁翅翩翩拂碧流,灵姿倩影秀芳洲。
一桥横架连古今,尽数游仙放画舟。

孙春亭撰书《芙蓉桥咏》

就如共同绘制一幅颂赞大明湖的巨画一样,曾巩整治修建了大明湖及其诸多景观,而且留下他诸多诗篇,这就像在这幅画作上,第一笔是他深情绘出的,这一笔激励引导着历代文人雅士为这幅画作相继泼墨添彩。

据载,面积只有百亩的大明湖,到清代为止,写大明湖的诗就有一千余首,其中写湖写船写荷写柳写风写雨,写亭台楼轩写畅游怀古,写祠寺馆院写别后思念……应有尽有,可谓精彩纷呈。

应该特别提及的一位诗人——孔平仲,他是曾巩的江西老乡,积极响应曾巩歌咏大明湖的“号令”,留有《咏齐州景物作二十一诗以献》。他以大明湖的《北渚亭》《环波亭》《水香亭》《水西亭》《百花桥》《芙蓉桥》《水西桥》《百花堤》《百花台》《芙蓉台》为题,均写下不朽的诗作。
花满红桥外,寻芳未渡桥。
春风相调引,已存异香飘。
(宋•孔平仲《百花桥》)
这首五言绝句就是孔平仲教授写《百花桥》的。他胜日寻芳,还未渡桥便闻到春风送来了醉人的异香。

风光绮丽的大明湖吸引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名贤,一代又一代名贤为大明湖又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诗与大明湖两相辉映,共同编织着诗意泉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于2021年7月31日写
8月13日再次修改补充


历下亭

1,南丰祠楹联
大明湖南丰祠大门两边悬挂着清代文人刘曾騄的一幅联——
作湖山一日主人 看万脉奔流 诸峯罗列
历唐宋百年过客 有少陵诗笔 曾巩文章
孙春亭先生钟情大明湖,欣赏这幅联的内容,模仿其意境写下这样一幅——
得一日清闲 临明湖信步 踏溪桥碧浪 期佛山倒影
寻千秋雅趣 揖古迹精华 品南丰文句 醉子美诗情
2,《登汇波楼》
张养浩
何处登临思不穷,城楼高倚半天风。
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万幅中。
读后乘兴赋诗
孙春亭
子固宏谋建水门,齐州草木见精神。
一湖水墨千秋画,百代诗城万象新。
3,《百花堤》(节录)
曾巩
如玉水中沙,谁为北湖路。
久翳荒草根,未承青霞步。
我为发其狂,修营极幽趣。
发直而砥平,骅骝可驰鹜。
周以百花林,繁霜泫清露。
步韵《百花堤》得五言排律《百花堤感怀》(节录)
孙春亭
碧浪拥堤岸,芬芳弥客路。
新芽萌绿树,古绪萦坦步。
苏子曾勘履,西湖营此趣。
风光南与北,烟雨境同鹜。
一代留诗画,千秋享玉露。

4,《雨后环波亭次韵》七绝四首之一
曾巩
黄蜀葵开收宿雨,紫桑椹熟啭新禽。
看花弄水非无事,犹胜纷纷别用心。
步韵《雨后环波亭次韵》
孙春亭
黄葵岁岁沐新雨,紫椹年年醉水禽。
自古诗书多逸事,尤崇文蕴善德心。
5,《芙蓉桥》
曾巩
雁翅横连杜若洲,碧阑干影在中流。
蓬莱日日游人到,谁道仙风解引舟。
韵和曾巩《芙蓉桥》得《芙蓉桥咏》
孙春亭
雁翅翩翩拂碧流,灵姿倩影秀芳洲。
一桥横架连今古,尽数游仙放画舟。

6、《西湖纳凉》
《西湖纳凉》
曾巩
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
鱼戏一篙新浪滿,鸟啼千步绿荫成。
虹腰隐隐松桥出,鹢首峨峨画舫行。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步韵曾巩《西湖纳凉》得《大明湖避暑》
孙春亭
幸得休闲避暑蒸,湖滨柳岸赏花明。
百泉汇浪清凉满,千鸟啼荫雅韵成。
四面红荷青眼瞩,七桥风月客舟行。
蓬瀛处处弦歌漫,画意诗情烟雨声。

超然楼内孙春亭撰书的《大明湖赋》
诗话姊妹篇:
泉生万物,水润千姿——孙春亭诗话趵突泉

作者简介:
孙春亭,字拱辰。国家一级文学编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员,山东省老新协诗词书画研究会会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原济南明湖诗词学会副会长,济南《明湖诗刊》主编。

2022-11-28
报送主题:《曾巩文化干部读本》约稿
一代灵毫劲,千秋诗画新
——漫话曾巩与济南大明湖
文/孙春亭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曾巩遵从皇令,谢任越州通判一职北上,水陸兼程,直至六月中旬来到齐州,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为光彩的为政生活。
曾巩自幼心怀远大理想,虽入仕较晚,却不泯为民报国之志。他由通判一职升任知齐州(今济南)时,正值熙宁变法之际,一上任便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他首先整治社会治安,在清除黑恶势力的同时,又实行“保甲法”、“免役法”,深得齐州百姓的拥爱戴和拥护。
尤其在兴修水利方面,他实地勘察调硏,结合齐州地势水情,为造福一方百性,实施大明湖水利工程。
一,曾南丰修筑齐州北水门、百花堤(曾堤),为大明湖的日后发展写下了精彩绝伦的第一笔。
当时,齐州连年水患,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淫雨季节,齐州南部的山水溪流,直奔地势低凹的北部城区。如遇洪水暴涨,城外水位高于城区,则又形成水流倒灌的惨状。曾巩到任后经过全面考察分析,第二年即熙宁五年(1072),便率领军民修筑大明湖北水门,为大明湖日后的兴旺发展开了个好头。
事实证明,北水门的修建一是防御城外的洪水入侵城内,再就是当城内水滿为患时可以开闸泄洪。《齐州北水门记》中说,北水门的修建,使齐州城“内外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节”。齐州的民生得以保障,大明湖旱涝水源得以均衡。
至今,北水门依然发挥着作用。
为此,笔者曾以七绝赞叹曾南丰修筑北水门——
子固宏谋建水门,齐州草木见精神。
一湖灵墨千秋画,百代诗城万象新。
曾南丰在修建北水门的同时,还率领军民于大明湖筑起一道堤坝,将水面切割为东、西两湖。当时,这里是水沙衍漫、荒草淹沒的地方,曾巩南北筑堤,一是清理湖底的淤泥,畅通水道;而另一个作用是筑建从南至北的陆地通途,而且在堤上植柳种花,栽竹造林,修筑涵桥亭台。
曾堤,当时称“百花堤”。曾南丰曾赋诗描绘了曾堤的筑建以及他心目的景像——
“如玉水中沙,谁为北湖路。
久翳荒草根,未承青霞步。
我为发其狂,修营极幽趣。
发直而砥平,骅骝可驰鹜。
周以百花林,繁霜泫清露……”
——曾巩《百花堤》节录
这里我还要提及的是,唐宋八大家之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他谢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府,路过齐州曾勘探过百花堤,深受启发。宋元祐四年(1085年),他效曾百花堤在杭州西湖修建了苏堤。从此,北有曾堤(百花堤)、七桥风月,南有苏堤、六桥烟雨。今天,苏堤虽然比曾堤的名气大,但曾堤却比苏堤修筑的早。一个老兄一个老弟,南北相望,各得其所。
曾巩作为齐州行政的最高长官,不仅主持兴修水利,还亲自撰文作诗吟诵这些事绩,而且发动文人时贤赋诗传扬,这种“文以事作,诗以时发”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也为后学树起了榜样。正因如此,自宋代之后,历代文人雅士诗颂大明湖及其景观,不胜枚举。
曾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条诗意悠远的文脉,串连点缀着赞颂泉城、赞颂大明湖的诗词文赋。
二,曾南丰在大明湖修建的桥与亭,与柳荷碧浪相映成趣,遂呈胜景。
1,据元代《齐乘》一书载,曾巩在大明湖共筑有七座桥,曰:芙蓉、水西、湖西、北池,百花、泺源、鹊华。他还曾赋诗吟咏“芙蓉桥”——
“雁翅横连杜若洲,碧阑干影在中流。
蓬莱日日游人到,谁道仙风解引舟”
(《元丰类稿》)
曾南丰知齐州兴修水利,整治大明湖,是他人生政绩的闪光点。他通过《芙蓉桥》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欣喜之情。他以“雁翅”、“杜若”、“碧阑”等意象描绘芙蓉桥的美好,将他筑建的大明湖视作“日日游人到”“仙风解引舟”的仙境蓬莱。
直至奉命离开齐州调任襄州,他还常常触景生情,眷恋着他在大明湖修筑的七桥,眷恋着大明湖的明月。“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常到木兰舟”(曾巩《离齐州后》其四句)、“谁对七桥今夜月,有情千里不相忘”(曾巩《寄齐州同官》句)等诗句就是证见,此景此情令后人赞叹不已。
我曾步韵《芙蓉桥》奉七绝一首——
雁翅翩翩拂碧流,灵姿倩影秀芳洲。
一桥横架连今古,尽数游仙放画舟。
2,曾南丰在大明湖依水布点,凭观添景,修建并吟咏过数座湖亭,比如北渚亭、环波亭、水香亭、水西亭。尤其对环波亭,他更为用心。有关“环波亭”的诗就写下五首,一首是《环波亭》七律,四首是《环波亭雨后次韵》七绝。
环波亭是曾南丰亲自主持修建的。据载,当时此亭是“红柱青瓦,重檐出厦,起脊飞檐,脊饰吻兽”。现在我们见到的环波亭,是1990年所建,亭高约11米,边长为10米,是济南市目前最大的方亭。
曾南丰雨后涉水登上环波亭,寻诗觅句竟然“坐到城头泊溟鸭”(《雨后环波亭次韵》其四句)。在他《雨后环波亭次韵》七绝四首中,有一首是这样写道:
“黄蜀葵开收宿雨,紫桑椹熟啭新禽。
看花弄水非无事,犹胜纷纷别用心。”
——(曾巩《雨后环波亭次韵其三》《元丰类稿)
这首诗是奉劝世人别把心思用在不该用的地方,闲了看看花弄弄水也是个好事。语言平实朴素,直抒胸臆,蕴含着独特的人生见解。
联系曾南丰在《西湖二首》《西湖纳凉》中“何苦辛苦求天外,自有仙乡在水乡”,“最喜晩凉秋月好,紫荷乡里听泉声”的诗句,使人不难理解曾巩颇俱智慧的执政理念和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他整治大明湖而且建造起一处处可供当地百姓陶治性情修身养性的景观,还有一层深意,这便是“教化民众,纯厚乡风”,让人们闲了的时候到风光美丽的地方转一转,比把心思用在不该用的地要好的多!
我赞同大明湖是欣赏美景、感受传统文化的至高点。尤其于溪桥亭榭,扶栏观花赏月、扶柳品荷时,顿觉大明湖生发出一片浓浓的诗意。这里,不仅有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更有历代名贤留下的人文精华。尤其曾巩写下的《齐州二堂记》《齐州北水门记》,他还留下了许多诗篇,仅写大明湖景物的诗就有二十三首。在曾巩的影响下,宋、元、明、清历代诗人以及书画家,如苏辙、王象春、李攀龙、赵孟頫、元好问、张养浩、蒲松龄、王渔洋、何绍基等,都有赞颂大明湖的诗文流传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如果说大明湖是一帧水波潋滟、浓淡相宜的水墨画,而这幅水墨画的开笔,当属唐宋八大家之宋代文学家曾南丰先生了。正是他的挥毫泼墨,用智用心于大明湖北水门、百花堤的,倾情勾画于大明湖溪桥亭榭,才使这幅画从古至今,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愿望中不断铺展洇染,成为诗意泉城的一张珍贵亮丽的名片。
作者简介:
孙春亭,字拱辰,国家一级文学编辑(正高职称)。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顾问、江西省历史学会曾巩文化硏究专业委员会顾问、济南诗词学会顾问,济南散曲社名誉主任等。
曾在国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电视文学剧本集《野蔷薇》、诗集《昨夜风》、散文集《岁月真情》、诗书集《孙春亭诗书艺术》、诗词集《孙春亭诗词联赋选》、散曲集《名泉曲韵》等专著。
履行自诗自书。其诗书作品于济南、山东沂源,及江西南丰等地均有刻木或勒石。

一代灵毫劲,千秋诗画新
——漫话曾巩与济南大明湖(修改稿)
文/孙春亭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曾巩遵从皇令,谢任越州通判一职北上,水陸兼程,直至六月中旬来到齐州(今济南),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为光彩的一段为政生涯。
曾巩自幼胸怀大志,因缘入仕较晚,而更珍惜为民报国之机。他由通判一职升任知齐州时,正值熙宁变法,一上任便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他首先整治社会治安,在清除黑恶势力的同时,又实行“保甲法”、“免役法”,深得齐州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尤其在兴修水利方面,他实地勘察调硏,结合齐州地势水情,为造福一方百性,在大明湖一展水利工程。
一,曾南丰修筑齐州北水门、百花堤(后改为曾堤),为大明湖日后发展写下了精彩绝伦的第一笔。
当时,齐州连年水患,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淫雨季节,齐州南部山水溪流,直奔地势低凹的北部城区。如遇洪水暴涨,城外水位高于城区,则又形成洪水倒灌。曾巩全面考察分析,到任第二年便率领军民修筑齐州北水门,为大明湖日后的兴旺发展开了个好头。
事实证明,修建北水门一是防御城外的洪水入侵城内,再就是当城内水滿为患时可以开闸泄洪。《齐州北水门记》中说,北水门的修建使齐州城“内外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节”。齐州的民生得以保障,大明湖旱涝水源得以均衡。
至今,北水门依然发挥着作用。
为此,笔者赋七绝赞叹曾巩修筑北水门——
子固宏谋建水门,齐州草木见精神。
一湖灵墨千秋画,百代诗城万象新。
曾巩在修建北水门的同时,还率领军民于大明湖南北筑堤,将水面切割为东、西两湖。当时,这里是水沙衍漫、荒草淹沒。曾巩南北筑堤,一是清理湖底的淤泥,畅通水道;而另一个作用则是筑建陆地通途,且在堤岸上植柳种花,栽竹造林,修筑涵桥亭台,美化环境。
曾堤,当时称“百花堤”。曾巩曾赋诗描绘了曾堤的筑建以及他心目中的景像——
如玉水中沙,谁为北湖路。
久翳荒草根,未承青霞步。
我为发其狂,修营极幽趣。
发直而砥平,骅骝可驰鹜。
周以百花林,繁霜泫清露……
——曾巩诗《百花堤》节录
曾巩作为齐州行政的最高长官,虽然在这里只干了两年时间,却为齐州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他不仅主持兴修水利,还亲自撰文写诗吟诵这些事绩,而且发动文人时贤赋诗传扬,这种“文以事作,诗以时发”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也为后学树起了榜样。正因如此,自宋代之后,历代文人雅士诗颂大明湖及其景观,不胜枚举。
曾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条诗意悠远的文脉,将赞颂泉城赞颂大明湖的诗词文赋,串连延展……
二,曾巩在大明湖修建的桥与亭,与柳荷碧浪相映成趣,遂呈胜景。
1,据元代《齐乘》一书载,曾巩在大明湖共筑有七座桥,曰芙蓉、曰水西、曰湖西、曰北池,曰百花、曰泺源、曰鹊华。他还曾赋诗吟咏“芙蓉桥”——
“雁翅横连杜若洲,碧阑干影在中流。
蓬莱日日游人到,谁道仙风解引舟”
(《元丰类稿》)
曾巩知齐州兴修水利、整治大明湖,是他人生政绩的闪光点。他通过《芙蓉桥》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欣喜之情。他以“雁翅”、“杜若”、“碧阑”等意象描绘芙蓉桥的美好,将他筑建的大明湖视作“日日游人到”、“仙风解引舟”的仙境蓬莱。
直至熙宁六年(1073),曾巩奉命离开齐州,在赴任襄州(今湖北襄樊)的路途中,他还触景生情,眷恋着他在大明湖修筑的七桥,眷恋着大明湖的明月。“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常到木兰舟”(曾巩《离齐州后》其四句)、“谁对七桥今夜月,有情千里不相忘”(曾巩《寄齐州同官》句)等诗句就是证见。此景此情令后人赞叹不已。
我曾步韵曾巩的《芙蓉桥》赋七绝一首——
雁翅翩翩拂碧流,灵姿倩影秀芳洲。
一桥横架连今古,尽数游仙放画舟。
2,曾巩在大明湖依水布点,凭观添景,修建并吟咏过数座湖亭。比如北渚亭、环波亭、水香亭、水西亭。尤其他对环波亭更为用心。有关“环波亭”的诗他就写下五首,一首是《环波亭》七律,四首是《环波亭雨后次韵》七绝。
环波亭是曾巩亲自主持修建的。据载,当时此亭是“红柱青瓦,重檐出厦,起脊飞檐,脊饰吻兽”。现在我们见到的环波亭,是1990年所建,亭高约11米,边长为10米,是济南市目前最大的方亭。
曾巩雨后涉水登上环波亭,寻诗觅句竟然“坐到城头泊溟鸭”(《雨后环波亭次韵》其四句)。在他《雨后环波亭次韵》七绝四首中,其三是这样写——
“黄蜀葵开收宿雨,紫桑椹熟啭新禽。
看花弄水非无事,犹胜纷纷别用心。”
——(《元丰类稿》)
这首诗是奉劝世人别把心思用在不该用的地方,闲了看看花弄弄水是个好事。语言平实朴素,直抒胸臆,蕴含着独特的人生见解。
联系曾巩在《西湖二首》其《西湖纳凉》中“何苦辛苦求天外,自有仙乡在水乡”;“最喜晩凉秋月好,紫荷乡里听泉声”的诗句,使人不难理解曾巩他颇俱智慧的执政理念和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他整治大明湖,而且建造一处处可供当地百姓游览的景观,还有一层深意,这便是“教化民众,纯厚乡风”,让人们闲了的时候到风光美丽的地方转一转,陶治性情修养身心,这要比把心思用在不该用的地强得多!
我赞同大明湖是济南欣赏美景、感受传统文化的至高点。这里,不仅有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更有历代名贤留下的人文精华。尤其曾巩写下的《齐州二堂记》《齐州北水门记》,他还留下了许多诗篇,仅写大明湖景物的诗就有二十三首。在曾巩的影响下,宋、元、明、清历代名贤和当代诗人书画家,仿效先贤,创作出许多赞颂大明湖的诗文,成为济南历史文化的珍宝。
如果说大明湖是一帧水波潋滟、浓淡相宜的水墨画,而这幅水墨画的开笔者,当属唐宋八大家之宋代文学家曾南丰先生了。正是他的挥毫泼墨,用心用智于大明湖北水门、百花堤,倾情勾画于大明湖的溪桥亭榭,才使这幅画从古至今,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愿望中不断铺展洇染,成为诗意泉城的一张珍贵亮丽的名片。
(此文系在“雨花梦”美篇《一湖水墨,百代诗城——孙春亭诗话大明湖》文本基础上的修改稿)
参考书目:
1,《曾南丰先生评传》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琦珍著。
2,《明湖风月丛书•大明湖历代诗汇》济南出版社出版 刘书龙、刘书奎编校。
孙春亭,字拱辰,国家一级文学编辑(正高)。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顾问、江西省历史学会曾巩文化硏究专业委员会顾问、济南诗词学会顾问,济南散曲社名誉主任等。
曾在国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电视文学剧本集《野蔷薇》、诗集《昨夜风》、散文集《岁月真情》、诗书集《孙春亭诗书艺术》、诗词集《孙春亭诗词联赋选》、散曲集《名泉曲韵》等专著。
履行自诗自书。其诗书作品于济南、山东沂源,及江西南丰等地均有刻木或勒石。
2022年11月29日补记
“江西省历史学会曾巩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拟出版《曾巩文化干部读本》,与孙老约稿,要求2500字左右。孙老初稿写了3300多字,二稿压缩到2900多字,雨花QQ邮箱发送,这是最后修改稿2797字,孙老微信发南丰友人。

《曾巩文化干部读本》(暂定名)的约稿函
▁▁▁先生尊鉴:
曾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文章名世。而除诗文之外,曾巩的政治思想、政治品质、政治实践、政治建树,曾巩的励志成长、人格品质、兴趣爱好、家风家教等,论及者均不多。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全方位、立体性研究曾巩、抒写曾巩,古为今用,意义重大。尤其是作为一位北宋的“领导干部”,曾巩既是为官之典范,也是为人之楷模,对当前加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人格和文化修养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为了进一步弘扬曾巩文化,我们拟出版《曾巩文化干部读本》(暂定名)。鉴于您学富才赡,名望尊崇,故特向您约稿。关于稿件的相关情况说明附后。切盼赐稿,敬颂秋安!
江西省历史学会曾巩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
2022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