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祭妹文》
祭妹羊山悔远游,
奌滴往事在心头。
世间谁可知身后?
怎奈时光难倒流。
秋夜漫长,夜深人静之际,于乐曲中静静听着网上《祭妹文》的读音,将自己心绪沉浸于袁枚的悲痛中,体会着作者兄妹之间的深挚情谊,被感动着……
这是一种奇特的感受,也是一种心灵享受……
(一)
《祭妹文》是袁枚在三妹亡后八年后,下葬于南京时所作祭文。本文表达了兄妹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丧妹之痛,与此同时,纪念了妹妹的悲苦人生。
从写法上看,本文首尾呼应,作者笔走轻灵,感情一以贯之,如涓涓细流,从心里一一流出。先由眼前葬地带出亡故前因,自然忆及往事,然后由昔到今,一一叙来。由幼年两人同处,再及妹妹重归家相处,再及意外永别,再及妹身后安置,再回到眼下,坟前离别不舍,全文连绵贯顺,自然通畅,浑然一体,我们很难划分具体结构。只能逐段分析。
看首段,叙年,月,事由。似乎是祭文一般作法,实则不然,"葬三妹索文于上元之羊山”为本文源头,全文之悲情之泉眼。
第二段便由这个葬于羊山而起。袁氏本出生于浙江,素文却由兄葬于羊山,又是为何?因为袁枚全家时居于南京随园,素文随兄生活,故葬于南京之地,便于坟前祭奠。按传统惯例,女儿出嫁随夫,死亦葬于夫地,素文却由兄而葬于异地。作者由此感慨说,三妹啊,你生前恐怕就是作梦,也想不到南京羊山竞然是你最后葬骨之所吧。
生前依兄,死葬他乡,是素文生死无归也,素文的一生实则是悲情的一生。此则缘故何在?这就自然引出了第三段。素文生前遇人不淑,因固守"一念之贞",终至"孤危托落"。而这一贞之念,却来自于二人的幼年同处。这就自然引出了对往昔的回忆。同时归咎于己,昔日兄妹亲密相处读节义书,竞是素文以后悲剧之因。造化弄人,是也非也?所以二、三段作者充满人生无常,祸福难测的感慨。
四段便述儿时事,昔日捉虫,埋虫,妹一幅天真童态,掘穴埋虫,同眼下怪穴葬妹,何其相似,怎不伤感!二人同读书之童声,兄远出而妹悲,中式归而妹喜,如此情景,一一历历,如在眼前。然如影随身,似存而虚,可忆而无可取。即使时光倒流而不可至。如何叫人不伤悲。
(二)
在回忆了兄妹幼年相处,两情依依往事后。袁枚又回忆了三妹婚姻失败,同高氏离异归家后同家人相处后的情景。他先赞颂了妹妹的德、才,关心长輩,又通文墨,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文艺上都是自己的好助手。特别是"妹之悲,己之喜”一句,更显悲哀。今妹去,自己痛失一臂矣。
赞美了妹妹的才德后,作者又描述了自己病后,妹妹彻夜难已入眠,不断使人打听病情,后又讲好笑的故事以慰兄长。如今人己去,自己生病又有何人关心。
作者最后记述了妹妹生前,最后的生离死别。妹妹虽病,却隐瞒病情。作者以为病情不严重,于是远游扬州。结果妹妹病情加重,还怕哥哥忧心,不让告知。作者还是在梦里见妹妹告别,情知大事不妙,飞舟渡江,结果迟归了仅仅几个时辰,发现妺妹四肢尚温,一目未闭,似在等他回来。作者大痛尤悔,早知如此,当不远游,即使出门,也当同妹妹把生前事一一商量妥贴。如今离別,只有自己身后才可相见,即使这样,死后还不知有无知觉,能见不能见,真是生离死会难再料,此憾绵绵无绝期。读到此处,尤令人悲通。我们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些语句有韩文公《祭十二郎文》的影子,但这并不说袁枚抄了韩文公,只能说千古伤心人同有情怀吧。
回忆完了往事,作者又回到了眼前,说他已替妹妹完成了后事。然后照应文首,谈到妹妹的葬地,由于江广河运,难于回归故乡,只礼埋在南京。周围还有几个家人陪伴,料想妺妹当不寂寞。由妹妹的落脚作者又想到了自己的身后,无子,只有两女,族弟阿品也没有儿子,如此说来,自己的身后事是不可知了。读到此处,我们似乎读到了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词》中所说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只是更感凄凉。
诉完了妹妹的生前身后事,作者作了全文总结。"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真是生离死别,恋恋不舍。我们仿佛又回到了诗经里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充满了伤感。
《祭妹文》同《祭十二郎文》的有些句法,很相似,但用在文中,很妥贴,原因只有一条,情真意切焉。
古代三大祭文,《祭十二郎文》是韩文公在侄子头七祭祀堂前哭出来的,故哭泪泣血,痛不欲生,情不自抑,以至口不择言。而欧阳文忠《泷冈阡表》是他功成名就后,在父亲去世五十六年后,为表彰父母恩德而写出来的,己不复年轻时的激情,不悲且自得。而《祭妹文》是袁枚在妹妹去世八年后下葬日前后撰成的。事经八年沉淀,己无亡日之激动和感情波动,但兄妹情深,旧事历历,一一如至眼前,故用笔轻灵,娓娓道来,尽致悲情,感人至深。故此文,不是哭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是从笔下流出来的。
二一年记于十月二十九日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