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库筑路 梦笔生花
——《军魂三部曲》之巅峰作品赏析
尚丽清
立意达到一定的高度,胜出,已是股掌之间。
——题记
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期间,不乏故事迭出。王发宾老师的故事,大多集结于他的三部诗集。十八年的军旅生涯,铭心刻骨,是其今生今世无价的瑰宝,凝成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军魂三部曲》:《战士的心在燃烧》(2017年出版)《一滴,滋润大地的雨滴》(2021年出版)《天山独库公路》(2024年出版)。
《战士的心在燃烧》,从诗集的书名上不难判断其为抒情诗,整体多直接抒情。纯情虽可贵,然,较有文学性的诗行间,时不时会有极为直白的语言出现。例“紫外线像一朵朵玫瑰/献给风雪中拼搏的战士们/战士们捋一把雪,笑对长空/送上山的午餐,吃着吃着就结了冰//战士们把这些看作是最光荣的劳动/因为他们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意志超越山峰,汗水打碎坚冰/雄心如铁,彰彰蓬蓬”(《震慑哈希勒根冰达坂》)
虽是战士在恶劣环境中奋战的实况记录,但总有点西装配胶鞋整体不搭的感觉,无形中降低了诗歌应有的语言效果:凝练隽永时自然拨动诗歌的张力,品读深刻间抵达耐人寻味。私下认为仅属对诗歌满怀激情的初级追求。
《一颗,滋润大地的雨滴》,与《战士的心在燃烧》同属抒情诗。然,是《战士的心在燃烧》间淬炼的晶体。是开启诗歌起飞的创作。守正创新,靶向精准:不断追求诗歌创作的自我超越。
全书凝铸的军魂,是《战士的心在燃烧》之延续,将思想努力艺术化是其创新。
请看《利刃》:
这是对一个兵的形容
可以豁开地球一道缝
喷出岩浆 喷出彩虹
让烈火重新塑造人生
是的,一个兵是军队的利刃
千千万万的利刃可以切割时空
夜幕下站着一个兵
东方渐渐放红
这是淬火青春的利刃
呼一声,天地就动
此刻,万籁缓缓地
沿着战士的手势启程
一个兵,“可以豁开地球一道缝”,夸张中凸显战士的孔武有力,拔山举鼎;“喷出岩浆,喷出彩虹”,比喻间再现军人的激情似火,喷薄而出,气势磅礴;“让烈火重新塑造人生”,铿锵有力中彰显投身部队生活非同凡响的意义。“是的,一个兵是军队的利刃/千千万万的利刃可以切割时空”,将一个兵在集体里的作用比喻为“利刃”,千千万万兵的作用则能“切割时空”,军队的力量气冲霄汉,驾驭着历史的车轮。“夜幕下站着一个兵/东方渐渐放红”,以蒙太奇特写的艺术手法,展示一个兵“利刃”的实景:在他人安然入睡的幸福时分,坚守岗位,保家卫国。最后一节,再度用比喻夸张突出战士的力量与精神,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应,实现了解密军魂的大行动:忠诚、勇敢、顽强、意志坚定的战斗精神,随时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永远冲锋在前,用血肉之躯筑就不朽长城,无比强大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军人的精神,军人的信念,军人的信仰,军队的精神支柱,军队的宏大力量,在一气呵成间铸就,实现了军魂的诗样再现。《利刃》,是写给一个兵的颂歌,是写给一支军队的颂歌,是奉献给读者的军魂的颂歌!是在形象思维的描述中,具体可感的军魂;是强烈充沛的感情中,能撼天动地的军魂!正是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而绮糜”。更是黄宗羲“诗也者,联属天地万物而畅吾之精神意志者也”。
《天山独库公路》是王老师在《一滴,滋润大地的雨滴》发表3年后的再度冲锋,当属其在追求叙事诗道路上的打拼。
研读《天山独库公路》,应是介于“诗体小说”与“史诗”之间的创作。
关于“诗体小说”,我曾在《内蒙古电大学刊》(2002年第6期《中国的“诗体小说”》)上发表过专题论述。"诗体小说"构成的"三要诀”:典型环境、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王老师 冲决数十年来诗歌创作道路上抒情见长的束缚,大胆尝试以叙事诗回首往昔,以全新的格局俯瞰全景,排兵布阵聚焦独库公路的修筑,是他在诗歌的天宇自由翱翔的美好记录,是军魂在天山独库公路的萦绕,更是一个退伍不褪色的老兵勇于挑战困难、坚韧不拔、顽强胜出的人格写照。
欣赏《天山独库公路》,必须随作者的诗行由始至终而行,方知匠心独运。
全书开篇之作《走进独库公路》,倒叙的标志,属长篇叙事诗的序幕:
“……走进独库公路
在高寒缺氧的天山深处
寻找一支筑路部队的足迹
是勾勒独库公路最好的见证”
仅“高寒缺氧”四字,足见筑路部队工作环境之恶劣,为后文回放筑路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埋下伏笔;“天山深处”,富有神秘感。巧妙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同时,锁定了长篇叙事诗的典型环境。
环境描写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自然行进。
《走进独库公路》长诗结尾:
“啊!这是哪里来的神兵
让严寒害怕,冰山吃惊
此刻,我自豪地告诉人们
这是00129部队全体官兵”
口语化直白的赞美,运用于此,自然将读者的目光聚焦“神兵”,聚焦“00129部队全体官兵”。而且,既为全书奠定了抒情基调——讴歌赞美“神兵”,又点明了叙事诗的叙述对象。
《登上天山》紧承《走进独库公路》拉开大幕,心潮起伏:“眼前是并肩战斗的首长、战友”,“成为天山精神”,交代了“神兵”的强大内核。
《挺进天山》:故事的开端。
“……1947年春
一辆辆黑色铁皮闷罐车
从湖北宜昌出发,忽降天山深处
满天星斗眺望着,南疆和北疆贯通”
交代接受使命的时间。
“……闷罐车摇晃着,战士们
在铁轨上写下铿锵的诗行
车厢内的朗读声
映红了东方的太阳
决心书、倡议书
挤上了张掖火车站的站台”
——《命令是军人的生命》
“闷罐车”仅是部队出发时对战士们身心的考验,用“决心书”“倡议书”对比烘托战士们的大无畏精神,为修筑独库公路时挑战困难做铺垫。
《乌苏指挥部》:补充开端。既是部队,必有指挥部。
“……中央军委选中了这个地方
司令部设在城南一片空地上
光秃秃的山坡刮着冷清清的风
战士们自己动手,脱土坯盖土房”
“中央军委选中了这个地方”,这种直白的叙述在叙事诗中,恰到好处地凸显了00129部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排排土房子》安营扎寨,《排兵布阵》,《架线兵》……《哈希勒根冰达坂》《奎屯河》……直至《库车城的乡亲们》,“路修通了/从独山子到库车只用一天的行程”。揭晓“独库公路”全程起止。
因故事情节的发展是随筑路工程的发展而发展,故而,时有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悲壮、泪目。
《悲壮的一天》:
“……轰隆一声,山河摇动
时光撕裂,数万方石头从悬崖上
坍塌。 指导员、连长、王太林
李洪胜和卫生员唐培烈、通信员郑邦联
六位战友被压在下面
生死未卜……”
《老营长的泪水》《大营救》《追悼会》《继承遗志》,这是长篇叙事诗的第一个高潮。
而恰当的环境描写或是推动故事情节走向高潮,或是渲染烘托人物形象。歌唱着00129一个整编师十年艰辛筑路的丰功伟绩。
第七辑与第八辑,乃是量身定制的尾声。是献给英雄儿女的赞歌。“天山精神”是无数“神兵”用生命谱写的赞歌,是“神兵”们用血肉之躯创造的奇迹,更是军魂在独库公路的萦回。
人物形象典型化技巧的投入效果较佳:个体人物生动、鲜活 ;群体人物力敌雪峰。《司令员登上哈希勒根冰达坂》《姚虎成,我的好兄弟》《钢铁战士陈小平》 《我的战友》《八连》等,作者投入多种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自然结合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发挥诗歌的简练恰如其分 。
故,若单纯地衡量故事情节的险象丛生与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生动性,《天山独库公路》属“诗体小说”;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真实性,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其为“史诗”。我誉之为“诗体小说”,主要缘其叙事时的艺术思维。然,不容疏忽的还有一个:叙事的时间长达10年,已远远超越了一般叙事诗的时限。“史诗”的定位,毋庸置疑。而那张弛有度间穿插的《鸡蛋粉》《“旱獭子”馒头》《嚼不烂的干菜》……一个个小故事,令读者五味杂陈,是“神兵”们的生活实录,是含着泪的微笑。
天山独库公路全长562公里。诗集中的题目,多是独库公路沿线的地名。每一个地方啊,总有流血牺牲!天山雪崩,隧道塌方、抢险救援……他们是和平年代的战神!他们的汗水与鲜血,是军魂的见证!200多名战神的悲壮献身,推动着叙事诗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传奇与真实交织,“诗体小说”与史诗融会,铸就《天山独库公路》的口碑!铸就和平年代军魂的巅峰!
结构上纪事型、感事型、情节型这三种叙事结构交错运行;叙事视角上全知叙述角度、限制叙述角度自由发挥,叙事方式多种多样。通过描述和叙述来表达情感、思想或事件。较长的诗行间,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然故事情节已不是一般叙事诗的较为简单,更像小说那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仍然能够通过故事来传达情感和思想。直白的语言在叙事诗中的效果,恰是“诗体小说”的特色。战士们的豪言壮语,直白且口语化,是军魂真实而强劲的展示。大有华丽转身之惊艳。
《天山独库公路》,会以史诗的价值,裨补史册。史册里会有00122部队、00123部队、00129部队闪烁光辉。
2024年11月11-23日初稿
2024年11月25日定稿
作者简介
尚丽清,文学爱好者。有诗文集《偷一个太阳给自己》(1999年)、诗集《送一个月亮给知己》(2004年)、诗文集《踩着落叶走过》(2018年)。2014~2017年,任《呼和浩特现当代文学史》编辑、责任校对。偶尔写点微型小说、微剧本等,入选多种文集。文学评论,在各种平台发表。2002年发表于《内蒙古电大学刊》的《中国的“诗体小说”》荣入“知网阅读”“道客巴巴”“掌桥科研”等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