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安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进行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进而创建了陕北,陕甘边两块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陕北、陕甘边两块根据地统一为西北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事委员会。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及时纠正了错误的“肃反”事件,与西北红军一起,粉碎了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先后成立了中共西北中央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影响从此大大提升。1936年6月,在红军东征回师后的西征中,解放了甘肃、宁夏的一部分地区,形成了陕甘宁根据地。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离开志丹进驻延安,从此,陕甘宁根据地就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成为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总后方。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局面初步形成。1937年9月,经国共两党协商,我党中央于9月6日决定将西北办事处正式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亦曾称特区),各级苏维埃政府也一律更名为抗日民主政府,9月2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张国焘、首府设在延安。1937年10月12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33次会议通过,当时确定陕甘宁边区管辖18个县,即陕西的肤施(今延安市宝塔区)、甘泉、富县、延长、延川、安塞、安定(今子长市)、保安(志丹)、定边、靖边、淳化、旬邑、神府(即神木、府谷两县各大部);甘肃的正宁、宁县、庆阳、合水;宁夏的盐池。12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签呈的文件说:“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范围又增加清涧、米脂、绥德、吴堡、佳县。至此,陕甘宁边区政府共辖23县,北起长城,南到淳化,西至固原,东临黄河,面积12.9万余平方公里,人口150万。后来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多次进攻边区,区域范围多次变化。1937年9月至1946年6月全国内战爆发前,为中华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域,直到1951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陕甘宁边区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在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中,作为战略总后方的边区人民尽全力支援战争,为赢得最后的胜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单就征收救国公粮一项,150万人口供养了10多万部队和其他非生产人员的第一需要,从1937年到1945年,实际交纳了1014866石公粮。在1940年前,由于国民政府给边区和八路军发一定数目的军饷,边区群众的负担比较轻,只占到总收获量的1.27%-6.38%;1941年-1942年,由于日伪顽的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外援断决,国民党停发军饷,以及天灾的侵袭,迫使陕甘宁边区的财政陷入困境。边区政府曾一度只能给部队每人每天发菜金5分钱,粮食1.5斤。这点菜金,买了菜就买不了油盐柴禾,买了油盐菜禾就买不了蔬菜,肉更吃不到,被服供给很困难。当时很少见到一个衣裳不打补钉的干部、战士,子弹袋破烂不堪,只好把子弹装在挂包里,有的夏天穿棉衣,冬天穿短裤,有的打赤脚在雪地上操练,有的连破烂的皮带裹腿也没有……毛泽东后来回顾这个时期的情景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党和边区政府不得不用加重人民负担的办法维持起码的财政支出,负担最多占到总收获量的13.85%。
为了不使人民的负担过重,巩固解放区,坚持持久抗战,争取胜利,边区政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依靠自己动手,艰苦奋斗,在生产自给和丰衣足食方面获得了很大成绩,解决了严重的经济困难。陕甘宁边区农民大部做到“耕三余一”(耕种三年庄稼,除消耗外,可剩余一年吃的粮食),农民所缴公粮占总收获量比重逐年下降。
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历年公粮征收情况统计表


图1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廿三日(1937年11月23日)边区财政厅征收救国公粮收据(延长县)

图2 中华民国31年5月25日(1942年5月25日)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征收公粮执据(古林县—固临县)

图3 中华民国卅一年九月廿八日(1942年9月28日)古林县(固临县)借粮证(夏征)

图4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廿二日(1943年12月22日)三十二年度公粮征收据(古林县—固临县)
陕甘宁边区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边区党和政府坚持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进行了广泛的抗战动员,肩负起了保卫党中央,保卫大西北的任务,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整风运动,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中国革命起了功勋卓著的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石。对于延安和边区人民对战争所作出的努力,毛泽东在《复电》中曾给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指出:“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图5 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致老根据地人民的信》

图6 1951年8月2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西北局、西北军政委员会《致陕甘宁老区人民慰问信》


作者简介:杨安乐,笔名扎西,陕西延长县人,就职于延长县退耕还林工程服务中心。本科学历,林业工程师。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在民间收藏到了一些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各种红色文献资料。2021年由延安市收藏家协会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藏品展”,所展红色藏品,受到了藏界同仁和社会各界的好评;2022年5月参加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办的“全国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线上培训班”;现已在多个公众平台发布文章,藏品捐赠事迹在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现已在《中国红色收藏》《延安日报》《延安文化》《延安史志》《延河水》等报刊杂志发表了红色收藏与研究的文章。2024年9月被延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聘为“延安市方志地情专家库专家”。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延安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