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
文/冯志清(上海)
一一写在中国化工作协上海华谊创作基地揭牌前
今天2024年11月25日,是纵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年泰斗、著名作家巴金先生120周年诞辰纪念日。
巧合的是,明天2024年11月26日,中国现代文坛新星一一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将在巴金长期生活、创作的第二故乡一一上海市举行“华谊创作基地”揭牌仪式(暂按下不表)。
此时此刻,纪念、缅怀巴金先生120周年诞辰纪念日,意义特别重大!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巴金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祖籍浙江省嘉兴市,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年史上最著名的百岁现代作家泰斗。
如雷贯耳的是,巴金的文学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早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晚会散文集《随想录》。他的早年作品多描写“五四新文化”前后,中国家庭、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展现了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思考。巴金在现代中国和世界文学界,长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曾获得苏联人民友谊勋章、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等荣誉,并被授予“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国际笔会主席等职务,积极参与文学组织和推广工作。1982年,他荣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巴金的文学成就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公开资料显示,巴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主要受到五四运动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影响下开始了反封建斗争。巴金于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五四运动后,他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开始了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时年仅19岁的巴金,就毅然离开家乡四川成都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的文学创作生涯始于1929年。那年,他首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中篇小说《灭亡》,引起了文坛的关注。此后,他陆续创作了《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等多部作品。
巴金早年的作品不仅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还广泛描写工人、农民的苦难生活和反抗斗争,深入揭露封建礼教和制度的罪恶。巴金的文学创作深受生活的影响,他认为作家是靠生活培养的,而不是其他。三、四十年代是巴金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他常常收到读者的来信,这些亲切、坦率、热情、诚恳的语言激励他不停地写作。巴金的创作生涯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学成就,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和荣誉。其中《家》,是巴金早年创作的最典型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故事,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对生命的摧残,同时歌颂了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和民主主义的觉醒。此外,大作家曹禺还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了四幕话剧《家》,重点放在对觉新、梅、瑞珏三人的感情纠葛上,意在表明在那样一个封建家庭生活给人带来的束缚与痛苦。
……。巴金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和对病痛的抗争,他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在晚年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其晚年的散文集《随想录》。1982年获旦丁创作奖。
就“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星光可数的大作家,巴金无疑是享年101岁的唯一。但巴金的晚年生活主要在医院和家中度过,由于病痛缠身,他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身上插满了管子,依靠机器和药物维持生命。尽管如此,巴金依然坚持写作和校对工作,试图通过创作来慰藉对亡妻的怀念。尽管身体孱弱,巴金依然坚持散步和锻炼。他每天早早起床,下楼慢跑一会,回来喝杯牛奶,再出去散步,天天如此。即使在“文革”期间,他也从未停止散步的习惯。此外,巴金还戒除了烟酒,保持清淡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巴金先生生命的最后六年,都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度过的。他躺在病床上,气管被切开,身上全是管子,机器和药物使他“活着”。他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以至于后来病得再也无法创作,这让他感到无比悲哀。他的临终遗言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怀念和对生命的无奈,以及对家人的责任。病痛中的巴金先生无奈地说:“我为你们而活”。是的,有些人早就已经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了选择,但他们不能如愿。因为身边爱他的人,希望他活着,所以他必须活着。
对于吾等广大的巴金先生崇拜者而言,如今,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楼门的门把上是一双铜手印。这就是巴金先生的手印,手掌上的纹路相当清晰,旁边还有他的印章。轻轻抚摸这个手印,感觉到巴金先生近在咫尺;吾等后代人文学爱好者兼巴金的崇拜者,轻轻推开这扇门,就走进了现代文学的创作世界。
作为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十多年前的首批会员,上海习作者冯志清,对离家不太远的徐汇区武康路113号有曾特殊的感情。因为,巴金先生曾在这住了四十多年,这是巴老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他在上海住得最久的地方。自1955年起,巴金和妻子萧珊、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在这里的半个多世纪中,巴金完成了《团圆》、《随想录》等诸多重要作品。
令人扼腕的是,巴金先生的人生最后几年旅程是上海华东医院东楼1713号病房里度过的。华东医院是一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市级综合性医院,成立于1951年,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就设在该院。该医院和普通医院不同,它只是部分对外开放,而一些老干部病区,是由警卫守门,一般人进不去。笔者曾有一次侥幸随人去看过,可惜严格的管理不容带相机等任何东西,也只能在玻璃门外看片刻。记忆中巴金老人的1713号病房在1号楼(东楼)一楼,一楼楼层和电梯都有警卫守卫。由于健康的原因,从1999年2月8日开始,时年95岁的巴金住进医院东楼1713号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2005年10月17日晚7点多一点,巴金先生在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的旋律中走完了他101年的人生路。当时,笔者正想去该院看望一位离体老同志,在故第一时间就得到了巴老去世的噩耗,但,东楼门外、很快整个医院大门口,警卫已经戒备森严。那天笔者和许多闻讯赶来的记者,在华东医院大门外,默默无语地滞留了长时间,心中为巴金先生101岁高寿驾鹤西行……静静的祈祷……!
今天2024年11月25日,巴金先生120周年纪念日,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上海(华谊)创作基地揭牌前日,笔者志清谨赋《忆秦娥》为评为纪。
文坛杰。
长篇三曲湍流越。
湍流越。
百年巴金,
苍桑寒月。
家春秋雾电霏桀。晚年卧塌随思绝。
随思绝。
依犹星火,
续书人节。
一一2024年11月25日凌晨时事(名人)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冰心文化传媒网顾问、《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钧新吟》执行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