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华傅山园
文/刘奇康
中华傅山园处于太原市西北,坐落于尖草坪区柏板乡西村,紧邻山西高等学府中北大学,是傅山先生的故里。
傅山(1607年—1684年),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山西阳曲人(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明末清初道家思想家、书画家、诗人、医学家。
傅山“博极群书,时称学海”,对儒学佛学、经史子集、文学诗词、书法绘画、金石考据、医学医术无所不通,知识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是著名的道家学者,对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泰初有无”“隐而不隐”等命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与阐发,对道家传统思想作了发展。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
傅山在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和文学艺术的广泛领域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霜红龛集》、《傅青主女科》、《男科杂记》等著作传世。傅山为后世所推崇,并得有“诗不如字,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的独到评价。
进入园中,沿着牌楼、明镜台、傅公祠、状元桥、真山堂、洞庭院一路走去,可追随傅山先生的足迹,领略傅山先生在文学、艺术、医学等各个领域的巨大成就,感受傅山先生的精神世界。
中华傅山园,是一座集仿明古建筑、书法艺术、奇石景观于一体的文化园林,纪念傅山,展现其多元学术成就与独立精神。
中华傅山园牌楼造型为三门、六柱、七顶式,正中央石楼上刻有姚奠中先生题写的“中华傅山园”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中门立柱上刻有傅山先生的对联。此牌楼造型生动,工艺精细,采用多种雕刻手法来表现中国民间图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明镜台与影壁相连,与山门相对而建,设计为仿明卷棚式歇山顶古建筑,是“中华傅山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影壁,建在石牌楼门的正中央,是仿明式的古建筑,墙体素灰抹面,绘有古晋阳外八景之一的“崛 山围览胜”图,整个画面主题新颖、色彩鲜明,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傅公祠位于整个园区的中段,是南北中轴线上的一个重要建筑,是仿明式道教建筑,建筑形式为单檐歇式山顶,充分体现了古朴、雄浑、端庄、厚重的风格。门额镶嵌有集傅山字体的 “蹈和”“峰青”“道通”“霜红”等。
状元桥建在八角回形的石砌泮池之上,主桥洞采用中国传统虹桥拱券形式,结构为青石砌券,中间为大主桥拱,桥面两侧配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属相石栏杆,寄寓一种文化信息于其中,要像傅山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正成为一个“经世致用”之才。在桥两端分别放置四个汉白玉石雕花瓶,别出心裁,给人美感。
‘石道人’是傅山祠院内的一块奇石,它立于状元桥之后洞庭院之前,此石形如汉字的“山”字,石质为坚硬的北大青花岗岩石。所以把这块奇石命名为“石道人”,是因为傅山为躲剃发令曾出家当道士,道号真山,又号朱衣道人。表明了傅山先生“其志弥坚,介然如石”的顽强不屈的独立精神,所以此石命名为“石道人”。也是对傅山先生字青主,号石道人的另一种注脚和诠释,同时也增加了整个园区的人文景观。
中华傅山园真山堂是整个园区内主体标志性建筑,它建于中华傅山园的中轴线北端,是人们敬拜傅山的主要场所,此殿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平面呈正长方形,四檐有廊,下承青石台基,上建重檐歇山式殿顶,举架平稳,上覆青瓦素脊,又以青色为基调,间以紫红立柱,彩绘梁架加以修饰,形成了古朴端庄,典雅纯和,玄静清幽的明式道观风格。大殿内置花岗岩傅山先生雕像,此雕像采用具象写实的艺术手法,把一个端庄、刚毅、慈祥、富有气质的历史文化名人展现在人们面前,此像形神兼备,让人肃然起敬。
傅山坐像后正中央,悬挂有仿傅山生前书写的“气生道成”木匾,此匾给人一种玄深之感。
十二条屏立于傅山雕像两侧,是傅山先生生前赠给魏一鳌书写的十二幅书法条屏,此条屏采用传统木质工艺,艺术加工,尽显此条屏的艺术风韵,此书法作品遒劲有力,笔法多端,大小匀谐,代表了傅山书法艺术中“四宁四毋”的艺术独创风格。
洞庭院是傅公祠内又一别具风格的建筑。它仿照道教道观内的建筑形式,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砌券而成,表面用石材裱砌,尽显道观庭院之风韵,面阔五间主窑洞,旁配两个小窑洞为门,以便出入。窑洞内展示有傅山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在思想、学术、文化、书法、绘画、金石、训诂、诗文、戏剧、武术等方面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成就。全面展示傅山这位中国十七世纪思想文化界“百科全书式”的“奇人”。
游览完中华傅山园,我对傅山先生肃然起敬,也深刻了解了傅山先生其人其事,难怪他至今为世人所推崇。走进中华傅山园真的不虚此行。
2024年11月于太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