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村》雅君 著

第二十一章:盼娃开口
娃眼瞅着就到了该学说话的年纪,可那小嘴却像被缝上了似的,愣是一个字都吐不出来。林晓和李阳这心里头啊,急得如同热锅上被热油猛泼的蚂蚁,团团乱转,急得嗓子眼儿都要冒烟了。
“俺们这娃咋就不开口呢?莫不是哪儿有啥毛病哟?”林晓瞅着娃,眉头皱得像两条紧紧缠在一起的麻绳,都能勒出血痕来。她时不时地摸摸娃的小脑袋,眼神里满是担忧和焦虑,急得在屋里来回转悠,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可咋整,这可咋整哟。”
李阳也是急得抓耳挠腮,在屋里像没头的苍蝇似的来回踱步,脚下的步子又急又乱,“不行,咱不能就这么干瞪着眼傻等,得出去打听打听,看看别人家的娃是不是也这样。”说着,抬手抹了一把额头上急出来的汗珠。
于是,两口子开始满世界地找人请教。见着村里带过娃的老人就跟见着救命稻草似的,立马满脸堆笑地凑上去问:“大娘啊,俺家娃咋还不说话呢?您老见多识广,给俺们支支招呗。”
村里的王奶奶眯着眼,上下打量了一番娃,慢悠悠地说:“莫急莫急,有的娃就是开口晚,就像那庄稼,有早熟的也有晚熟的。你们多教教,说不定哪天就开口了。”
可林晓和李阳哪能不急啊,这心里头就像揣了个熊熊燃烧的火盆,烫得难受。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跑到隔壁村,找了个据说带娃很有一套的婶子。那婶子仔仔细细瞧了瞧娃,又详细问了问平日里的情况,最后一拍大腿,言之凿凿地说:“这娃怕是平常一个人待着,没人跟他唠嗑,缺少交流。这说话啊,就得有个语言环境,得多听多说才行。”
林晓一听,恍然大悟,抬手就狠狠给了自己一巴掌,“哎呀,都怪俺,光忙着家里的那些零碎活儿,把娃给疏忽了。”说着,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满心的自责。
李阳也是满脸的懊悔,狠狠跺了跺脚,“都怪俺们,光想着挣钱养家,没顾上好好陪娃。俺们真是糊涂啊!”
打那以后,林晓和李阳不管多忙,都把陪娃说话当成了重中之重的大事。
白天,李阳去地里干活,哪怕累得骨头都快散架了,腰都直不起来了,一回到家,鞋都顾不上脱,第一件事就是一把抱起娃,兴奋地指着院里的鸡啊鸭啊,扯着沙哑的嗓子说:“娃啊,这是鸡,咯咯哒,那是鸭,嘎嘎嘎。”哪怕嗓子都喊得冒烟了,也不停下,眼睛里满是期待。
林晓在灶房做饭,烟熏火燎的,被呛得直咳嗽,也一边忙活一边不停地念叨:“宝宝,这是锅,做饭用的,那是碗,盛饭的。这是勺子,舀汤的。”
到了吃饭的时候,林晓把娃紧紧抱在腿上,拿着筷子和勺子,不厌其烦地说:“这是筷子,夹菜的,这是勺子,喝汤的。”
娃一开始还是没啥反应,就瞪着大眼睛呆呆地看着他们,眼神里满是迷茫。林晓心里直打鼓,“这法子到底行不行啊?俺们这么费劲,娃咋一点动静都没有呢?难道是我们做得还不够?”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沉甸甸的。
李阳看出了她的心思,安慰她道:“别着急,这才刚开始,得慢慢来。就像那小树苗,得慢慢长。咱娃聪明着呢,迟早会开口的。”说着,轻轻拍了拍林晓的肩膀。
有一天,李阳去镇上卖竹编,回来的时候特意买了几本带图画的故事书。晚上睡觉前,两口子就靠在床头,拿着书声情并茂地给娃讲故事。李阳讲:“从前啊,有只小兔子,它住在一个大森林里。”林晓接着说:“小兔子可聪明啦,它会自己找吃的,还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
讲着讲着,娃突然伸手去抓书,嘴里还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林晓和李阳对视一眼,眼中瞬间燃起了一丝希望的火花,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
就这样,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农忙农闲,林晓和李阳都坚持不懈地每天陪娃说话。他们带着娃去串门,让娃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听人家说话。哪怕再辛苦再累,也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有一天,林晓正在院子里晾晒刚洗好的衣服,嘴里还不停念叨着:“宝宝,看妈妈在干啥,这是衣服,要晒晒太阳才会干哦。”娃在一旁玩耍,突然,娃清晰地喊了一声:“妈妈!”林晓瞬间愣住了,手里的衣服都掉到了地上,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转过头看向娃,激动地问:“宝宝,你刚叫我啥?”林晓的心里像有一只小鹿在乱撞,又惊又喜,心想:“俺娃终于会叫妈妈了,这一天盼得俺好苦啊。”娃又脆脆地喊了一声:“妈妈!”林晓一把抱起娃,喜极而泣:“哎呀,我的娃会叫妈妈啦!”
正在屋里修理农具的李阳听到动静,急忙跑出来:“咋啦咋啦?”林晓满脸泪水,笑着说:“娃会叫妈妈啦!”李阳眼睛瞪得大大的,充满惊喜,心里头乐开了花:“俺天天盼着这一天,可算盼到了,俺娃真聪明!”“真的?快,叫爹,叫爹!”李阳满心期待地看着娃。娃看着李阳,怯生生地叫了声:“爹。”李阳兴奋得一把将娃和林晓都搂进怀里,一家人笑作一团。李阳心里想着:“俺这日子啊,越来越有盼头了,只要娃能健健康康长大,俺再辛苦都值。”
从那之后,娃的话越来越多。“妈妈,我饿了。”“爸爸,陪我玩。”每一个稚嫩的声音都让林晓和李阳心里甜滋滋的。林晓每次听到娃喊饿,心里就既心疼又欣慰,想着一定要给娃做顿好吃的,把娃养得白白胖胖的。
林晓去集市买菜,娃也会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我要吃苹果。”林晓笑着应道:“好,妈妈给你买。”林晓心里盘算着,就算自己少吃点,也不能亏了娃。
李阳在院子里编竹筐,娃会跑过去说:“爸爸,我也要学。”李阳便耐心地教娃怎么摆弄竹条,心里盼着娃以后能有门手艺,过上好日子。
随着娃慢慢长大,说话也越来越顺溜,还会跟他们讲在外面和小伙伴的趣事。“妈妈,今天我和小虎一起堆沙子,可好玩啦。”“爸爸,小花有个新玩具,我也想要。”林晓和李阳总是认真地听着娃说话,满足娃的小小心愿。林晓想着,娃这么天真可爱,一定不能让娃受委屈。
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娃小嘴不停地说着吉祥话:“祝爸爸妈妈新年好,身体健康,天天开心。”林晓和李阳笑得合不拢嘴,心里满是幸福和满足。林晓看着娃,心里感慨:“这娃就是俺们的心头肉,只要娃开开心心的,俺这当妈的就知足了。”
“这娃啊,总算是开口说话了,以后肯定有出息。”林晓看着娃,眼里满是骄傲。
“是啊,只要娃好,咱们再苦再累都值了。”李阳摸着娃的头,一脸欣慰,心里憧憬着娃的美好未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娃的每一句话都像动听的音符,为这个家增添了无数的欢乐和温馨。林晓和李阳也更加努力地干活,只为给娃创造更好的生活。

第二十二章:上学的风波
随着娃一天天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纪。林晓作为村里学校的创始人兼教师,满心忧虑。
以往热闹的乡村学校,如今冷冷清清。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受到所谓更好的教育,拼了命地往城里挤。城里的学校一个年级十几个班,每班学生都近百人,教室里挤得满满当当。即便如此,家长们还是像一窝蜂似的,不惜花几十上百万买学区房,或者四处托关系、请客送礼,哪怕花四五万,只要能让孩子进城读书,他们也觉得值。
林晓站在空荡荡的教室前,心里像堵了块大石头。“以前这教室里坐满了孩子,欢声笑语的,如今咋就成了这样。”她望着破旧的桌椅,眼眶泛红。
李阳看着林晓发愁的样子,安慰道:“别太难过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林晓摇摇头:“咱们村的学校条件是比不上城里,可咱也在努力教孩子啊。”
为了留住生源,林晓决定去家访,一家一家地劝说。
她来到村民大牛家,大牛正收拾行李,准备带孩子去城里。
“大牛,孩子在咱这上学也能学好,我保证好好教。”林晓急切地说。
大牛无奈地说:“林老师,不是不相信您,城里教育资源好,孩子将来出路多。”
林晓苦口婆心地劝:“可孩子在城里那么多人的班里,老师能照顾得过来吗?在咱这,咱能一对一地辅导。”
大牛还是有些犹豫:“我再想想。”
林晓又去了好几家,得到的大多是拒绝。有的家长甚至直接说:“林老师,您别费心思了,我们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去城里。”
林晓的心凉了半截,回到学校,看着空旷的操场,想起曾经孩子们在这里嬉笑打闹的场景,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
“难道乡村教育就这么完了?”她喃喃自语。
李阳心疼地抱住她:“媳妇,咱尽力了。”
林晓咬咬牙:“不行,还得想办法,改善教学条件,让家长们看到希望。”
于是,林晓四处奔波,申请资金,寻求帮助。可过程并不顺利,一次次的碰壁让她身心俱疲。
“这事儿咋就这么难呢?”林晓望着堆积如山的文件和拒绝信,满心疲惫。
但一想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她又鼓起了勇气。
尽管林晓四处奔波呼吁,用尽了浑身解数,最终学校还是未能保住。看着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变得冷冷清清,最终被改建成了工厂,林晓的心都碎了。
万般无奈之下,林晓也只能把孩子送进了城里的学校,自己则成了一位陪读母亲。她在城里租了一间小小的房子,里面堆满了生活用品和孩子的学习资料,显得格外拥挤。
从此,林晓和李阳过起了“牛郎织女”般的生活。李阳独自留在村里,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里却始终牵挂着城里的妻儿。
林晓在城里的日子也不好过,她每天早早起床给孩子准备早餐,然后送孩子去上学,接着又匆忙去菜市场买菜,回来做家务、洗衣服。下午孩子放学回来,她还得辅导功课,忙得像个不停转的陀螺。
晚上,孩子睡下后,林晓才有片刻的空闲。她一个人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思念着远方的李阳,心里满是苦涩。“也不知道李阳在村里过得咋样,一个人能不能照顾好自己。”她常常这样自言自语。
而李阳在村里,每当夜深人静,躺在空荡荡的炕上,耳边没有了林晓的唠叨和孩子的笑声,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媳妇和娃在城里不知道习不习惯,有没有受人欺负。”想着想着,眼角就湿润了。
到了周末,林晓会带着孩子找个有信号的地方跟李阳视频通话。屏幕里,李阳那张熟悉的脸又多了几分沧桑,林晓忍不住心疼。
“家里一切都好,你在城里照顾好自己和娃。”李阳总是这样叮嘱。
林晓点点头,强忍着泪水:“你也要注意身体,别太累着。”
孩子在一旁喊着:“爸爸,我想你,我会好好学习的。”
这样的分离生活让一家人都备受煎熬,但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只能默默忍受,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团聚,过上安稳的日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