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少陵原上
过去在西安上学,经常路过少陵原。
其实,现在所谓的少陵原,过去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所代表区域范围也不同。少陵原只是其中区域之一。
清代嘉庆年间的《咸宁县志》记载说,"自磈山脉迤北至城东北折而西者为龙首原,自龙首原北行西出者为杜原,总为鸿固原,南曰少陵原,北曰凤栖原。"
这里的磈山就是石门山,界于库峪河和汤峪河之间的秦岭。因此,从皇甫川穿过库峪河,从光昌一路来到引镇,我们走过的地方,过去的名字叫龙首原。
关于龙首原,《水经注》根据《三秦记》的记载,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成道成山"的说法。传说龙首山是黑龙出南山饮渭河水而形成的。所以头在北,尾在南。民间说八里原是一条黑龙,实际上是讹用了这个说法。
不过民间说法,尚有接近古籍处,那就是龙首原的确和八里原相邻。南隔库峪河,北隔浐河相望。
宋代宋敏求《长安志》转引《三秦记》亦有此神话记载:“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
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亦转引东汉《三秦记》曰:"龙首原,起自南山东义谷浐水西岸,至长乐坡西北,屈曲至长安古城,六七十里,皆龙首原。隋、唐宫殿,皆依此原。"
这就是说,原龙首原南起义谷,即今天的大峪以东,东沿今库峪、浐水西岸,逐渐宽阔,一直向北延伸,到了长乐坡折向西北,至汉长安城,总长六十里。
因此,引镇及其以南的阳庄、王莽原韦兆乡部分,一直到大峪口,以东,向东北一直延伸到鸣犊,都归属龙首原南段部分。我们站在八里原上西望,看到的只是龙首原。
从秦末开始,引镇以北,龙首原的中间偏西部分,有了鸿固原的名字。
鸿固原名字亦有由来。相传秦末之时,有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塬下有一农户要上塬打柴,途中看到几只大雁僵卧在雪中,农夫想待自己打完柴之后,将大雁捡拾回家,但等农户回来去捡那几只大雁时,发现它们早已不在,只留下大雁卧过的雪窝。大雁被称为鸿雁,鸿雁曾经僵固于此,所以此处被称为鸿固原。

《咸宁县志》所说的鸿固原的大体范围,在今雁塔区三爻、陆家寨一线以南,夏侯村至东韦村西韦村一线以北,南部西接樊川,东面整个接龙首原。
鸿固原名称出现后,原龙首原被一分为二,新的南、东,北三面包绕的龙首原,和包裹在其中,西临樊川的鸿固原。
鸿固原,又叫杜原,杜陵原。因为周时杜国封地,西汉宣帝陵皆在此处。汉朝之时,此地隶属于上林苑,卫青、霍去病等著名将领都曾经在此练兵,汉宣帝在幼时流落民间曾经在此居住。
鸿固原以东,龙首原沿浐河继续向北,在鸿固原以北,龙首原有三个分支伸向西面。分支北面,有乐游原。就是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登的那个古原。
到了汉代,鸿固原又分出了凤栖原和少陵原的说法。
宣帝登基之后,文武大臣上表称:鸿固原上降落了十几只凤凰,此乃祥瑞。宣帝大喜,于是下旨将鸿固原改名成凤栖原。
凤栖原大致是东西方向。从雁塔区三爻村沿着长安路到长安区韦曲,有明显的大坡。那个东西方向的坡,就是凤栖原。
凤栖原以南,大兆一带南北方向的原,就是少陵原。大在这里读(dai),因此被一般的大要小,大兆在语义上就是少陵的意思。先有少陵冢,后有大兆村。
少陵冢就是许后陵。同以后的宣帝陵遥相呼应。
许后是宣帝流落民间结的夫妻,是许光汉的女儿。宣帝被霍光立为皇帝后,不忘糟糠,立她为后。而霍光妻霍显欲自己女儿为后,卖通宫人下毒,暗害了许后。许后被害后,葬在杜陵之南。
从引镇向西上原后,通往大兆的长安县道以东,有一个大冢,就是许后陵。
小时候,我随哥哥从原上经过,远远瞧见许后陵前还有石人石马。现在就剩下了大冢了。
许后陵西,路对面,就是有名的司马村,有杜牧和柳宗元的墓地。前些年去看过。
许后陵墓较小,古时少小通假,故周围又称少陵原。
鸿固原特别是少陵原,古时特别有名。汉唐以及明代秦藩,墓地多在于此。秦藩墓地都称“xx井"。杜甫在少陵住了十年,自称少陵野老。所以韦曲南的少陵原畔,有杜公祠。但是鸿固原以南,引镇到南山这一块的龙首原,几乎没听说什么墓葬。
鸿固原龙南边和西边的龙首原主要以龙首渠出名。《咸宁县志》图中的龙首渠,有两段,南段从大峪起,西北至鸣犊桥头村入库峪河(古黄渠遗迹)。北段从马登空的浐河出发,流经唐宫和禁苑。今龙首渠已湮没无迹了。
龙首原北段还留下龙首村的名字。龙首村因古时此地多出产草药“三棱草”,故村名最早叫“三棱坡”。当年我父亲在西安作活,我在西安财校上学,去过,所以现在还记得。
现在人们已经忘了库水和浐水以西龙首、鸿固、凤栖诸原的名称区别了。只知道西安城北有龙首原,西安城南有少陵原。龙首原的范围大大缩小,而少陵原几乎一统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