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广播梦
初红
一
1925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一一机械电视。二十世纪20年代,美国人法恩斯沃和俄裔美国人沃兹里金同期发明电子电视。可是,二十世纪中叶,电视在中国还没有普及。听广播,仍然是老百姓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我爱听广播,中央的,陕西的,西安的,都爱听。那变幻莫测的七彩电波,让我看见了四海翻腾云水怒,听到了五洲震荡风雷激,分享了中外文学经典,学会了许多流行歌曲….啊。世界真奇妙,人生多美好!
少年情怀总是梦。天天听,月月听,年年听。听着听着,我自不量力地做起了广播梦。什么时候,我能当一名广播人,把真善美的声音撒向千山万水,撒向千家万户,那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二
1958年高考,我考入大雁塔旁的陕西师院,编入中文系62届。如鹰击长空,大展宏图;似鱼翔浅底,畅抒豪情。想不到,天降大任于斯人,圆了我的广播梦。
学院有两个新闻媒体:《陕西师院报》和陕西师院广播台。一报一台,引领学院工作的舆论导向,展现学院师生的精神风貌。院报社长,由院党委宣传部长邝萍担任;院广播台台长,由院学生会宣传部长管淑纯担任。
广播台下面,设三个小组:编辑组、播音组、机务组。播音组长魏国枢,机务组长贺本明。我本来想当播音员,却被台长任命为编辑组长。
编辑组由6人组成:中文系王百龄、李耀祖、赵昌济、李天芳,数学系胡环英,幼儿教育系张继芬。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把6人编为3组,2人1组,王百龄——胡环英,李耀祖——张继芬,赵昌济——李天芳。每天下午课外活动值班,每周轮流2次。
稿源是广播的生命线。通讯网像巨大的蜘蛛网,密布全院各系。每个系有通讯组,每个班有通讯员。通讯员1月集训1次,半年评优1次。稿件如鹅毛大雪飘来,带来一片春色。
三
小小编辑,岗位平凡,却担负着神圣的使命,也考验着编辑的定力。
编辑要有一股奉献的热情。广播台没有专职干部,没有劳务补贴,全靠学生课余值班,义务劳动。课外活动,当同学们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在草坪上弹琴的时候,在林荫道漫步的时候,在体育场运动的时候,编辑却放弃休息时间,埋头稿件之中。如果没有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坚守到底的。
编辑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案头稿件堆积如山,等待编辑识别和筛选。编辑既要设身处地,站在听众的立场,又要高屋建瓴,超越听众的视角,预见稿件可能产生的效应。慧眼识珠,沙里淘金,选出有价值、有温度的好稿。可用的稿件,还要删繁就简,疏通文字。为了便于播音员辨认,个别字迹潦草的稿件,还得重抄一遍。
编辑要有一腔深厚的学养。广播台每天播出3次:早饭时转播中央新闻,午饭和晚饭时播送校内新闻,兼及文学、音乐和戏曲节目。这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没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养,是胜任不了的。为了弘扬正气,打击邪气,有时还需要写一些评论,代表广播台发声。评论起初由我执笔,后来交给李天芳。
院长原政庭和部长邝萍多次来广播台视察,指导我们的工作。《陕西师院报》总编辑苟良(后任陕西广电台副台长)经常来广播台,为院报挑选新闻和文学稿件。
夏收期间,广播台组建了一支文艺宣传队,请中文系助教、作曲家雷达(后任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担任导演,排练节目,下乡巡回演出,为龙口夺食加油助威。我与雷达合作的歌曲《丰收谣》,唱遍了雁塔区各村。我主编的油印《三夏战报》,随宣传队发送麦田劳动者。广播台的支农演出活动,受到院党委宣传部的表彰。
1959年春天,广播台和中文系联合举办了一场诗歌讲座,请来著名农民诗人王老九,讲他自学成才、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故事。3000多名学生开了眼界,如痴如醉。我还记得王老九给同学们的赠言:“你们这些年轻人,都是党的骨头筋。双手开出新天地,永存一颗赤子心。”
四
1960年秋天,陕西师院和西安师院合并,校名改为陕西师范大学。两院广播台强强联合,并为一体,队伍更雄壮了,力量更强大了。
这年年底,中文系62届奉命去陕南商南县,参加整风整社工作。我承包的村子,是群山环绕的耀岭河大队,距商南县城100多里。那时候,打电话困难,我和广播台的编友,通过书信联系。那时候,经济困难,粮食紧张,公共食堂的饭,根本吃不饱,大队书记给我送来一袋柿饼。我严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按照一斤柿饼八分钱的单价,付了钱。北风呼啸的寒夜,我烤着炭火,吃着柿饼,听着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秦腔唱段,想着诗和远方,苦中有乐,激情荡漾。
第二年春天,整风整社工作结束,我又回到广播台。
实践出真知。在广播台的日子里,我学到了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写作能力和编审水平。我的处女作《春灌曲》,先在广播台文学节目播出,接着在院报刊登,后来在《西安日报》发表。我在诗歌之路上迈开了第一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毕业季,就业季。广播台的编友们各奔东西。台长管淑纯任职于建设银行西安分行。播音组长魏国枢担任西影《电影画刊》主编。机务组长贺本明成为学者、商洛师专(今商洛学院)中文系教授。编辑组的王百龄,笔名白翎,成为诗人、西安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李耀祖任职于咸阳市某中学。赵昌济,笔名初红,成为诗人和西安市鄠邑一中语文特级教师。李天芳成为散文家,任职于《延河》编辑部,担任陕西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胡环英回到家乡湖南某中学任教。张继芬担任成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不幸英年早逝。
广播台是个大熔炉。我们的优秀通讯员,在这里百炼成钢,毕业后挑起大梁。刘成章成为散文家,担任陕西作协党组书记。赵熙成为作家,担任陕西作协党组副书记。范子保成为文艺评论家,担任《陕西教育》主编。南云瑞成为作家,担任中国工人出版社社长。党川贵成为教育家,担任西安市教育局党委书记。茹桂成为书法家、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南生杰成为学者、汉中师范学院(今陕西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苏育生成为戏剧评论家,担任西安市文化局长。焦可强成为诗人,担任西安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他们为母校添光彩,母校因他们而骄傲!
往事并非如烟。恢复高考以来,我多次回到母校陕西师大,参加高考语文评卷工作每次10天左右。评卷休息时,我在中文系写作教研室李同福老师的陪同下,旧地重游,旧梦重温,回忆青葱岁月,感受人事变迁,恍然若梦,百感交集。
是母校,圆了我的广播梦。 感恩母校,恩重如山!
我平凡的生命中,有了当广播人的光荣历史,一辈子不后悔!
2024年9月20日于曲江
作者简介:初红,原名赵昌济,西安市鄠邑区人,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陕西特级教师,陕西作协会员,陕西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陕西教育学会会员,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出版《初红诗选》《初红文选》,作品收入《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中国当代歌词选》《中国儿歌大系》。主编《陕西当代乡土诗选》《陕西农民诗歌六十年》等书。
(年轻时的赵昌济——初红)
(初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