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署衙,
遥念太宗
旖旎
在霍州这座小城,古老的署衙静静伫立,如一位默然的岁月守护者,于 2024 年 11 月 22 日那个寻常又特殊的上午,迎来一场文化的聚谈。当朱壮军老师提及衙内李世民的雕塑时,仿若一道历史的门缝悄然裂开,泄出大唐华光,引得我心驰神往。
阳光倾洒庭院,似为探秘铺就金毯。会后餐毕,随众人由马四玲局长引领,走向那尊承载历史的塑像。脚步轻叩石板,恰似叩问往昔,每一步都缩短着与盛唐余韵的距离。眼前,李世民雕像现身,他身着冕旒,衣袂似有长风鼓荡,面庞凝着英气与睿智,双目穿透岁月,遥瞰山河兴废,于这衙署一隅,仍绽露帝王宏阔气象。我静立其前,恍惚间,周遭砖石化为大明宫玉阶,雕梁变回长安朱阁,他正于朝堂运筹帷幄,以雄才擘画贞观蓝图,轻语间,四海升平之景渐次铺展。
祭拜完毕,迈出殿门,一对铁铸门神撞入眼帘——秦琼、敬德,恰似从历史烟云中策马奔来,转瞬凝为忠勇铁像,守护衙署两侧。他们是大唐的壁垒,往昔在宫门御敌,今在霍州署衙,镇护一方历史厚土。凝视间,风声猎猎,似闻金戈交鸣、战马嘶啸,那是贞观风云在岁月深处回荡。
遥想当年,李世民或因巡幸,或为理政,踏入这片土地,于署衙中秉烛夜思,权衡政令,以民为本,求社稷长安。
霍州署衙,朱红的廊柱历经岁月摩挲,泛出深沉的乌光,似在低诉往昔风云。雕花的窗棂,透进斑驳日光,洒在堂内地面,宛如铺开一幅明暗交错的织锦。李世民身着绣龙冕服,袍角的金线随着他踱步的动作,熠熠生辉,似流淌的日光,又似藏于衣袂间跃动的火焰。那冕旒上的玉珠,轻轻晃动,碰撞出细微清脆声响,为这静谧大堂添了几分肃穆。
他剑眉紧锁,深邃眼眸仿若两口幽潭,藏着对江山社稷的万千考量。踱步于公案之前,案上堆叠的竹简与书卷,记录着大唐四方奏报、民生百态。手指无意拂过一卷户籍簿,那上头密密麻麻的字,诉说着百姓人口增减、田亩肥瘦,他喃喃自语:“民为邦本,农桑不兴,国何能固?”似在问己,又似在向这古老署衙求策。
转身,目光投向墙上悬挂的疆域图,图上大唐疆土用朱墨勾勒,山川河流、州城府县一目了然。可边陲之地,标记着匪患、旱情的注脚,像刺目的瑕疵。他负手而立,高大身影在光影中拉得修长,心中权衡着军粮调配、兵力部署,想着既要保内地繁庶,又得戍边靖乱,眉峰皱得更紧,“治国如弈棋,一子落错,满盘皆输,当慎之又慎。”
此时,一阵微风从半掩窗扉吹入,带起几缕轻尘,在日光里飞舞。李世民抬眸望向窗外,衙内小吏匆匆而过,各司其职,井然有序。他神色稍缓,忆起朝堂上忠直谏言的臣子,地方上兢兢业业的官员,深知贤才是治国利刃。“用人唯贤,广纳良策,朝堂方能清朗,政令方可畅行。”低语声在堂内悠悠回荡,似已寻得几分国家长治久安的头绪,可那凝重神色又明示,这条治国之路,漫长且需殚精竭虑、笃行不怠。
霍州,有幸承帝王足迹、沾圣德恩泽,将这段故事藏于一砖一瓦、一雕一塑。岁月如流,帝王身影虽隐,然精神如种,埋在这署衙脉络,滋养后世文脉,催发对贤明、清正、担当的不懈追慕。
站在衙前,望着古老飞檐挑破碧空,念及太宗伟业,深感我辈恰似执历史续笔之人,当从这旧迹汲取力量,续写时代华章,不负先贤,不负这片被历史厚爱的土地。至此,霍州署衙不再是简单建筑,而是通往大唐、勾连古今的精神驿站,于时光深处,熠熠生辉,声声唤人奋进、守正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