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是我前行的航灯
文/葛均习
母亲去世至今已有三年了,我一直想为母亲写点什么,头脑中满是母亲的身影,让我思绪万千,又不知如何下笔。在静静的夜里想念母亲,想起母亲从小到大对我付出的爱,她陪我长大,伴我成长,母亲一直在校正我的人生,让我不断的前行。母亲是我前行的航灯,她影响着我一生,想到母亲为我做的一件件事,一幕幕画面如在眼前,泪水不自觉地流下来,我打开了电脑……
难忘母亲编织的“谎言”。一晃从部队转业到辽阳都快二十年了,想起多年前母亲的“谎言”,让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军人,改变了我的人生,影响了我一生。多年来,我对母亲的“谎言”没有一丝怨言和责怪,而是充满着无限感激和感动。
那是1992年10月的一天,我们学校正在青岛进行实习,突然接到哥哥打来的电话:“母亲病重,请速归。”听到“母亲病重”这几个字时,犹如一个晴天霹雳,我的大脑一片空白,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想想母亲为我上学起早贪黑,日夜操劳的日子,心中充满了无限愧疚。我从小到大一直沉浸在母亲的爱抚中,对母亲的养育之恩难以报答。细细一算,出来实习已有大半年了,对母亲的思念更是与日俱增。虽然实习工作很重要,但比起母亲的病重,什么都不重要了。我来不及多想,急忙向老师请假,连夜蹬上了返乡的火车。
坐了一夜火车,第二天早晨才到家。踏进家门口的那一刻,我强忍内心地激动和不安,边推门边大声喊:“娘!我回来了……”半晌无人回应,让我感到惊讶。那一瞬间,我迫切希望快点见到母亲。不知是担心母亲的身体状况过度,还是劳累一夜的原因,我感觉全身无力,手中的包也提不动了,不知何时掉在了地上。我的喊叫声惊动了邻居王大娘,王大娘从小看我长大,记得母亲告诉我,小时候她用乳喂过我,王大娘是我家很亲的人。王大娘见我回来,对我说:“小葛实习回来了?你母亲正在地里干活呢,我现在去地里看看,我们一会能回来。”王大娘的神情和语气非常平静,让我也很纳闷。“正在地里干活?”听完王大娘的话,我更懵了,以为听错了大娘的话。昨天哥哥打电话那焦急和恐慌地语气,让我明显地感觉到“母亲病重”,怎么坐了一夜火车,回来就成了“正在地里干活呢?”正当我满腹疑惑时,母亲和王大娘有说有笑地回来了。我揉了揉眼睛,看着眼前的母亲,年近50岁脸色红润、步履健快,右手还提着一篮子苞米,不像是“病人”的样子。难道是哥哥瞎编乱造骗我回来,他一直是我尊敬的哥哥,他不是这样的人啊。
母亲见我傻愣愣的样子,笑呵呵地问我:“儿啊,你在外面实习大半年了,学了些什么,快跟我唠一唠。”母亲虽说是小学文化,但被她这么一问,让我这个高中生无言以对。说实话,在外实习半年多,工作上认认真真,从不敢掉以轻心,更没有早退迟到,但我的付出却总是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和同事关系相处的也挺紧张,我每天几乎生活在一个一个压抑和无耐之中。如今,被母亲突然这一问,我真是无从作答,甚至恨自己枉读十多年的书。
知子莫如母。母子连心一点不假,母亲见我一脸地羞愧与胆怯,拉着我的手说:“儿啊,你现在年龄小,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长,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只有先学好本事,练好本领,将来才有出息。”母亲的话真是字字珠玑,说到了我心里去,可我又何尝不想多学点本事,让人生充满着快乐和阳光,享受着一路的灿烂和辉煌,收获付出的成功和喜悦。“儿啊,我让你哥给你打电话说我病重,是想让你回来报名去参军。这事我擅自作主‘骗’你回来,你不埋怨我吧?”“参军?”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从小就对军队充满着向往,可部队的管理严格,单一的生活方式,让我对部队可望而不可求之,只是忘而却步,在心中有个梦而已。母亲见我犹豫不决的样子,看着堂屋墙上的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画说:“儿啊,部队是个大熔炉、大学校,能把人锻炼成钢,在那里你能学会一生的一切,对你今后的人生路会产生重要影响。”母亲边说边从抽屉里取出一份表格,几张“入伍申请表”的标宋大字映入眼前,母亲的话让我坚定从军的决心。
母亲就为我当兵,宁愿编造谎言让我回家。母亲为我地成长,真是操碎了心,不过也让我渐渐明白,慢慢懂得了母亲地想法。其实,我也想趁年轻多学些真本事,将来能在这个竞争激烈、靠真本事吃饭的社会生存、立足。就这样,母亲以一个“病重”的谎言把我骗回家让我参军,为我今后的人生路走的光明、美好而精心设计,让我感受着一位母亲对孩子无限地爱。虽然这是一个通俗的谎言,不是十分高明,但我还是欣然接受母亲这个打算,我毅然报名参军,决定在军营这个舞台锻炼自己。
也许,我今生注定就是一个扛枪的人。体检、复检、政审等一系列参军过程,我是一路“绿灯”通过,并顺顺当当地从武装部领到了绿军装,感觉当兵那么复杂的事,变得这么容易,让我欣喜不已。在这段日子倒是忙坏了母亲,我每次去武装部,她都陪着我去,深怕有个“意外”。就说体检这个环节,要求应征青年不准一个人出体检楼。一时得不到体检结果,母亲在外面急得走来走去,不时向来回进出的护士、医生打听我的情况。母亲一遍遍地询问,不耐烦的护士、医生没好气地反驳母亲:“这么多体检的应征青年,谁知道你儿子是哪一个?”最后,当得知我顺利通过后,母亲高兴地拉着我的手,拽拽我的衣服不停地说:“我儿子真出色,全村十几人体检,只有你合格了。”看着母亲那神情和举动,我心里也很自豪。
母亲精心设计的“谎言”,激励着我一路成长。我在军营这个大学校里接受锻炼,让我找到了自信和自尊。参军十几年,我在新兵中率先入党,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嘉奖12次,考上了军校,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想想如果没有母亲的“谎言”,我可能至今也不可能当兵,可能还是一名普通工人,人生也许就不会有这些光彩。
我记忆犹新地还是母亲的家信,读懂了母爱的深刻内涵,使我对母爱有了更新的认识。在九十年代初,网络和手机还没有普及,写信还是普遍的通讯方式。
那是1992年12月我刚参军时,对部队生活有点不适应,特别是严格的管理,苦燥的训练,纪律的约束,对从小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来说,有时真有点受不了,思想波动挺大。虽然部队教育搞得挺多,我就是听不进去,就想着回家,但又舍得脱这身军装,正在我思想极为矛盾时,没想到母亲第一封家信来了。我急切地翻开信,信中母亲告诉我要适应部队环境,要舍得吃苦,才能在部队锻炼成才,否则就白当兵了。母亲还告诉我一些生活常识,好像早就知道了部队的情况一样,为什么在家不跟我说这些呢?我有点不明白母亲的用意,但母亲的这封家信给了我信心,让使我顺利走好了军营第一步,更加坚定了在军营建功立业的决心。随着在部队的锻炼,我逐渐适应了部队生活,在部队工作也小有成就,自己有点沾沾自喜,有时上进心不那样强了。在一次母亲来信中,就告诫我有了成绩不要骄傲自满,更要看到自身的不足,还告诉我有哪些不足,哪些缺点,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要克服自己缺点,才能有更大的进步。虽然母亲的话语很朴实,却能读出母亲的一番苦心,对我触动挺大。从此,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虚心学习,踏踏实实,使我在部队中健康成长,不断取得进步。
想起我在军营的中每一步,无一不是母亲的家信给了我力量,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母亲的家信,是我军旅生涯的催化剂,是我人生成长的教科书。母亲的家信,让我有能勇气和力量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无论在我失意、痛苦时,一想起母亲的家信,一想起母亲一字字写信的情景,我心中就充满了无限的力量,使我面对一切都会无所畏惧。
如今母亲走了,永远地走了。我无法释怀,因为母亲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如果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会怎么样?虽然现在已成家立业,但还是希望母亲一直关心着我,鞭策我成长,相信母亲在天堂也一定关心着我,一直会指点我进步,母亲永远是我前行的航灯。
作者简介:
葛均习,男,笔名:浪花、岩石、雨点等,山东省莒县人,现居辽阳市。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协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员。从2000年起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有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辽宁作家》《军嫂》《当代工人》等报刊,发表文字5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