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只为一树开
——杨舟平散文集《一树花开》管窥
文/张忑侠
看一位作者,一部文学作品的特点与属性,自然不能只简单的评判他写的“好”与“坏”,往往是要潜入他的作品深处,弄清他的写作场域、写作方向,然后才是写作艺术的问题。阅读杨舟平的散文集,从《情关风月》《一城烟雨》到《一树花开》,都贯穿着这样的阅读体验。
一、为谁写
“为谁写”最能考验一个作家的写作关注点、写作热度与写作品性的思考。苏轼面对久旱民困、骤降大雨,建亭而作《喜雨亭记》,这是为民忧为民喜的为民写作;老舍写《骆驼祥子》,写底层人的《我这一辈子》,写《茶馆》生态,他是名副其实的“人民艺术家”;鲁迅从为底层人“写人生”,到分析国民精神根性,他是写“文化”的作家……那么,杨舟平是在为谁写作?他的三本散文集,给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读过他三本散文集的读者不难发现,是历史文化散文。这在他的后两本散文集里表现得更为突出。从我们正在读的这本《一树花开》看,他选择的写作对象,首先是走过凤翔的历史名人和从凤翔走出去的历史名人。这些人或者为国为民奔波劳碌,建功立业,活成凤翔人的典范和骄傲;或者为凤翔历史进程奉献过自己的青春、生命和热血,照亮过凤翔这片热土。所以从这个意义说,杨舟平是为家乡写作,为爱写作,为善与美写作,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事、物写作。在历史文化散文的挺进中,他不断地跳出“小我”,挣脱本地作者“同质化”的题材意旨域限,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这些历史文化散文,在冷静客观的呈现与辨析中,凝结着目光的敏锐与热切、视角的独特与犀利,思维的胆略与理性,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光亮。
二、写什么
如果说“为谁写”决定了作家的品性与方向,那么“写什么”则体现作家的志趣与追求。无论是他兴之所至的历史文化散文,还是关乎法官职业的随感杂笔,还是关涉生命生活的自然万象与耳闻目睹,杨舟平的文字都自有一番甄别与筛选。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逸闻掌故,哪怕是早已形成定论和公认的东西,他也绝不轻信,绝不盲从。他或者剥开未曾涉足的区间、无人问津的罅隙;或者透视主流定论,掘出新的疑点,进行质疑、拷问与辨析;或者指向主流呈现的“对面”或“背后”,挖掘被“弃置”淹没的“另一面”,使他的历史呈现尽可能地趋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多元化和立体化,从而更接近事理万象的“真实”。他的“心迹”文说的都是“心里话”。和盘托出,娓娓道来,文笔清淡,词气安和,却自成一种逻辑和内在节奏。在平静散淡的“内心独白”中,擦出介入生活的哲思火花,映照朴素的打着个体经验色彩的哲学与洞见。
作为法官,杨舟平并未拘于专业与业务知识本身,而是深得其精神精髓。平等与公道意识在字里行间点点滴滴流渗,闪烁着丝丝缕缕的人道主义光亮。
杨舟平关注生活状态、生命形式和生存价值的文章,很有一些杂文风范。这类文章时而反观回望,时而交割分辨,时而苦口婆心,时而举类列证,时而讽谕劝解,将史者的考证、哲人的思辨、师者的引导及人文关怀的对视,逻辑有序地呈现出来,凝结着知识性、趣味性与社会教化效应。
三、怎样写
如果“为谁写”决定的是作家的写作方向、写作品性与写作格局,“写什么”显现的是作家的写作志趣和写作追求,那么,“怎样写”呈现的则是作家的写作风格与写作艺术。杨舟平的散文追求“真”,他反对“被赋予价值”的伪写作,崇尚平静适然、协和自在的自由写作。“写真”是他散文源源不断涌流而出的题材与源头。从亲情到友情,从生活现场到时光记忆,笔下流淌的都是内心珍藏的、难以忘记的情愫和真实感觉。在素朴干净、近乎白描的平实叙述中,让心底的、生命里的人、事、物、景缓缓流淌,带着时间的讯息与珍惜的“温暖”。所以他的散文自带一种不紧不慢的速度、缓缓流淌的节奏。很少听见瀑布直下、大河奔流的汩汩滔滔,却只见小溪低吟、月影婆娑的潺潺湲湲。大多时候,他的文笔是平静而舒缓的。即便是包含批判意味的杂文,也在批判的力道和逻辑的推进中款款抵达。这样的舒缓自在最终凝结成他自成一格的自洽与文气,轻松与淡然。当然,在他情感波动、情绪昂扬的特定时刻,他的文思精华也会喷薄笔端,一气呵成。如写在他第三部散文集出版之际的自跋性文字《一树花开》,几乎能看见神思影像飞跃跳动与生命升华交织的闪电与轰鸣。
杨舟平对历史文化与自然万象的探究追寻是细掘而深进的。极具耐心地细分详解是“洞见”的前提,是使行文具有硬度的最持久的支撑。如《诗圣的悲惨》《唐朝六帝在凤翔》等,都是在细分详解中层层掘进,细节举类,建立思想和观点的信服力。
当《情关风月》《一城烟雨》相继问世,杨舟平也开始从精致写作中挣脱,试图打开散文写作的另一扇窗,尝试另一条完全不同的写作路径。从题材、主题到章法结构,他都在努力摆脱同质化的写作往复。如《大山深处的洛峪村》既避开纯亲情写作,又挣脱游记老路,在亲情、怀旧、游记的缝隙中探出一条最简净的路——“场景写真”;《凤县偶记》《九寨沟旅行记》等也都避开了游记常见模式,落在“人文”的内涵上,别有一番创意和新意。
而贯穿杨舟平三本散文集的一个最突出印象,就是他对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本身存在、自我价值的体认、关注与关怀。以《宋代文人的意趣》为例,可以清晰看见,杨舟平是一位更注重对人的生命个体存在的品质、意趣,以及生命本身存在意义的追问与观照的作家。所以他的文字总体上闪耀着敬畏文化与历史,敬畏生命与自然,对万象万物与人生人性满怀平等意识与深切关怀的人文主义光芒。而这,无论从作家的社会价值还是个体属性,一定是一树花开中最芳香的那一朵。
作者简介:

张忑侠,陕西商洛人。陕西省作协会员,宝鸡市评论家协会理事,凤翔区作协副主席。诗、散文、评论散见于《陕西诗歌》《文化艺术报》《西北信息报》《秦岭文学》等。著有诗集《红尘遗梦》、散文集《时光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