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凤阁
昨天下午一亲戚来我家,带来一个石头捣蒜臼,她告诉我,是她近日在大运河北清浦大桥西边堤北坡,挖菜地时挖出来的。我一看是个青石老物件,石匠鉄锤、钢錾手工锻打出来的。石鼓形,上口直径11.5厘米、中间直径13.5厘米、底圈直径11厘米、高13.5厘米,重3公斤。
蒜臼,亦称“石臼”、“捣臼”、“蒜钵子”,它是民间广泛使用的捣蒜泥、辣椒、芝麻、花生、黄豆等调料的器具。在古代,捣蒜臼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制作蒜泥的工具,还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加工中,称为“药杵臼”。此外,捣蒜臼还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常被视为吉祥物,尤其在乔迁或祈雨等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同年代石蒜臼,形制不一、做工各异,或线雕、圆雕、浮雕的;或外形千姿百态,更有肖形瓜果、花卉、禽兽、人物等,臼体上被古代工匠刻画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从石蒜臼中可管窥古代工匠们娴熟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广博的饮食知识。青石材质的石臼比较重,但耐用且不易碎。这个石臼,品相完好、包浆一流、 精致漂亮、好玩实用。
小巧石头捣蒜臼,
沉睡运河大堤边。
挖地长菜见天日,
遇到玩家喜结缘。
据1959年8月25日《淮海报》报道,在大运河淮阴工地上,投入了1.2万余名民工。第一期工程原计划在1960年6月完成,但由于省、地委要求在1959年年内完成,市委又先后两次增加民工,使工程有了飞跃的发展。最终,大运河淮阴市工段第一期工程提前半年完成。“在去年九月份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平地,现在,一条两千九百公尺长、六十到一百六十公尺宽(河底)、五到五公尺五寸深的新河已经开成,两面筑起了四公尺高的大堤,经检验,工程质量良好。”
又据1960年1月5日《淮海报》描述了第一期工程完工后的情景。运河淮安段在淮阴水利枢纽处分为两支:一支为古运河亦称里运河,西起淮安市区淮阴船闸,东到淮安区淮安船闸,此段不仅具有防洪、排灌、供水、通航及南水北调水任务的综合利用河道,更具有別具一格的60里里运河文化风光带,内含26里"康熙运河水上游"风景区。沿岸的杨柳依依小桥流水的自然风韵令人流连忘返。另一支为新辟大运河,是古运河裁弯取直,西起淮阴杨庄东止淮安楚州与古运河汇合,该段以航运、灌溉、排涝为主。
淮安大运河,
两岸风景美。
航道又拓宽,
流淌黄金水。
昔日清江浦,
今天面貌非。
旅游打卡地,
一品手植梅。
由此可见,这只青石捣蒜臼是开挖大运河淮阴段时期的,估计其码是上百年清晚期的老东西。
2024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