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
由石崇斌屠敏仪南山奋斗史想到的
·
【肖殿群】
·
湖南城步八十里大南山,被誉为“中国南方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南山牧场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现代化牧场”。石崇斌(1935- )是艰苦奋斗、开发南山的举旗人和实践者;屠敏仪(1939- )是科技兴牧、建设南山的典型代表。
1934年,任弼时、肖克、王震率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在经过城步大南山时,红六军团政委王震感慨道:“等革命胜利后,我们一定要在这里办一个大牧场!”
1956年春,950名青年垦荒者上到大南山上,建立了湖南邵阳第二青年集体农庄。但第一轮创业就失败了,842名垦荒者撤下南山。留下的党委委员、团委书记、21岁的石崇斌等108人立下誓言:“不建设好南山,决不回家乡,决不见爹娘!”
但是,“108将”在南山奋斗17年,试验一次、失败一次;开发南山的人们上来一批,下去一批。但石崇斌他们并不灰心,他们百折不挠……1973年,南山开始踏上一条“以牧为主”的道路。其时,王震同志已由国家农垦部长调到国务院工作,并于1975年被任命为副总理,他更加关心南山的发展。1975年,南山农场更名为南山牧场。
·

·
不料,新的问题又来了:南山天然牧草虽然丰足,但营养价值较低,而且山上的枯草季节长达半年,从外地和国外引进的牛羊不适应当地水土,出现了“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怪现象。南山牧场必须走出一条“改良天然草场,推广人工种草,让牛羊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营养青草”的路子来。
王震副总理对此非常重视,从全国各地调来一批从事草原土壤、牧草培植和畜牧兽医专家到南山。于是,屠敏仪和郑明高夫妇来了……
起初,屠敏仪和郑明高都是技术员、农艺师,但他们已经在大学、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的实践经验。1974年秋,他们到达南山牧场后,屠敏仪主攻土壤和牧草改良,郑明高主攻牛羊疾病防治和黄牛杂交配种。
从此,屠敏仪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引种牧草的试验上……经过专家和屠敏仪等技术人员5年努力,南山引种牧草试验终于成功了!连续三年飞机播种了以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草为主的禾本科、豆科混播草场4.6万亩;人工种植牧草9万多亩。南山之上,漫山遍岭芳草翠绿,碧波如茵,牛羊成群,惹人喜爱。
“女强人”屠敏仪的青春在南山闪光。她与郑明高完成了牧草引种试验项目,1980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她与郑明高、刘绍杞完成了大面积飞机播种牧草项目,1982年获国家农委、科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她与郑明高、刘绍杞完成了种草养畜开发山区自然经济项目,1983年获国家农委、经委、科委、农业部、林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她与刘绍杞完成了南山山地草场改革引种及改良和发展养牛业的技术项目,1983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她与郑明高、刘绍杞完成了降低地面处理费用利用飞机播种试验,1984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在试验实践的同时,屠敏仪笔耕不止。她写下《南山草山开发与利用》、《中国南方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等10余篇优秀论文,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既为南山牧场大面积草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国南方广阔的草山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1980年,屠敏仪出席中国草原学会饲料生产研究会成立大会并当选为理事;1981年被派往澳大利亚考察学习、交流经验;1983年出席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座谈会,荣获“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获五一劳动奖章,并被《工人日报》评为“全国十大先进人物”之一;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还以《志在四方》为题,亲自撰文介绍她的优秀事迹……
后来,屠敏仪担任了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副县长、南山牧场场长。1985年5月,她调任湖南农学院副院长……
·

·
郑明高来到南山之前,南山牧场喂养的牛羊死亡率高达27%。郑明高努力钻研和实践,普及畜医技术,很快抑制住牛羊的病死率,大大提高了牛羊存活率。几年后,经湖南省防检部门鉴定,南山奶牛的疾病完全被控制住,发病率仅为0.52%!
后来,郑明高研究的黄牛杂交配种也成功了!杂交配种生产出来的菜牛,仅一岁零八个月,出栏体重即达300-350公斤;而本地自然生产的黄牛,三年出栏体重才150-200公斤!这个科研项目的成功,对改良本地黄牛、提高商品率起到了很大作用。
1984年8月12日,屠敏仪、郑明高在南山牧场同时入党。1985年,他们告别相许相伴11年、洒过无数汗水与泪水的大南山,双双调往长沙湖南农学院……
石崇斌和屠敏仪夫妇的动人事迹,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艰辛开垦者和科技兴牧者,还有很多。他们共同开创了南山奇迹:南山牧场奶牛养殖高峰时达1.1万头,并培育出年产值达15亿元的中国驰名品牌“南山奶粉”和年产值5亿元的国内著名品牌“南仔奶粉”,南山矿泉水荣获国际保健品博览会金奖;南山牧场先后被评为全国种草养畜的红旗单位、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湖南优秀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试点单位、全国扶贫龙头企业、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风景名胜区、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2009年5月,国家农业部认定南山牧场为“中国第一牧场”。2016年,我国设立十个国家公园试点区,南山牧场成为“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中国草原明珠”,南山牧场为我国南方的草山开发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那么,68年来(1956-2024),从石崇斌和屠敏仪夫妇这些开拓者、奋斗者、奉献者的感人故事中,从南山牧场由失败到成功的不凡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一)信念坚定、百折不挠是南山牧场成功的基点
在走上牧业道路之前,石崇斌他们在南山办过农场、林场、园艺场,种过水稻、旱禾、玉米、茶叶,栽过杉树、马尾松,都没有成功;而在这个过程中,有过南山垦荒者和知识青年“六上六下”的艰辛历史(其中“六上”2828人,“六下”2572人)。然而,他们毫不气馁、毫不退缩,他们迎难而上、屡败屡战19年(1956-1975)……
19年,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是多么宝贵!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啊,能使他们心甘情愿在荒凉南山“浪费”青春?这是一种信念坚定、不屈不挠的红军长征精神,是一种顽强执着、勇敢奋进的保尔·柯察金精神。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精神,才能忍辱负重,不屈奋斗,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因此,信念坚定、百折不挠,是南山牧场成功的基点。
(二)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是南山牧场成功的法宝
1956年第一批垦荒队员上来时,南山荒无人烟,茅草蔽天,虎狼出没。他们砍竹割草搭起55座窝棚。在连续两个多月雨夹雪雹的天气里,他们唱着《垦荒队员之歌》,从清晨五六点干到晚上七八点。夜晚,窝棚漏雨,他们撑伞而坐,吟诗自娱:“白天生产披蓑衣,晚上睡觉伞遮身。身上虱子半斤重,手上血泡数不清。为了建设共青城,生虱起泡最光荣。”每到夜深人静时,野兽嚎叫,胆颤心惊。还时有野牛光顾,隔着竹壁舔女知青的长发,扯得头皮流血。
更为严重的是,这里生活异常艰苦,所有物质要翻山越岭到60里外的长安营和江头司或者120里外的城步县城去肩挑背负。豆腐乳、干萝卜丝、海带轮流交替,一样菜一吃就是一个月。断炊之时就过着野人般的渴饮山泉、饥食野菜的生活。
自古南山一条道,所有物质必须翻越老山界才能到达南山之上。为了将茅草房改为砖瓦房,他们用人力从山下往上挑建筑材料,经常连人带物跌落山崖。为了建电站,他们从120里外的城步县城将3000多斤重的发电机抬上了海拔1900多米的大南山,有8位知青为此口吐鲜血,累成重病;然后他们又奋战半个月,把150根笨重的水泥电杆抬上了南山。为了解决交通运输难题,他们在南山挖出60多公里的山路,并于1975年修通了从山脚直通南山之巅的盘山公路……
这样艰苦与奋斗的事迹指不胜屈。当年开发南山、建设南山的艰难困苦,我们今天已无法想象;但我们明白,如果当年的开拓者没有这种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精神,就绝对没有今天南山的辉煌。因此,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是南山牧场成功的法宝。
(三)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是南山牧场成功的保证
1959年,大跃进之风刮到南山,县里命令南山农场种植5000亩水稻。农场党委书记石崇斌认为“违背自然规律”,顶着不干!于是,反党、反“以粮为纲”、反“三面红旗”的石崇斌被拉到县城批斗了两天两晚,关禁闭反省了半个多月。南山在1700多米高山上垦出的250多亩田地,都被迫种上了水稻。可是,这些水稻只长苗,不扬花,不结籽,秋后颗粒无收……
然后又一道命令下来,放一把火将稻苗与山上茅草一齐烧光,搞刀耕火种。可是撒下八千亩玉米种,又成了乌鸦野鸡的口粮。后来几场大雨,更将剩下的玉米种都冲到山沟里堆积着……
在南山探索前进的艰难进程中,这种事情时有发生,教训非常深刻: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几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才是南山牧场成功的保证。
(四)尊重人才、科技兴牧是南山牧场成功的途径
在屠敏仪等科研人员上山初时,南山条件相当艰苦。牧场党委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科研人员没有住房怎么办?南山人让出自己的房间、腾出办公室、搭建房屋、自制木器家具,让他们安身安心;他们的子女要就学怎么办?南山人为他们请过家教、办过“私塾”,后来终于建起了学校;生活不习惯怎么办?南山人专门找来北方厨师,绞尽脑汁搞好科研人员的生活……后来医院、商店、图书馆、电影院等等都有了,道路也通畅了,屠敏仪、郑明高等人集中精力一心一意搞科研,为南山牧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9年11月,“中国-澳大利亚畜牧项目”在南山牧场实施。至8月,示范场里的三叶草、黑麦草生长茂盛,已到收割季节。中方问:“是否可以再晚几天,等上级检查组来看过再收割?”澳方专家却说:“no!no!这些三叶草、黑麦草已开始老化,再不收割,我们的项目就白搞了!”南山牧场党委书记石崇斌、中方项目组长汪南生听了,与大家一商量,觉得澳方专家说得有道理,科学实验搞不得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于是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收割……
回顾南山牧场的发展史,前19年是凭着一种精神、一股勇气在奋斗,但处处碰壁、次次失败;只有走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兴牧的道路,南山牧场的建设才从胜利走向胜利。
(五)党的坚强领导是南山牧场成功的根本
南山牧场的开垦、探索与成功,自始至终离不开党的领导。1956年,在党团员扛旗上山的短短几个月内,就有42名青年在南山入团,12名青年在南山入党。其后,无论是1958年南山青年集体农庄改为南山青年人民公社,还是1960年撤销南山公社建立南山农林垦殖场;无论是1968年改南山农林垦殖场为南山农场、实行“种养并举”,还是1975年南山农场更名为南山牧场……南山之上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都发挥出惊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南山的党团组织真正成为危难困苦之中的主心骨和中流砥柱。
南山农(牧)场党委开拓进取、敢为人先。1974屠敏仪等科研人员刚刚上山时,南山人还没有“知识就是生产力”的概念,他们对科技兴牧信心不足。场党委反复做思想工作:“我们以前的教训还不深刻吗?现在好不容易盼来了专家,我们一定要支持专家、依靠科学,闯出一条光明大道来!”从干部职工到普通老百姓,都一门心思关心支持科研人员的生活和工作,为科技兴牧、振兴南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东风吹到南山,南山牧场党委立即实行“一定四改”变革(联产承包、按劳取酬等)。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1997年南山牧场党委又转变观念,实行“三改一扩大”改革(人员合同聘任制、家庭牧场管理制等)。2006年,南山牧场党委又提出“四更”战略(让山头更绿,让乳业更强,让旅游更热,让牧民更富)……这一系列紧跟形势的改革措施,无不体现了南山牧场党委敢立潮头、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以上事实都彰显了一个道理:党的坚强领导是南山牧场成功的根本!
·

·
回顾68年来开发建设南山的不凡经历,我们切实体会到,奋斗南山的教训和经验,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教训无比深刻: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经验弥足珍贵: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这些教训和经验,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如今,石崇斌、屠敏仪那一代人都老了,但经验不老,精神不老,旗帜不老。他们书写的可歌可泣的南山创业史,是我们当代和子孙后代的标杆和榜样。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顺应自然、尊重知识”的南山精神,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24.10.30)
·
(编后:①此文是投往湖南邵阳市委党史办《资政文集》的专稿。②本文参阅了曹正城、肖丁勤、段文华等人“天下南山”系列中的有关文章,特此致谢!)
·
·
【作者简介】肖殿群,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曾两度从教,两次入伍,两番从政,两回试商;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山径文学社创始人之一,第二任社长,第三任主编;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先河》、《搏命梅山女》;编有《山径诗文选》、《邵阳学院早期中文四教授诗文选》等多部文集。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天下南山”系列-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肖殿群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肖殿群《搏命梅山女》-点击此处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