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武侯祠
文/马胜锁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成都武侯祠位于武侯区武侯祠路,由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惠陵组成,是全国唯一君臣合祀的祠庙,而最初的武侯祠始建于章武元年即221年,是纪念诸葛亮专祠,由于历史的原因,武侯祠后被迁移到汉昭烈庙里,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我们常说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真是如此,自从参观完武侯祠回来,内心再也平静不下来,仿佛刀枪剑戟的故事就发生在昨天一般。汉昭烈庙里,武侯祠内,三结义庙中以及文武二十八员大将的雕像栩栩如生,仿佛正上演着伐孙权,战曹操的群雄誓师大会,把游客 一下拉到两千年前的旧时光。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身在曹营心在汉,空城计,草船借箭,三国里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仿佛历历再现。跌宕起伏的故事常让三国迷们如数家珍一般永记心间。成都有幸,来成都的游客有幸,能让人在此重温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怎不让人感叹!
旅行,让我们知世界之大观,知山水之唯美,知人文之厚重,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绝好机会。这也是让我们常常不辞千里万里之辛劳而欣然为之的原因。假期未到,我和女儿及外孙女就早早为出行成都而准备,其实,在古代,也有这么一个游学达人,年十五,母遣行学。他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者。
刘备,汉中山靖王之后,幼孤,与母织席贩履,家境虽寒,但他从小志向高远,在别人眼里,他却非为常人,因而常得到族人元起及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的资助与提携,自古英雄出少年,人们没有看错他,陈登元隆曾私下对陈矫说:“雄姿杰出,有霸王之略,我敬刘玄德。”当然这是后话。
东汉末年,世乱不治,宦官擅权,何进被杀,董卓兴难,刘焉称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朝廷位倾权更,动乱频扔,岌岌可危之际,各路英豪纷纷揭竿而起。为了大汉王朝的存续,刘备也奋不顾身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拯救国难之中。
中平元年,刘备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从而走上了除暴安良,保卫大汉的漫长之路,真乃“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河冰夜渡,不知归路。”战下邳,走邺城,奔走呼号之际,斗吕布,会曹操,即使夫人被捋,儿子敌手也在所不惜,由于他的基业浅,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实力远比不上袁绍,刘表,孙权与曹操,他注定要吃的苦要比常人多。官渡之战后,曹操南下汝南征讨刘备,无奈之时他投奔刘表,这或许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他要大展宏图的时机已到。荆州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这演绎了中国历史上彪炳史册的三顾茅庐。
“ 孔明盘桓,俟时而动。遐想管乐,远明风流。”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父早逝,汉末战乱,与家人随叔叔诸葛玄来荆州避难,颖川徐庶与亮友善。刘备屯新野时,徐庶慕名前往投军并荐诸葛亮于备,于是这才有了历史上三顾茅庐之佳话。
古人说:“古之君子,不患弘道难,遭时难;遭时非艰,遇君难。”刘备与孔明好比一个是鱼一个是水,自从相遇合若符契。羽扇纶巾,料事如神,三足鼎立,一晤定乾坤。蜀汉政权的建立让中国的历史天空多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临崩寄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每读《出师表》,恢宏之气势,吐哺握发之苦心,耿耿溢于言中。六伐曹魏,七禽孟获,战于五丈原,病逝于军中。“治国以礼,民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余泣,虽古之遗爱,何以加滋!”
武侯祠内三绝碑文上,唐朝宰相裴度曾这样评价诸葛亮,“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唯蜀相诸葛亮一人也。诸葛亮自二十七岁与备相知,戎马倥偬,倾其一生,忠贞感人,没有他或许就没有蜀汉政权的建立,他治国有方,安民有策,心思缜密,深得民心,这都凝聚他的美好情感与大智慧。
曾经的蜀汉政权也向世人展示了以刘备,诸葛亮为核心的思想统一,目标一至,携同作战的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它从无立锥之地到蜀汉政权的建立,都得益于刘豫州的有宽厚仁爱,善于纳谏,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以及文武大臣的置身于外,紧随其后。它改写了历史的进程,给后人留下的丰厚的精神财产。受到后人的敬仰不足为奇。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不能没有军队,人民不能没有信仰。回望历史上蜀国的天空,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马超,黄中,赵子龙,庞统,法正,…诜诜众贤,为世垂范,勇往直前,无悔无怨,他们的视死如生的故事怎不让人感念。“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每每想起他们的故事,歌声就会萦绕心头。
武侯祠,它是丰碑,是后人敬仰先贤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
马胜锁,沧州人,文学爱好者,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作品见于报端和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