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金城行记
甘肃/李建州
初至兰州 ,最早是在2009年12月,那年我去兰州大学进行本科论文答辩,随后连夜赶了回去。一来一回,只记得长途汽车颠簸得厉害,并未对兰州留下碎片记忆。后来,也偶尔参加了几次培训,来过兰州,但大多也是悄然而至,又匆匆别离,脑海里依旧朦胧,没有沉淀多少记忆。
未曾想到,时光不曾负我,时隔多年,终究还是来了一次与兰州的深度邂逅。
黄河奔腾,穿城而过,初冬的兰州,还回味在深秋的怀抱里,意犹未尽。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散发着初冬特有的魅力。实属有幸,我怀着满心的期待与憧憬,踏上这片土地,进行一场为期数日的培训之旅。
初到兰州,已是午后。当日并无培训内容,索性待安顿好住宿之后,并未过多在酒店停留,便迫不及待地移步户外。沿着黄河岸边漫步,那浑浊而又磅礴的黄河水,如同一部流动的史书,诉说着兰州的往昔。
在充满憧憬与期待中,培训的日子也悄然拉开了帷幕。来自兰州市、临夏州、平凉市和庆阳市的一百多名学员们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专家学者前瞻的理论学识,实地跟岗七里河区部分学校,观摩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培训的课程丰富多样,涵盖了专业知识的深入讲解、实践技能的操作演练以及教育行业前沿动态的分享。专家学者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如同智慧的清泉,源源不断地流入我们的心田,滋润着我们求知若渴的灵魂。跟岗的学校更是令我惊愕不已,参观之校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或社团活动,或作业设计,或课程改革,或体育德育,无不让我感知教育带来的无限魅力。
诚然,课余时间,我不仅喜欢反刍培训带来的知识食量,更是痴迷在兰州的独特风情之中。
登步白塔山,俯瞰兰州城。黄河如一条金色的丝带,将城市分为两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与古老的建筑相互交织。适逢午后,游客稀疏,幽径逶迤,拾阶而上,走走停停,并未觉得爬山之累。山上白塔,静默矗立,庄严肃穆。立于山顶,夜风习习,拂面而过,惬意顿生。俯瞰眼前,目之所及,河上中山铁桥,横跨南北,身姿雄伟而坚毅,在夕阳的余晖下,铁桥的轮廓被勾勒得格外清晰。据说夜晚的白塔山、中山桥,在灯光的映衬下更具魅力,可惜未曾等到夜晚来临,便匆匆折返,毕竟晚上还有培训讲座,万不可本末倒置。
居住之所,离兰州老街不远,步行二十几分钟便到。培训期间,夜行两次。古街磅礴大气,建筑风格独特。青瓦青墙,木雕门窗,精美绝伦,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岁月沉淀下来的韵味。尤属那些具有怀旧情怀的商店,琳琅满目的八九十年代生活物品,更是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味。
自然,也有一些内心久久向往的地方,可惜终因培训时间安排充实而无法抽身前往,自然也免不了一些惆怅喟叹。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培训的持续深入,我愈发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知识的积累如同一座大厦的基石,在不断地夯实与加固。而兰州这座城市,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心境。它的包容与豁达,让我学会了放下心中的浮躁与焦虑,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挑战。它的坚韧与顽强,如同黄河水奔腾不息的精神,激励着我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在培训即将结束的日子里,心中突然感觉满是不舍。我深知,那种不舍的是充满智慧启迪的课堂,是这座给予我无数美好回忆的金城。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站在室内,只会看到隔窗的天空;站在山巅,定会感触一览众山小之境。如此,便是本次兰州培训,最大的心灵触动吧!
后会若有期,我依然会前行。
作者简介:李建州,甘肃合水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高级教师。发表作品四百余篇,散见于《未来导报》《读友报》《甘肃工人报》及地方期刊杂志,部分作品发表于中国作家网、都市头条、书香神州、陇东黄土地文学、塞北文学、兰苑文学、九州作家、西部风微刊、蒙东作家等网络平台,2017年8月参与合水县县委、政府组织的《合水旅游概览》一书编辑,并担任副主编,2018年8月承担合水县县委、政府组织的《合水八大文化》之《秦直道文化》部分编写任务。2017年出版散文集《生命的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