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胡同里的“新发现”
作者/潜 龙
近日,到家住北京鼓楼西小石桥胡同的朋友家做客,他家院子对面有一座门面不大的四合院,门前既无石狮子,也无下马石,在狭长小巷里并不显眼,只是门额上书有“竹园”两个楷书大字,才让人感到与众不同。
不是朋友介绍,我根本不相信这是座庭院式建筑的特色宾馆,而且还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既然如此,那就先进去看看吧。我跨入院子,正对大门是怪石堆砌的假山照壁,环顾一周,除了一片竹林和亭子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由雕梁画栋、灰砖黛瓦老房子组成的四合院。刚要返回时,朋友说:“别急着走,从西南角的小门进去里面还大着呢。”在他的引领下进来一看,果然是小院套小院,一景连一景,各具特色,既分又合,美不胜收,这叫深藏不露,真是“老鼠拉木铣——大的在后头”。
逐一细看,这里翘檐阁楼应景相续,楹联匾额高悬其上;假山喷泉,拱桥流水;竹林荫翳,长廊迂回;水榭浅塘,丹柿挂枝。总之,庭院虽小,但玲珑别致,树竹花鸟鱼,亭台楼阁廊一样都不少,真可谓“院小乾坤大,巷深洞天奇”啊!
于是我来了精神,开始“打破砂锅”问个不停。原来这个“竹园”原叫“盛园”,是清末邮传部尚书盛宣怀的私邸。解放后,董必武、康生等历史人物都在此居住过。直到1982年才改为宾馆,开始对外经营。
参观完竹园让人十分感慨。首先它具是精湛的园林建造艺术,且不说院内古建技艺和装饰的考究,仅从造园布局就可以看出匠心颇居。为了闹中取静,院内遍种树木花草,营造了一方“世外桃园”;为了体现水乡特色,刻意分为多个小院,山水林草石,应四季而求变化;为了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巧妙地采用林带、长廊、漏窗等手段,移景、借景、延景,从视觉上给人以恢弘宽阔、充满遐想的感觉。
院内处处都有各种各样的竹,有零星点缀的,也有茂密成林的。竹子挺拔修长,刚直虚心,四季青翠,傲雪凌霜,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常被用来颂扬英雄气节和我们的民族精神,古人云,君子如竹。主人将竹文化与园林建筑融于一体,自然也体现着他的品味、追求和修为。 
其次是院子的主人盛宣怀值得敬仰。他是江苏常州府人,清末正二品的邮政大臣。曾为李鸿章幕僚,除了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外,还是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作为朝廷命官,他忧国忧民,胸怀天下,在国家民族日渐衰亡的危急时期,坚持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为救亡图存做出了重大贡献。没想到是他还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电报局、第一家通商银行、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等,共拥有11项“中国第一”。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同时,他还是一位慈善家。清光绪年间,山西、河南一带遭受严重的旱灾,他在天津设立了直隶筹赈局主持赈灾。1905年在上海创设了中国红十字会。1916年72岁的盛宣怀在上海病逝,他又立遗嘱将家产的一半,捐赠为慈善基金。
为了弘扬他的功绩,他的家乡江苏常州为他塑立了大型雕像,并于1997年成立盛宣怀研究会;他创建的天津大学专门设立了宣怀学院,每年拿出300万元设立“宣怀基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在他逝世100周年的纪念会上,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特为他题字“一心求真、一意求善、一生求美”。因此“竹园”既是一处园林景,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