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李萍,女,汉族,1975年出生于甘肃积石山县,笔名冷子、茉栅,高级记者,临夏州拔尖人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临夏州作家协会副主席,首届甘肃散文八骏、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签约作家。出版作品集12部。文集曾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甘肃黄河文学奖、“东丽杯”全国孙犁散文奖,单篇作品曾获“漂母杯”散文奖、首届全国大众散文奖,散文诗单篇作品在征文比赛中获得阿来诗歌节奖、“中国诗河·鹤壁”诗歌大赛等多项奖,并入选年度作品集;新闻作品获得甘肃省好新闻奖等奖项。
《西部散文中的一位舞者》
——浅谈李萍和她的散文集《独舞者》
文/静川
一、在安静中绽放
在喧嚣浮华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迷失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中,渴望寻找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而李萍的《独舞者》后记,恰如一道清泉,流淌在我们心间,引领我们走进她那宁静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篇后记开篇,便展现了作者对安静的深深渴求。在日出日落、朝霞晚霞的交替中,她守望着内心的一方净土,如同一位虔诚的守望者,坚守着自己心灵的灯塔。这种对安静的向往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纷繁尘世中寻求一份内心的安宁与纯粹。
作者坦诚地揭示了内心安静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欣喜、欢笑、落寞、忧伤与孤单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真实而深刻的内心画卷。这种真实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勇敢与真诚,她毫不掩饰地展现自己内心的脆弱与坚强,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灵魂。
在岁月的长河中,人们来来去去,熟悉与陌生不断交替。而作者却坚守在文字堆砌的街头,踮起脚尖在十字路口等待。她陶醉于文字的独角戏里,以文字为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自己与读者。那些流逝的岁月,在她的笔下不再是过眼云烟,而是化作了永恒的记忆。
她坚信,即使自己不在的日子,那些曾经拥有的爱也不会如尘埃般灰飞烟灭。这种对爱的坚定信念,让人感受到温暖与力量。怀着一颗平常心,感恩地生活,这是作者所追求的幸福。在安静而从容的姿态中,她愿意被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所感动,这种对生活的细腻感知,使她的文字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此刻,作者安静地坐着、想着、写着,身影在月光下泛着清幽的光。夜的宁静与她内心的宁静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空灵而美好的氛围。这种宁静不仅仅是外在环境的安静,更是内心深处的平和与淡定。她让我们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否也能如她一般,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宁静角落。
作者深知,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安静。她无意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而是选择在内心蓬勃与丰富的世界里静享人生。这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态度,令人钦佩。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这是她的感悟,也是她对我们的启示。
她将自己比作一棵楸子树,无论身处庭院还是荒野,都会因红尘的风雨而颤动,但始终保持着自我的本真。这种对自我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她在尘世中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在深夜里,她捧书阅读,看沧海桑田的变迁,在文字中挥洒衣袖,旋转成一朵花,让心灵在水之湄翩翩起舞。《独舞者》便是在这样的时刻应运而生,带着爱与鼓励,沿着风的方向,浅吟低唱着内心的安静小调。尽管这些小调或许看似平淡无奇,但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心生欢喜。
我曾涉足甘肃的一些地方,六盘山、天水和兰州都留下我深刻的记忆。那里,土黄色似乎是主色调,土黄色的民居错落有致,蹲坐其间的居民,眼神中透着淳朴与沧桑。闲散的牛羊漫步在黄土小道上,仿佛时间都为它们放慢了脚步。
这片土地,干裂是常态,雨水成了珍贵的恩赐。狂风肆虐时,漫天的黄土夹带着细小的石子,如同一群疯狂的舞者,肆意地扑打在人们的脸上,带来阵阵刺痛。树木孤独地挺立着,彼此之间保持着疏远的距离,难以形成茂密的森林。水,更是稀缺的资源,哪怕只是一小片潭水,都能成为人们眼中璀璨的明珠。那潭水,倒映着蓝天白云、树木花草,更映照着周围隆起的荒荒的山和黄黄的丘陵,宛如一个梦幻的世界。
李萍,这位在文字世界中熠熠生辉的女子,是否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不得而知,因为我未曾亲身走进她的生活之地。读李萍这本散文集,想起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描绘的那种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精神,在这片干旱的西部土地上,人们又何尝不是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呢?他们如同那位坚毅的老人,坚守着自己的家园,怀揣着对生活的希望。
二、李萍的岷州细语
李萍的《岷州细语》,宛如一幅细腻而生动的岷州风情画,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作者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引领我们走进了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从作者起初前往岷州的路途波折,到踏入岷州大地后的所见所闻,每一个细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经历了这段旅程。车中的众生相,并未影响作者对岷州的期待与向往,反而更增添了这份旅程的真实感。
文中对于岷州自然景色的描写,如地里生长的当归、开花的黄芪、随风舞动的小麦,简单几笔,便勾勒出了岷州大地的生机勃勃与柔媚之美。而对洮河水不息奔流的描绘,更是赋予了这片土地以灵动与活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岷州“花儿”的叙述。“花儿”作为岷州独特的文化符号,通过作者的文字,其魅力得以充分展现。从“花儿”的起源,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再到二郎山“花儿会”的热闹场景,我们不仅看到了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更感受到了岷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那些土生土长的男女忘情歌唱的画面,仿佛让我们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花儿”所蕴含的深情与力量。
此外,作者还巧妙地将岷州的经济特色与文化风情相结合。岷州药厂的知名药品,岷州点心的受欢迎,都从侧面反映了岷州的独特魅力。而作者与众多作家诗人、画家的相遇,更增添了岷州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
这篇散文让我想起了刘亮程笔下的新疆乡村,同样是对一片土地的深情描绘,同样充满了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热爱和赞美。李萍的《岷州细语》,如同刘亮程的文字一样,扎根于土地,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然而,在这篇优美的散文中,或许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岷州文化的内涵。比如,对于“花儿”的唱词,可以进一步解析其中的文化隐喻和象征意义,让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花儿”的动听旋律,还能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描述岷州的人物交往时,可以增加更多具体的细节和对话,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岷州人的热情与真诚。
三、岁月深处的温暖之光
李萍的《一盏岁月的煤油灯》如一首深情的怀旧之歌,将我们带入了那些曾经被昏暗灯光照亮的岁月。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细腻而真挚的笔触,描绘了与灯光相关的生活场景,以及在那特殊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文章开篇从当下稳定的电力供应引入,那根未燃尽的蜡烛被闲置在柜子深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勾起了读者对过去电力不稳定时代的回忆。在四叔家停电的那个夜晚,黯淡的灯光下人们边吃边聊,无奈与怨气在空气中弥漫。孩子想看电视的愿望无法实现,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停电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也反映出人们对光明和现代生活的渴望。
文中关于姥姥和表嫂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的描写,充满了生活的温情与趣味。姥姥不让表嫂做针线活,自己却在灯下纳鞋底,两人第二天被发现鼻孔发黑的场景令人忍俊不禁,这不仅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更体现了在艰苦条件下人们对生活的坚持和努力。这段回忆让我们看到了长辈的勤劳和对家庭的默默付出,也感受到了作者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和珍惜。
随着村庄通电,煤油灯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姥姥对煤油灯的不舍,却深深烙印在作者心中。这种不舍并非仅仅是对一盏灯的留恋,更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铭记。在四叔家再次遭遇停电时,手电筒的光下,相似的场景不断浮现,婶婶收拾碗筷的样子像极了当年的表嫂,这重复的情景仿佛是岁月的轮回,让作者感慨万千。
作者通过对灯光的回忆,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进步。从煤油灯到电灯泡,再到手电筒,每一种光源都承载着特定的记忆和情感。那些在黑暗中摸索、期待光明的日子,让人们更加珍惜如今灯火通明的生活。同时,文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那是对逝去时光的缅怀,对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逝的无奈。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善于捕捉细节,如姥姥和表嫂鼻孔的黑色、猫的蓝眼睛、狗的狂吠等,这些细节使文章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此外,作者通过今昔对比,将过去的艰苦与现在的便利相对照,更加凸显了时代发展的巨大变化。
文中还多次运用了心理描写,如“我举着手电筒,宛如儿时举着煤油灯盏,只是不再小心翼翼,因为风捂灭不了灯光”,展现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儿时的回忆,又有对如今生活的感慨。
李萍的这篇散文以小见大,通过一盏煤油灯串联起了过去的岁月和人们的情感,让我们在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温暖的同时,也对时代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懂得珍惜当下,铭记那些曾经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温暖之光。
这篇散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是一篇能够触动读者心灵的佳作,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有机会静下心来,回味那些简单而美好的旧时光。
四、岁月深处的温暖与思索
李萍的《灶火风匣》,文章开篇的雪景描绘,为整个故事渲染出了一种静谧而略带清寒的氛围。堂屋里的喧闹与灶房中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使灶房里姥姥煮洋芋的场景显得格外温馨。作者对姥姥拉风匣的描写细致入微,“啪嗒,啪嗒,啪嗒”的声音富有节奏感,不仅是风匣的响动,更是岁月的回响。年幼的“我”被这声音吸引,试图模仿却拉反风匣的情节,充满童真童趣,也展现了祖孙间亲密无间的情感交流。
文中,作者通过对姥姥在灶膛前的形象刻画,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与坚韧。姥姥额前闪烁的白发和灶膛里跳跃的火苗相互映衬,这画面定格了岁月的沧桑,也传递出亲情的温暖。风匣的声音仿佛是生活的旋律,见证着一家人的喜怒哀乐。
风匣从曾经的生活必备到如今的被淘汰遗弃,这一变化不仅仅是物件的更替,更象征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然而,尽管现代化的炊具带来了便捷,但人们内心深处对麦草烧饭味道的留恋,实则是对传统、对质朴生活的深深怀念。这种怀念并非是拒绝进步,而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对那份纯真和宁静的追寻。
作者巧妙地将风匣与生活哲理相联系。“老鼠钻风匣,两头受气”这句俗语,曾经令人迷惑,而在经历生活的风风雨雨后,却有了深刻而清晰的领悟。它揭示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境和挫折,让我们明白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而正是这些磕磕绊绊,促使我们成长和成熟。
李萍的语言平实而生动,极具感染力。她善于捕捉细微的瞬间,如“我碰触到姥姥的手背时,姥姥吸口气‘咦’地一声喊叫,缩了一下手的间隙”,通过简单的动作和语言,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环境描写的穿插,如雪花纷飞的场景,有效地烘托了气氛,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色彩。
《灶火风匣》不仅仅是对一件旧物的回忆,更是对亲情的歌颂,对传统生活的缅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它让我们在匆匆前行的路上,不忘回首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珍贵记忆,重新审视生活的真谛,珍惜当下,拥抱未来。
五、平凡中的伟大与生活的哲思
李萍的《旱塬上的水手》一文,以朴素而真挚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旱塬上的感人故事,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更蕴含着对生活深刻的思考。
文章开篇,作者由哼唱郑智化的《水手》引发对自己能否成为水手的自我质疑,这种内心的纠结与困惑,为后文旱塬水手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也让读者在一开始就被作者的自我剖析所吸引,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
当故事的主角——外子的二伯登场时,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回到了三十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山洪暴发的凌晨。二伯从被窸窸窣窣的声音吵醒,到发现山洪奔涌,再到全力营救两位年轻人,整个过程紧张而有序。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如“二伯说他在主管道上爬着,双手一边紧紧抱着管道,一边对傻站在窑洞前的两位同事大声喊叫”,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二伯当时的焦急与勇敢。
在营救过程中,二伯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危险,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机智地寻找各种工具,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尤其是当他在瓢泼大雨中来回奔跑,最终成功救下两位年轻人时,那种坚韧和执着令人动容。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拯救,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
文章中,作者不仅仅满足于讲述一个救人的故事,还深入挖掘了其中的内涵。旱塬上的人们对这一事件的争论,反映出了人们对生命奇迹的惊叹和对二伯英勇行为的敬佩。而二伯那句“我们都是水手,是生活的水手”,则将整个故事的主题升华到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
在生活的海洋中,我们或许都像二伯一样,不是在广阔的大海中乘风破浪,而是在自己平凡的“水域”里应对各种挑战。正如二伯在山洪中救人,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面对工作的压力、家庭的责任、人际关系的复杂等等。而所谓的“水性”,就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应对生活的能力。二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坚守善良、勇敢和智慧,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李萍的语言简洁流畅,情感真挚深沉。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的细致刻画,使二伯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她巧妙地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如旱塬与大海的对比,人们的质疑与二伯的坚定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二伯作为“旱塬水手”的伟大。
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勇救人的传奇故事,更让我们在内心深处思考自己的生活,如何在平凡中坚守,如何在困境中前行。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生活海洋中航行的道路,让我们相信,即使是一只“旱鸭子”,只要有勇气、有智慧、有担当,也能成为自己生活中的“水手”。
这篇《旱塬上的水手》是一篇充满正能量、富有深度和感染力的佳作,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六、李萍作品的多样与深情
李萍的创作世界丰富多彩,如一座蕴藏无尽宝藏的文学矿山。她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觉和感悟。
在《不可复制的草原》《放飞风筝》《曾经的自行车》《村庄的底片》《发肤之亲》《风吹过,掀起军营的留恋》等作品中,她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昂的笔触,展现了生活中的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些文字仿佛是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了生活的阴霾,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她用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跳动和希望的火种。
同时,她还有一系列具有展览馆、博物馆性质的作品,譬如《一盏岁月的煤油灯》《一眼井》《羊的幸福和忧愁》等。在这些作品中,她如同一位资深的讲解员,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过去的岁月。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在她的笔下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她用文字记录下了历史的变迁,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厚重和生活的沧桑。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李萍的作品中自然也少不了关于感情的细腻描绘。在《放飞风筝》《我的想念·你的不见》《红尘有你》《等你为我戴上一枚戒指》等篇章中,她将对爱人的深情、对孩子的关爱、对父母的感恩以及对其他亲人的牵挂,一一倾诉在字里行间。她的文字犹如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充满了女性特有的绵软情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从她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流淌出来的,真挚而动人。
这让我联想到了英国作家勃朗特姐妹的作品,她们同样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内心描写著称于世。李萍的文字,在情感的表达上,与勃朗特姐妹有着相似的魅力,都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引发强烈的共鸣。
七、李萍的内心与文字魅力
在这个广袤的世界上,每个人都如同一株小草,在命运的安排下,扎根于特定的土地。对于生活在西部的人们来说,这片土地或许并非他们主动的选择,但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却是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李萍深知这一点,她明白存在本身就具有意义,但要让生命更加充实和有价值,就需要不断地努力和追求。一个女子能够从偏远的西部崭露头角,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她不断地学习、思考和积累,是她让智慧、信念和知识不断地拓展和深化。
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李萍在内心深处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在那里,她可以自由地翱翔,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每个灵魂都渴望平静,但在现实的喧嚣中,要达到内心的平静并非易事。而李萍却努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为自己寻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她在工作的忙碌、家庭的琐碎和孩子的成长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学梦想,为自己留出了一块平静的心潭。
她曾写道:“在浮华的背后,我的内心一直渴求一种安静。安静地坐着,安静地想着。守着日出日落,守着朝霞般亮丽的向往和晚霞般微薄的愿望。愿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任何时候都无比安静的女子,情深似海,心地柔软,走进内心深处就会发现别有洞天。”这种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使她能够以更加从容和坚定的姿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李萍的文字,没有华丽的修饰,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她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弱点。她的文字中,我们看不到对生活的抱怨和不满,相反,她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拥抱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她的作品,如《一个人的行走》中写道:“一朵紫色花儿在我的端坐里默默不语,她忧郁的表情有如唐诗宋词里结怨的词人,她羞怯地对我耳语,我迷茫的目光,穿越千年暮鼓晨钟的等待,从古道走来,漫漫风尘障,省略了山山水水的重叠。”简洁而明净,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诗意的世界。
在《麻雀喳喳》中,她细腻而温婉地写道:“我惶恐无比,像极了那只被扣在筛子底下的麻雀,它惊恐的目光里,那些麦粒的色泽里,我似乎看到那个小村庄,还有隶属村庄的臣民,如何在那片土地上俯身劳作后,满怀感激,与那些粮食一起溢出满意的长吁短叹。或许,就在这个冬天,我从喧嚣的红尘归来,谪居一只麻雀的内心,遥望暮色里那一缕飘在半空的炊烟,我深信它就是我柔弱的灵魂。”
而在《旧影暗伤》中,她则展现出深沉而理性的一面:“亲情像那株酸刺树,根深叶茂,尽管在年复一年的清明节烧了几次,可是来年春风吹拂几下,焦黑的根部又有新芽长出。于是,那些被埋着血脉相连甚至连面都没有见过的祖宗的黄土堆,也使父亲安然地加入到行列后,让我们的目光延续酸刺的后代,如同让我们演绎父辈们的命运一样,生生不息地浇灌着情感的芽苗,直至我们的后代重复我们曾经的梦想,曾经的痛苦,曾经的一切。”
这些文字,要么充满了哲思,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要么饱含着深情,让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爱;要么展现出美性,让人陶醉在文字的魅力之中。总之,她的作品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美好。
李萍就像一位孤独的舞者,在西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尽情地展现着自己的才华和魅力。她用文字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的执着。正如她的作品集的名字,她是一位幸福的独舞者,在文学的舞台上,跳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舞步。
在这片土地上,有像李萍这样用心书写的人,就如同挖掘出了一口清澈的潭水,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一抹嫩绿和清新。愿未来,有更多如李萍一般的“清潭”涌现,让西部的文学天空更加绚丽多彩,让这片土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2020.5.4.初稿2024.11.18.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