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莲台行
宋文东
11月17日,我与10几位驴友一起游长清莲台山。那天,我们从济南南郊的分水岭出发,经仲宫前往莲台山东麓的一个小村庄——娄峪,这比走104国道能省不少路。本来估计这段路程不会超过半小时,但我们到了张夏万亩玉杏园,却被道路施工挖的土阻住了去路。幸好有条岔路通往山下大路,却较为陡峭狭窄,新司机恐怕都不敢走。我们的几位司机个个艺高胆大,都安全地绕过去了。我们抵达小娄峪村时已经接近9点半了。
站在村边上看莲台山,就像一道长长的屏障似的横亘于村西,南北连绵数公里。这天的天气很不错,天高云淡,碧空万里,如一大块巨型蓝水晶似的,令人心旷神怡。

也许是穿得过多的缘故吧,我刚爬了不过十几分钟,身上就开始冒汗,便停下来脱去冲锋衣小憩。回瞩山下,三面大山环抱着的小娄峪村像一个睡在襁褓里的婴儿一般安宁。村子仅有一条平坦的长长柏油路与峪外相连,这与世外桃源何异?我想如果能在这里长住,享受这份难得的清静,该有多好!
爬上娄敬洞,用时接近20几分钟。大家习惯地在洞口小憩。站在洞口小平台上,远眺东南方向,在层峦叠嶂之后,淡雾蒙蒙之中,那座巍然屹立,势拔苍穹的高山依稀可见,这就是五岳之首的泰山。我每次来到这里,都要远眺它一眼,心里才觉得踏实,如果遇到阴天,心情便也像天气一样觉得不爽。

小歇之后,众驴入洞。随着洞内渐渐地黑暗起来,我才想起包里常年随身带的小手电。但我翻遍了双肩包也未找到,估计可能是遗在家里了。好在现在智能手机都带手电功能,但我的手机却打不开手电了,也不知道何故。辰桑要帮我查查毛病,但他尚未动手,手电竟然亮了。我们返回时,手电又打不开了,估计可能是哪里出了故障吧?这是后话。到洞西口,好梦站在一处石壁根下,跟一洞壁上的巨型钟乳石合影。几位驴友都擎着手机为她拍照,那阵式,就像记者会似的。

出了洞,众驴按照惯例在洞口外拍张合照,作为此行的纪念。

拍完合照,众驴接着下山,去寻谒张仙祠。我曾在30年前拜过一次张仙祠,却只记得大致方位,其他诸如建筑布局等已经记不清了。幸福的人等几位驴友第一次来,自由哥带着他们先逛了玉皇庙、火龙洞等几个洞穴,然后众驴一起去爬王母洞。山路多为石阶,比较陡峭,有的地方石阶是在石壁上錾出来的,但路边均有栏杆或者石墙,安全上比较有保障。

站在一处台阶拐弯处,俯瞰山下,莲台山度假村位于北面山崖的前怀,几座建筑物青瓦白墙,很有特色。这里远离闹市,环境幽雅,山青木秀,宛如人间仙境。

过了王母泉,沿着小路往南爬一段坡路,再往前不远,见路边石壁上一棵生长在石缝里的青檀仍然健壮地成长着,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从这里走过几次了竟然没有发现它,或者没注意到,也是咄咄怪事。这棵青檀绝对不是人工种植的,也算是自然界里的奇迹了。记得佛峪般若寺遗址门口的墙壁石缝里,也生长了几棵古青檀,好像两者粗细相当,可以媲美。青檀不择地势顽强生长的优秀品质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也给我们很多启迪。我曾经听过一位做古树鉴定工作的老师说,树木生长的环境,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如果生在土质好的地方,树木就长得快,反之则长得慢。像这棵生长在石缝里的青檀,可以说,其生长环境是相当地恶劣了。但它能够长到今天这个样子,是多么地不易!

到了王母洞,好梦等多数驴友爬上竖洞。我因为有点恐高,并且体力也有点不济,因此没有上去,与辰桑等几位驴友在洞外为同伴们看背包等候。


众驴在洞里玩得很嗨,如果不是时间比较紧张,我不催促他们,还不知道他们要玩到什么时候呢。
洞口外面有往山下去的石阶,我估计沿着石阶应该能找到张仙祠。山路有石阶,也有稍缓点的平路,都在山林里。山林里的树种多为椴树,也有黄栌等杂木。虽然椴木树叶基本上落光了,黄栌叶子也差不多败落净尽,仅有少量的红叶和黄叶还在树上显摆,仿佛要拽住秋天不让走似的。各种树木组成的山林,虽然没有了夏秋季节的青葱葳蕤,萧条荒凉了不少,但因为有一些坚强的红、黄、绿叶的点缀,使得山林景色斑斓多姿,疏落有致,别有一番情趣。

小路上的树叶以椴树叶为主,黄栌叶为辅,铺满了路面。厚厚的落叶像地毯似的,我们走在上面,感觉很舒服。只是椴树叶有点光滑,走路时需要谨慎一点。

在接近峪底的小路旁,我忽然发现山坡上有一洞,青石砌门,洞檐上覆青瓦,门眉条石上刻有“青龙洞”三个字。据说莲台山有72洞,青龙洞是其中较有名气的洞穴之一,我虽然早闻其名,却一直不知道在哪里。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从洞口窥视洞内,洞深大约有20米,内有石条贡案,但没有发现塑像。我很好奇,便独自进入看个究竟。洞不足2米高,有的地方还需要弯腰;宽约2米,外阔内窄,深处有点黑暗,看不大清楚,我也不敢深入探究。没带手电是最大的遗憾。看样子莲台山洞穴群的成因都跟娄敬洞差不多,多为石灰岩洞穴,只是里面的钟乳石等不多见罢了。驴友们好像对此洞不大感兴趣都走过去了,几乎听不见动静了。我觉得洞里空气像凝固了似的,有点瘆人,便赶紧撤出。

我们抵达峪底公路,也没找到张仙祠。我眺望一眼东面的梯子崖对驴友们说,我记得就在山崖下面,离王母洞好像也不太远,咱们上山找找吧。爬了不到五分钟,远远地看见山林里露出一角灰瓦红墙,我猜这应该就是张仙祠了。
我们从西面一圆洞门进入院内。院内正房三间,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祠堂门口有块牌子上介绍说,这是1990年改建的。祠堂内正中供奉有一尊塑像,神仙的一个大脑瓜子又圆又亮格外突出,不用猜,这肯定是张仙无疑。张仙就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张良曾在鸿门宴上劝刘邦低调谦恭,并说服项羽叔父帮助刘邦,成功脱身。他还帮助刘邦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为西汉建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刘邦评价张良说:论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可见张良的足智多谋。张良也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毅然功成身退。传说其随赤松子仙游,没有固定的隐身地。但在济南,却传说有莲台山、铜壁山两处隐身地,说明张良对济南的偏爱。张良被后人称为一代谋圣。
祠堂门外有一通石碑,为《修张仙祠碑记》,但“修”字前面还有一个字模糊不清,看轮廓估计是个“重”字。该碑记记载的是民国九年,齐河善士,张仙之后裔张荆山,独力修建的祠堂。如果为重修,则说明张仙祠之前已经存在。许多古建都是重修之后又重修,也合乎情理。张良与娄敬同为刘邦谋臣,关系相契。娄敬故里就在娄峪村,传说娄敬晚年曾在山上透明洞隐居,因此透明洞又名娄敬洞。

看了张仙祠,众驴从祠堂的东面寻得一条通往山顶方向的石阶,估计石阶应该是通往梯子崖下那座亭子去的。反正方向对头,我们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沿着石阶往上爬。石阶隐在山林里,蜿蜒如龙,曲折上升。众驴走在淡淡的红黄绿三叶参杂的山林里,心情尤为舒畅。好梦跟我说,牛哥,明年早点来看红叶吧,你看这满地的红,不知道在树上时该有多美呢。咱们今年来得晚了。我说,也晚也不晚,你看这满山星星点点的红黄残叶,不是也很美吗?

爬上半山那座亭子,众驴稍歇。看亭子后面的梯子崖,不仅石壁如削,而且山峰崚嶒,势如插天,尤为壮观。我们在娄敬洞西口看这亭子时,觉得此亭建的地方太美妙了。近看小亭,六角红柱,斗拱彩绘,古朴壮观。看亭子檐下,有“莲心亭”三字,觉得这名字起得也妙。

时已正午,湛蓝的天幕上有两大朵白云悬在莲台山南峰顶上,衬托的山峰更加雄伟壮观。灿烂的阳光下,稀落的红黄叶点缀的山林更美了。
辰桑不声不响地离开亭子往山林深处去了。众人也没理会。一会儿辰桑回来说,我进林子里看看,有条小路往山上去了,看来能登到山峰上去。我说即使能上去,但山顶险峻,而且地理情况咱们也不熟悉,东面的山崖我们也不是没看到,陡峭得很,哪有路下去?
众驴离开亭子,往王母洞方向而去。

我们回到王母洞北面的那段陡峭的石阶下面时,已经12点半多了。好梦提议众驴在这段石阶上拍个合影。这段石阶大部分是从石壁上錾出来的,很有特点,在这里留个影儿也很有意义。

众驴爬上娄敬洞西口,已经接近下午1点了,如果按照原来的计划登顶,再返回娄峪,估计得下午2点以后了,众驴肯定都饿坏了。我征求大家意见时,众驴竟然都往娄敬洞口走,没有一个吱声的。
(本文图片借用了部分同行驴友的摄影作品,在此致谢!)
2024年11月20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