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由作者提供
那 年
作 者 张友书
诵 读 晓 晨
上世纪五十年代,曹诚英先生住在甲级楼201-2号。甲级楼是两家一栋的别墅式小楼,各自开门,楼上、下共五室,因为先生一人,楼下一室请植保系陈其本老师同丈夫董锡松老师陪住。和曹先生同住一幢楼的是副院长张庆泰(原副省长)。四栋甲级楼住的还有院长张克威、副院长梁秋、副院长张秀山、教授赵仁镕、毛宗良、张际中。
复旦农学院师生到东北后刚安家,家里有好多活儿需要帮助,青年教师陈新和、董锡松就担负起曹先生所有家务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困难时期,曹先生的生活很清苦,她把每月计划供应的粮油都分成若干份按量食用。
陈新和去曹先生家,经常带着小女儿陈振瑶,曹先生非常喜欢乖巧文静的陈振瑶,见到她就亲切地喊她的乳名:小妹。
曹先生注重仪表,她总是那么清爽,得体,颇有大家风范和女知识分子的风度。无论顺境逆境从不失体面和尊严。生活中充满着诗情画意,她喜欢古诗词,也经常写一些诗词。别人家的地里都种菜,她的小院里开满了她亲手种植的各种小花。
曹先生住过的甲级楼201栋
诸楼当中建了小花园,修了×形行道,栽种了丁香、柏树等观赏树,曹先生早晚都到小花园中散步。当时我家住在202-2号,常常看见曹先生,她戴着一付金丝边眼镜,手里扶着一条手杖,身穿亚青色旗袍,旗袍右盘扣处别一手帕。她的脸上永远带着微笑,路遇毛宗良、张际中等老先生时,双方一定要停住脚步,侧身向对方行欠身礼,并致问候。
六十年代初,陈其本老师到香港探亲,曹先生搬到乙级楼102-2号居住了。
102栋的八位住户,多是从复旦大学农学院来东北的老师,如马世均老师、孙立瀛老师、张信达老师、蔡希岳老师等等。孙立瀛先生与曹先生是安徽皖南的老乡,在沈农同一个系又是邻居,经常见面说说家乡话。曹先生最喜欢小朋友,当马晓曦、马晓英、谢平、谢小燕等来到她家是最快乐的事儿,她总是微笑着问问孩子们学习怎样了?问问男孩子们有没有去牤牛河野浴啊?给女孩子梳梳头发,扎好头绳。最最重要的是,她会拿出孩子们很少见到过的点心,那种里面有蛋黄的月饼,松软得一碰就掉渣儿的小“馒头”,还有脆得全是芝麻的饼干……曹先生认认真真地平均分给每一个小朋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上,吃得那叫一个干净。那些点心盒上的字是繁体的,曹先生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给我们,什么什么饼屋,什么什么饼家…… 。
有时小朋友的妈妈们也来找曹先生,还给她带去一些自家做的小菜,并咿哩哇啦像唱歌一样说很多南方话,我自小在北方长大,听不懂,但是觉得好听,南方来的小朋友们就很骄傲地告诉我,她们说的是什么。周末,到曹先生家里的大人总是很多,我们都知道,他们一来,曹先生就不会出来,或许明天才能分点心吃。周末,到曹先生家里的大人总是很多,我们都知道,他们一来,曹先生就不会出来,或许明天才能分点心吃。
动乱时期,曹先生也受到了冲击,造反派闯进曹先生家里,翻箱倒柜开始了肆无忌惮地抄家,他们抄走了曹先生珍藏了多年的文稿、影集、信件等物品。还有一些曹先生最心爱的东西。我们一群孩子不敢近前,只是围在门口,看着抄家人走后,曹先生神情落寞地在扔得满地物品当中寻找着什么。看到被扔在地上她珍藏多年的昆虫琥珀,都不屑地用手杖拨开,她弯下身去拾起一些被撕碎的纸片……那时她家北屋还强行住进了一户人家。她请的保姆也走了,对于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她生活有了诸多不便,此期间她常与孙立瀛等几位老先生闲谈,似乎忘记了当时的环境,没有沮丧和不满。表现出她骨子里的坚韧钢强。
六十年代末,几位退休的老先生因为沈农下迁而返回原藉了。曹先生先去杭州投奔朋友。孙立瀛的长子孙业雨帮曹先生整理行李。他还清楚的记得,曹先生的大件家俱一样没带,之后,曹先生再也没回沈农。
张友书(1953.10-)辽宁省锦州人,沈阳农业大学退休职工。《那年》(和曹先生做邻居那些年)收录在由刘艳,王琦主编《寻找曹诚英》一书(2024出版),撰写《老院长张克威同几位老工人》《老院长张克威同年轻人在一起》刊登在《沈阳农业大学报》。《老院长身边的好人》《小时候的牤牛河》等刊于网络媒体《都市头条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