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永安(陕西)
枫叶飘落的季节,秋高气爽,暖日融融。应革命老区之邀,南郑区书协、美协的部分艺术家们,带着满满的情怀,轻车简从,沿着当年川陕“红色交通线”,当今红军路,前往碑坝区域,开展乡村振兴,“文化六进”采访践行活动。上午十时许,首先到达该镇广家店村驻地。刚刚下车,迎接大家的有镇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和驻村干部。经过相互介绍之后,便来到村部会议室座谈交流。在镇村干部的引领下,一起参观了村容村貌。该村东接福成镇,南连四川通江县诺水河镇,西邻四川南江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它地处大巴山腹地。山大林深,层峦叠嶂。平均海拔1900多米。村辖面积约5300多公顷,耕地面积只有260多公顷。在册197户607人,但常住人口仅有130多人。全村主导产业以烟叶、中药材、外出打工为主。老百姓生活基本自给自足,有的村民还在城区购买了商品住房。大家一起走进农家小院,同乡亲们亲切交谈,了解其生活劳动情况。兴致勃勃的参观村民们的吊角楼,体验河道上的铁索吊桥。饱览山川胜景,目不暇接。可以说是:祥云卧山间、清泉出幽谷。云在山涧飘,人在画中游。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流连忘返。回到村部后,书画家们纷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书画作品,作为见面礼品向村干部们赠送。一幅浓墨重彩的“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富美山河”的书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区书协党支部,还特意向司法局包联驻村干部们捐赠了生活用品和有关书籍,表示慰问。对他们多年来扎根基层,为振兴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赞赏。驻村干部深受鼓舞,连连拱手致谢。中午时分,大家一起回到镇机关食堂就餐,同机关干部们交流、互动,赠送书画家们带来的多幅书画作品、转赠区文联的《南郑文艺》等书籍。

下午两点许,在镇领导的陪同下,书画老师们一起走进事先安排好的碑坝中学活动现场。早已等候在那里的中小学校长、派出所所长和在校的师生们,整齐的排坐在校园操场上,充满着热情和期待。此情此景,让每个书画老师们深为感动。大家信心十足,迅速进入活动现场,挥笔泼墨,开始了精心的书画创作,倾情交流。一幅幅精美的字画,很快就呈现在了师生们的面前。师生们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尽情享受着书画艺术传递出的快乐!许多师生主动索要自己喜欢的书画作品,有的还拿出自己事先撰写的内容,请书画家们帮助书写创作。有的书画家们还现场指导学生书写新春对联,传授书写技能。一时间校园内充满着亲切温馨,交流互动的热烈氛围。在悠扬的轻音乐乐声中,整个活动开展的热烈欢快、酣畅淋漓。实实在在的让师生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大餐。这一活动,也给学校营造了热爱传统文化的氛围,成效丰硕圆满。这当然得于区文联和碑坝镇党委的重视支持,区书协、美协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以实际行动为革命老区、乡村发展、文化振兴所做出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践行活动。
次日清晨,深秋的碑坝,群山环抱,云蒸雾罩。清风徐徐,稍有点凉意。但每个文友们仍然被日前采风活动的热情所打动鼓舞着,精神非常饱满。怀着对红色革命老区的仰慕,大伙决定继续沿着红色之路追寻探访。车辆离开了碑坝,驶出陕西地界,来到四川境内的诺水河景区。这是80年代开始打造的景区。在省内外也较有名气。同行者多数未曾到过这里。这个景区以溶洞为主,主要有中峰洞、黄龙洞、狮子洞等大小十多个洞穴,但有名气的还属狮子洞。于是决定进狮子洞,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这里的熔岩溶洞极具特色,实际上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从洞口乘坐小船,渡过约10分钟的暗河,便来到灯光秀丽的洞穴入口处。一眼望去奇形怪状、琳琅满目。在霓虹灯的辉映下,美轮美幻,十分壮观。洞内潮湿,暗河密布,由滴水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形态各异。据说这是40多万年前,复杂多变的地质岩层结构和地下水长期溶蚀作用形成的。洞内层层叠叠、上上下下、弯弯曲曲,十分神秘。石笋、石柱有白有黄、千姿百态、深邃幽奇。尽管大家都是六七十岁的老者,此时此刻,都被自然界的神奇妙造而惊叹。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个个劲头十足。攀高爬低,相互搀扶,同心协力。经过两个多小时,徒步走完了规定的线路。虽然汗流满面,疲惫不已,大家却十分开怀。因为大自然再次颠覆了认知,都为自然界的神奇而无比欣慰。 我们继续向通江、巴中方向驱车前行。这些地带在历史上曾经是有名的地下红色交通线。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组建革命根据地。以武志平为代表革命先烈们,在这里建立了从上海至西安,至汉中至陕川边区的一条红色交通线。革命先烈通过这条交通线,先后给陕川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大量的文件资料、军事情报和医药、生活用品,有力地支援了苏区红军的武装斗争。至今仍留下许多文字、碑刻、遗址等实物。通江县的红军第四方面军旧址纪念馆就馆藏了许多史科和实物。为满足愿望,必须前往探访。来到通江县城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但见这里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特别是饮食店门前人流如潮,一片热闹景象。初来乍到,印象蛮好。
又是一个美好的早晨,大家赶早起床。到野外散步,吸收新鲜空气。寻找异乡佳景,品尝川菜美味。文友们一起谈笑风生,一路前行。在导航的指引下,很快就来到了通江县红军广场。首先看到是徐向前元帅的金色塑像,雄伟地矗立在馆厅中央。他手持望远镜,精神盎然,让人肃然起敬。陈列馆内设有七个展室,各展室分门别类,有许多历史照片,注有文字介绍。有红四方面军序列表。有第四军、第九军、第三十军、第三十一军、第三十三军,共15个师44个团。还有炮兵团、警卫团和军政干部学校。让大家详细地了解到了当时这里的红军部署阵容。有徐向前、王树声、陈昌浩、曾中生、李先念等许多军事指挥官们生平介绍。有许多石刻标语,有徐向前元帅1989年的亲笔题词“长征伟业,万古流芳”刻碑。还有当年许多红军武装斗争的战场、战役实况照片。有当年川陕省地方武装组织的情况介绍,也有当年战场上遗留下来的实物等等……,总之,内容繁多,真实可信,让人无不崇拜敬仰!参观完红军纪念馆后,意犹未尽,继续向红色重地巴中市前行。巴中市虽为山区城市,所到之处,整洁有序,交通发达便捷。高速、国道、机场齐全。一派现代繁荣景象。初次到访,总想多留点印象。
首先,慕名来到座落在市区的恩阳古镇寻访。恩阳古镇,始建于南北朝,历史悠久,文化底韵浓厚。曾经是米仓古道上的重要集镇和水运码头。有大小二十八个古街巷组成。是四川境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漫步廊桥之后,经过万寿宫,进入赵家四合院,随江边道路,漫步而行,进入古镇的繁华地段。这里街道窄小,但青石铺路,花草簇拥,一律木质结构的楼舍,错落有序,古朴典雅。店铺内摆放着许多当地特色食品、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这里还有古老的货币银行、地下作坊、地下交通站、革命审判法庭、红军讲习所等场馆遗址。当今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吸引着许多游人前往踏访。尽管是下午时分,大家还是兴致勃勃的游览了主要古镇街道。听了许多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与风情,仿乎又让人穿越了一次时光隧道。真正地感受到“岁月静好,古韵犹存”的景象。
游罢古镇,短暂休息,便向座落在巴中市南龛山上的红军碑林进发,完成心中多年的夙愿。据了解建立在这里的碑林群,是全国最大的红四方军主要将领纪念陵园。内有红军纪念碑长廊,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红军博物馆,红军陵园等多个景点。1932年12月28日,红四方面军进抵川北,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创立川陕革命根据地,辖行政一省二十四县,跃居全国第二大苏区。1935年从这里奉命长征。短短三年时间里,红军在这片土地上,艰苦战斗,发动群众建立红色政权,留下了许多英烈事迹,值得永世传颂。因时间紧张,我们只好选择性地,重点仰慕了红军纪念碑塔和部分景点。红军纪念碑主碑高达近19.3218米,。寓意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18日进驻川北通江两河口,此碑由成都军区捐建。碑体正面背面是由时任成都军区政委刘书田上将题写的“红军纪念碑”金光闪闪的钛金大字,背面石刻碑记,刻有当年红军训词:“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战斗,不胜不休”。去红军纪念碑塔下,登攀南龛山,自上而下,需攀登数百个台阶,还要攀爬十多米高的玻璃玄梯栈道,全程约一个多小时。不仅需要体力,还得有坚强的耐力。在信念驱使下,大家最终安全到达纪念碑下。胜利的喜悦涌满心头。
举目远眺,巴中市容市貌尽收眼底。静观塔碑,啊!热血铸丰碑,英魂垂青史。一种怀古敬仰的心情由然而生,久久难能平复。何立丰碑?“勋烈随星移以彪炳史册,精神并日月而光耀人寰”,或许这就是建造丰碑,昭示后人最好的释缘吧!
纪行感怀深秋时节红色唤,翰墨抒怀进校园。扶贫路上添彩笔,乡村振兴写新篇。
久有夙愿访陕川,寻觅当年英烈传。
故事感怀真壮志,红色精神润心田。
————————*————————*————————
来源: 作者投稿
本期责任编辑: 何宝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