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千山 湖南 1337字
这些天,打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门前那一蓬娥眉豆。顶上,一簇簇白色和红色的花朵,坚定地向天而立;层层叠叠挨着挤着的叶片,构成了一座密实的绿色堡垒;挂在外边的串串白色豆荚,似乎是无数的小手在招摇示意。在大片成熟了的晚稻金黄色的衬托下,格外醒目。
靠近它,你就会嗅到娥眉豆特有的清香。细看豆荚,颜色白中泛青,边缘上的红色由浓变淡往中间浸润。尤其是那长而弯曲的形状,应该就是其得名的重要原因。只是豆荚实在够宽,如果美女的眉毛如此,那便该称为猛女了。但当你不专注于豆荚,而是从整体上观察植株时,你就会觉得起名的人很有文化。豆荚只是意象,美才是实质。
娥眉豆学名扁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如峨眉豆、蛾眉豆、眉豆等,都借用了女子的眉毛,给人以美的联想。其实比美的外形更重要的,还是娥眉豆顽强的生命力。
这蓬娥眉豆是继去年后,又一次自己生长起来的。两年前看到秋冬之交蔬菜品种少,尤其是豆类在南方更少,于是我便到种子公司买了两元钱的豆种。先把塘埂上一块狭长的荒土翻过来,任其在夏日下暴晒通透几天。打四个凼,放上鸡粪和火土灰,再盖上细土。每个凼撒三粒豆种,覆一层薄土,浇一次透水。几天时间,粗壮结实的豆苗便从土里钻了出来。长到七八寸高的时候,我在每个凼边牢固地竖立起两三米高的干透了的楠竹尾巴。幼苗虽然娇嫩,攀附能力却极强,很快就长了上去。不管刮多大的风下多大的雨,它都紧紧地缠绕在竹尾上。就像传统的中国女性,守护爱情一样,再多的艰难险阻也绝不放手。
不管土地贫瘠还是肥沃,也不管阳光充足还是稀薄,只要不是极端干旱,娥眉豆都能很好地生长。而且,还极少遭受病虫害,也不需要使用农药化肥。所以,乡下有人把它称为“懒人蔬菜”。很快藤蔓就爬到了竹尾的顶端,而且把四个竹尾连接成了一片。秋风渐凉的时候,红色和白色的花朵也盖满了豆篷。中秋前后,藤下已挂满了一串串的豆荚。产量高得根本吃不赢,于是我便动员亲戚和邻居到我家采摘。
《本草纲目》记载,娥眉豆有健脾和中的功效。但乡下有人认为,吃它容易诱发旧病,还刮油让人心慌,产妇月子里也不能吃,因此称之为“猪婆肉”。但我岳父却情有独钟,尤其喜欢用它炒仔鸭。中秋时节,只要买到了仔湖鸭,那怕是寻遍市场,老人也一定要买娥眉豆。我没他那么执着,炒五花肉,煮草鱼,或者是加蒜子清炒,觉得都很好吃。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耐煮耐炒,总是爽爽脆脆的而且香气浓郁。不管人们喜欢也好,厌恶也罢,娥眉豆一旦生长出来,就会不管不顾地完成开花结果的使命。颇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气势。
娥眉豆虽为秋冬增添了一道美景,但产量高,吃不赢,看着浪费有些心疼,去年我便没有再种了。但没有想到的是,夏天它又在原来的地方长了出来,而且还是密密麻麻的一片。看到生机勃勃的幼苗,实在不好意思辜负。于是我在每一个竹尾旁边留下两株,多余的便小心地拔出来,用芭蕉叶包好送给亲戚和邻居。今年它还是如此这般的长了出来,而且又结出了累累硕果。
无论自然环境如何变化,只要有土壤,种子就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这些种豆的乃至靠田土里生存的人,不也像娥眉豆一样吗?条件艰苦的时候,依靠吃苦耐劳坚定地走了过来;条件好了,我们一边向大地要收益,一边用汗水和智慧美化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就是一颗颗撒在大地上的娥眉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