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送孩子之叹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学堂接送成景观,
忆昔年少无需伴。
如今家长老人忙,
服饰各异车杂乱。
城市拥堵交警难,
农村有序稍心安。
接送大军苦乐悲,
浪费资源误老年。
若如朝鲜校食宿,
老人自由活力显。
吾因接送误诸多,
自由价值难实现。
人有担当为社会,
老来忙碌时有限。
接送问题引深思,
寻得平衡盼明天。
甲辰龙年十月初九泉城草

《读〈学堂前的景观〉——漫谈接送孩子现象》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前程似锦——成秀玲 ,诚心祝贺您把“学堂前的景观”这一佳作奉献于群中,为老同学们呈上了一份精神早餐。正如思荣点赞的那样,我也深有同感。您信手拈来,对日常生活观察入微,且能将思想升华,真可谓是举手投足皆文章,生活点滴有故事。
同感共鸣在文学领域中是一种独特而美妙的现象。成年累月,每日早晚,接送孩子的经历让我感触颇深。遥想我们小时候上学的光景,那时的社会远不如当下这般发达,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从未有过一日三次接送孩子的情形。可如今,从小学到初中,接送孩子的家长和老人数量之多,简直超乎想象,甚至比上学的孩子还要多。爸爸妈妈们行色匆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满怀关切,还有家庭佣人、保姆等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年龄各异,从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到七八十岁的老翁老妪,各个年龄段的都有。
再看他们的服装穿戴,真是各色各式,千奇百怪,宛如一场别开生面的服装秀。而交通工具更是五花八门,有步行的,展现着最简单纯粹的方式;有骑自行车的,那是一份环保与健康的选择;有骑摩托车的,风驰电掣中带着一份急切。但大多数人骑的是二轮、三轮、四轮的电动车,小巧灵活地穿梭在人群中。也有开汽车去的,豪车如奔驰、宝马、林肯、沃尔沃等等不时映入眼帘。只是,尚未看到有驾飞机来接孩子的,毕竟学堂前没有停机场。
但凡到了接送孩子的时间点,学校驻地的路段必然成为交通拥堵最为严重的区域。车辆的鸣笛声、人们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喧闹不堪。交警不得不特别出勤,全力疏通这如织的人流车流。这或许是中国城市学堂特有的现象吧?在农村,情况反倒好了许多,小学都有学生班车接送,秩序井然,相比城市,确实要出色不少。
学堂前的景观就这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以我这愚钝之人的拙见,实在是算不上雅观。十多年来,接送孩子的任务让我已骑坏了四辆电动车。我猜想,多数人也和我一样,交通工具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更新换代。风雨无阻,学堂前,从初中、小学到幼儿园,接送孩子的大军,他们到底是苦?是乐?还是悲呢?这当中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又耽误了多少老年人的青春时光?能否把接送孩子的大军解放出来,这无疑是中国社会、中国民生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社会课题。
如果能像朝鲜那样,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全都在校园食宿,还用得着家长们天天去接送吗?不接送孩子的老年人就能够老有所学,去追求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能够老有所乐,尽情享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能够老有所为,发挥自己的余热,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比如参加志愿活动、传授经验给年轻人,或者投入到艺术创作中。他们可以返老还童般地重新找回自己的活力与激情。
我以自身为例来说明,这十多年,如果不是忙于接送孩子,我或许可以写出更多的文字文章,去抒发内心的情感,记录生活的点滴;我或许可以学习更多的技巧技艺,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我或许能够组织更多的社会活动,为社区、为群体带来积极的影响;我或许还能外出旅行,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亲身感受那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传承华夏文明。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老来终究一场空。诸多的可能都在接送孩子的忙碌中化为泡影。
中国人的生命轨迹大抵如此,送走了家中的老人,含辛茹苦地养大了子女,又不辞辛劳地看大了第三代,自己也就渐渐老去,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所剩无几。自由,乃是法律上所追求的最高价值。记得有句著名的法谚:“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往往又在不自由中生活。”
都说人是为自己活着,这只是从生理意义上而言。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活着就必然要有担当,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人、为社会而努力生存。生命固然属于自己,但又不完全只属于自己。中国的老人们,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有些悲哀呢?悲哉!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其实是有益健康和长寿的。它能让人保持警觉,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激发内在的生命力。
总之,接送孩子这一现象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如何在保障孩子安全与教育的前提下,给予老年人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同时也让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去解决的难题。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学堂前的景观不再是拥堵与无奈,而是和谐与希望。
甲辰龙年十月初九草于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