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天桥遇见
其实,绵山并不在我的游走计划中。游览张壁古镇,住在镇里人家,吃晚饭的时候,主人热情推荐绵山,说绵山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而且交通方便,距离介休市仅20公里,有公交车可以前往,还有旅游专线大巴直达。说话的口气有点像广告词。问及从张壁镇是否可以直接到绵山,回答说没有直通车,需要回到市里。
闲游于绵山之上,得知绵山历史悠久,起源于春秋时期,因晋国介子推携母在此隐居,后被误焚于此而闻名。游走所见,山光水色新奇险峻;文物古迹古朴厚重;佛寺神庙神秘庄严;亭台楼阁巍峨挺秀,岩洞古柏深幽挺拔。绵山之中有诸多景区,主要看点有龙头寺、龙脊岭、李姑岩、蜂房泉、抱腹岩、大罗宫等十几个。这些景观看点于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介公墓、古藤谷、栖贤谷,有当天夜里写下的几首小诗为证:
一、古藤谷:万壑千崖耸碧天,古藤翠柏衬云烟,静心独自溪边坐,寥寂虫鸣到耳间。二、介公墓:灰烬绵山介子推,忠君孝母两相随。一丘黄土寒食令,千古谁知是喜悲?三、栖贤谷:百丈悬崖险路行,云梯栈道拷魂灵,雄心踏破栖贤谷,一斗泉边洗目明。
但是感触最深、最值得一记的是在天桥的遇见。
天桥是绵山中诸多景区之一,因一条修建在悬崖绝壁上的空中栈道而得名。天桥栈道将几个断崖形成的天然洞穴串联起来,使得洞内外的一些寺院建筑、道教禅房、琉璃宝塔、老君造像等等景观实现了互联互通。
这条悬在绝壁上的天桥,呈不规则“之”字型以阶梯方式向上伸展,向上,离山顶足有200多米,向下,距沟底约300米;天桥全长大约300多米,宽1米左右,两人并肩显得有点挤。在旅游业发展之前,天桥是登临这座峰顶的唯一通道;随着旅游的发展,在不远处有电梯可以抵达峰顶。但我还是选择了“爬”天桥。
行走在天桥之上,随着阶梯的一步步升高,每一步都要付出极大地体力,很是辛苦;不过辛苦换来了绝佳的景色,每当累了、站下来稍作休息时,即可仰视头顶峰峦,望郁郁葱葱的林木和高远的蓝天白云,也可俯瞰脚下深谷,观洞穴里的洞神宫、祖师殿、七真殿,还有炼丹炉、授书亭以及一间间静修的禅房;云雾时时在身边缭绕,触手可及而又不可及;山风若有若无,但却处处拂面、消汗爽身;随着阵阵山风,钟磬之音、戒香之味,盈耳充鼻,入脑悦心……由此我认为,天桥已不仅仅是一个上下山的通道了,它还承载着一种宗教理念,即无时无处无事不在修行,每天在天桥爬上爬下,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修炼身心的道场。
爬完了天桥,凭栏远眺,心情大好。却在不经意间的回眸里遇见了她——一个出家人,退了色的蓝道袍干干净净,罩着颀长的身躯;道巾下两鬓飘着浓密而斑白的头发;清瘦而苍老的面容透着慈祥和矍铄——她应该是一直在看我,所以当与我目光相遇时露出的微笑带着些许不好意思。不知道是为了打破尴尬,还是为了别的什么,她打着招呼走近我,于是攀谈起来。
聊天中得知,她与我是省籍同乡,来自张三丰的故里,在此出家已经十余年。也许是看在老乡的情分上,她热情地指东指西、上指下指地介绍起来:龙王化作柏龙驻足的悬壁,神兔助高僧志超通过的断崖,险绝的军事要塞石勒寨,唐太宗李世民为感恩太上老君所建的洞神之宫,古印度须弥山飞来之石——须弥石……她还特别说到,这里非常特别,不仅是太上老君修行炼丹的道场,而且张良、诸葛亮、李淳风、刘伯温等诸多历史名人都曾在这里打坐修行。
问她的出家修行是为了众生,还是为了自己。她沉默了,眼睛里露出忧郁的神情。看来我太冒昧唐突了,不免有些后悔。过了半晌,她轻声说道,“为众生,我还没有那么大的胸怀;为自己,我也没有那么自私。”“我是来给儿子消业的”。此时我已不敢随便接话茬,怕再度引起不适。接下来都是她关于儿子的诉说,像是讲给我听;不过在整个讲述过程中她没有再看我一眼,而是面对着空旷的山谷,所以更像是自言自语。她的诉说,语速缓慢,声调轻柔,语气平和,无怨无责,犹如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而非自己的亲生儿子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
不知不觉中日已偏西。她结束了自言自语,转过头对我歉意地笑道:“让您见笑了,耽误您这么长时间!”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只能冲着她笑一笑。准备告别时,她取走我手中早已空了的保温杯,去给我灌满了热水,同时取来一条黄色的长巾(网上说这长巾叫“绶带”,代表尊荣和高贵)戴在我的脖子上,招呼摄影亭的小伙子为我拍了一张以天桥及其岩壁上的八卦图为背景的照片,并叮嘱小伙子不要收费,记在她的账上。
回到山脚下的住处,吃过晚饭躺在床上一直在想这道姑和她的儿子。这是怎样的一种前世今生的孽缘?与其说她信奉道教,不如说她爱子心切,这种爱,真心真诚真切。爱是一切宗教的核心所在。但是,这种爱的方式是否能够为她的儿子消除业障呢?她的儿子能够理解母亲的爱心与苦心而“回头”吗?同时我也在想,我和这位道姑的相遇是偶然还是重逢?难道是前世的约定今生要做一次她的听众,听一次她的诉说吗?作为过客和听众,我又能够为她做什么呢?其实,在山高水远的岁月里,对于他人而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过客与听众。
人世间人与人的种种缘分就这样交织着、交替着、重复着,演绎出无穷无尽、千姿百态的故事。无论故事多么生动精彩、多么凄楚悲哀、多么浪漫美好、多么幸福圆满,作为过客看客与听众,也只能是走过路过,看看听听而已。谁也解不谁的生活之累、体肤之痛、脑中之惑、心里之苦。
想到这儿,也就释怀了,并从看客和听众的角度写了下面的文字以记之:
远上天桥立壁横,
白云自向我衣生。
道姑无怨说经法,
梵院深沉响暮钟。
作者简介:吕家立,笔名下午茶。七旬老者,务过农,做过工,大学毕业进入机关,写了大半辈子公文。闲暇时喜欢写写工作以外的闲情、小事、凡人。早年偶有诗歌、散文见诸报端;著有散文游记《窗外的风景》、诗歌集《心灵的风景》。退休后作品常见于《中国诗歌文学精品》旗下《作家美文》《作家选文》等网络文学平台;相关作品曾4次入选《中国诗歌文学精品微刊作品联展》(第12、64、67、76期);曾入选《中国诗歌文学精品》最受读者喜爱作者名录(第2期)、人气作者名录(第7、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