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继往开来)
·
玉龙洞,一座天然的苗家风情博物馆(三)
·
萧宇亮
·
我上文所说的这段像南门河的流水,导游却说是“天池”。我觉得无须争辩,都是那么美好的联想,见仁见智是没有对错之分的。过了“天池”后,游道变成了缓缓的下坡,而右侧的水流则陡然掉到了石隙中的深沟,就像徜徉过象山之后又开始急转直下的巫水。看不尽沿途的景,也记不清转了多少道弯,来到洞府的第六层,也是已开发的洞府最深处,这里离地表已有八十好几米深了。·

往上走,第一个景点便是听泉台。登上石台,转身望去,一条与来路形成一个夹角的石沟远远地伸向未知区域,而身前是直下数丈的岩坎。石沟的两壁曲折陡峭,看不到可以立足的地方。听说,里面的灯光是由专业的蜘蛛人挂上去的。向下探望,沟底有水流动,但要听泉水的声音,得闭目静听才行。左侧的洞壁上,排坐着三尊人形的石头,导游说这是福禄寿三星。我猜想,三位老人家在这里静听泉声也许已有上万年了,等到里面布上了灯光,才终于见到了泉水方向的庐山真面。上行游道是一线窄窄斜斜的石巷,这是整条石沟的另一截,只不过这边有路可通行罢了。
别了听泉台,才向前行进了一小段,洞厅里悠扬地响起了嗡、嗡、嗡的声音,这是前面的游客在敲响石壁右边悬垂的“平安钟”。这声音,似乎能让人心中潜藏的佛性袅袅升起,我猜想,莫非是儒林古景普陀寺的钟得了道,飞到了这里来了?要不,这钟声怎么会让人感到那么的空灵?站在平安钟旁,你若偶尔抬头望向洞顶,会惊奇地发现,一个巨大的鱼尾悬在上空,似乎还保留着大幅度摆动后的余威,显得那么力道十足、动感分明。而旁边悬着的尖扁状石梁,恰似大浪的尾翼。这就是传说中的鲤鱼跃龙门了。仔细端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那么神似,那鲤鱼的大半个身子已跃到了龙门的那一边,只留下一条奋力摆动着的尾巴和激起的浪头。在导游的指引下,大家把目光投向左侧的洞壁,无数的鱼儿、贝壳叠在壁上成为了化石。这不能不引人感叹,既是同类又同行到此,跃过了龙门的,不知正在哪块云上逍遥,没跳过去的或不敢跳的,只能堆压在下层定格成石了。也许这些鱼类都来自巫水,只为一道龙门的阻隔,让它们在一瞬之间分出了云泥。在思索中跟着前行,路右侧果然现出了龙门的模样,白玉般的柱、梁搭起一扇庄严而冷峻的门。这就是龙门了,看起来让人既羡慕又敬畏。游道向上斜行一段后,以之字形后折向右上方。在转弯处的一个小洞中,细心的你会发现一尊裸体男童模样的石头,分明地显出跃跃欲试的轮廓,那胖嘟嘟的样子,煞是可爱。这大约就是那位看守仙牛的童子了,因不满足每天重复的工作,也跑到这边来,想跳过龙门,从而成龙成仙、逍遥自在。·

(大宝葫芦)·
走过龙门的另一侧,会看到游道中有两条并排的石门。导游说,左为财门,右为福门,游客大都从财门而过。也有的过了财门又回头来走福门,大有要财、福通吃的架势。若是果真灵验的话,我倒认为,过福门就完全足够了的,有了福,才可以尽情享受生活的全部。要不,古人怎么会创造出“无福消受”这类俗语呢?折向上行,是一段平缓的路,洞顶上不断垂下一坨坨鼓鼓囊囊像牛奶的钟乳石,正此起彼落地滴着水珠,让人想起了南山牧场的挤奶场。这不,前面不远处的洞壁上,镶嵌着一个万把人也搬不动的宝葫芦,这大约是仙家们的鲜奶库吧!前行间,来到一处不是太大的洞厅,左侧上方的钟乳石前端变得尖细,形成一个个的鸟喙。而处在c位的是一个醒目的鸟喙,上方的钟乳石又恰如一只巨大凤凰的半截身子。这里就是神奇的百鸟朝凤了。一定是金童山的凤凰驾临到了这里,百鸟也跟来朝见了。凤凰嘴里噙着闪光的露珠,每45秒准时落下一滴,这大约是在把修炼成的玉露分享给前来见面的粉丝们吧。凤凰是吉祥之鸟,据说祥瑞总会随之出现,果然,在不远处的洞壁上发现了稻、麦、玉米等多种粮食聚集在一起的天然造型,让人立马想起“五谷丰登”的场面。而在更前方,白色的钟乳石构成一幅大型的礼花从天而降图。百鸟之王确实不同凡响,不但出场前呼后拥,而且有祥瑞相伴、礼花相迎。·

(百鸟朝凤)·
在穿过有一株大型“蓉树”的原始森林后,你会闻到越来越浓的酒香。香味是从洞边的另一个洞厅飘出来的,那里是苗家常年窖藏好酒的所在。门紧关着,却关不住酒香。酒量小的人请你尽快通过,没人敢保证你不会醉在这里。再转上一层,又有奇迹在等着你,左边十几米高处的洞壁上,一个米把高的寿字,字体分明,而旁边隐约地有一个福字,寿字为草书,福字却是楷书。这自然形成的字体气势非凡、奇正相合,堪称是天赐福寿。字迹的上方,一个“老寿星”端然坐在哪里,颏下飘着长长的白胡子。寿星似乎在得意地眯眼看着对面,沿着所看的方向,对面石壁上立着一个大号“寿桃”。寿星看起来很陶醉的样子,不知他是在享受大好的心情还是洞中的酒香。·

(龙赐福寿)·
当又走过一朵巨大莲花下的时候,说明你来到了出口大厅。这朵盛开的莲花前,还有一柱含苞待放的花蕾在那儿高高擎起。而左侧垂下的两条钟乳石就像吐着信子的长蛇,它们正对着下方水池中的一只大石龟,石龟也不甘示弱地弓起身昂着头。这场对峙不知持续了几千年,但都相安无事,谁也奈何不了对方。洞壁上高高低低的刻有诗文,印证了历代过往的文人雅士都喜欢光顾这里。洞壁上最醒目的当属“读易”两个正楷字,这是一位经学家的墨宝,以记录他每次到这里,就会豁然开朗了读易经时遇到的疑惑。两个奇妙的字,正读是“读易”,反读是“易读”,构成绝妙的回文。出口洞厅即是素有“洞府奇观”之称的白云洞,只不过调整后的旅游线路将白云洞作了玉龙洞的出口。但不管怎样,这两个名字是那么和偕相融,难怪古语有:“风从虎,云从龙”之说。走出洞口,你会发现苗家的热情是那么有始有终,一个娇健的龙形塑像在吐着烟雾相送。相比进口的龙,这条龙体型略小却更显欢快,这不正是苗乡的吊龙么?·

(读易)·
城步的人大都知道,玉龙洞,只不过是由“五洞一井”组成的大型溶洞群的一个小小角落,在这里我们就见到了那么多与苗乡的风景、民俗相对应的景观,如果遍访洞府,一定能将苗乡的风情一览无余。玉龙洞府,说是一座天然的苗家风情博物馆,一点都不为过。实在的说,因为景致过于纷繁复杂,本人深感笔力才力有限,不但描写得很浅陋,而且有很多地方不得不一笔带过或避而不谈。要想把玉龙洞写深写透,恐怕我还得下个一二十年的苦功夫,去广泛涉猎语言学、美学、园林学、地质学才行。朋友们,还是请你亲临现场观摩体验吧!免得小可一枝秃笔辜负了这一洞好景。(2024.11.21)
·

·
【作者简介】萧宇亮(楚地山风),湘人,曾学于理工,谋生于通信业。喜安静读书思考,思绪游走在现实与远方之间,以诗酒为乐。有诗、词、赋刊发于多家国家级、省级刊物。
·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萧宇亮作品-点击此处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