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雨是泪是心情
唐剑锋
每到清明,几乎人人都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不知为什么,这雨是早也不下,晚也不下,清明节前后,总是细雨纷纷;路上行人,总是哀思断肠。清明节是尽孝的节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激励人们奋斗的日子。
清明前后,天总是阴沉沉,也总是飘着细雨。上坟的路,似乎变得更加漫长。而扫墓的人们,却任凭冷雨打在脸上,任凭冷雨和着泪水,流淌在面颊上。这雨水和泪水,就这样交流在一起,早已分不清哪一滴是雨水,哪一滴是泪水。悲痛的心情,和这天这雨这泪一样,满是忧伤,人们无暇区分哪一滴是雨水哪一滴是泪水,任它流在脸上,只为释放悲痛的心情。
清明节的雨,是通人性的。此时,天人同悲。其实,杜牧先生在写“清明时节雨纷纷”时,也是分不清脸上究竟流的是雨水,还是泪水,但为了衬托人们的悲痛心情,先生故意用了一个“雨”字,把难题留给了苍天。脸上流的其实不是雨水也不是泪水,而是子孙后辈悲痛的心情。“孝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专家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中说:“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
孔子创立了“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礼的规定,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樊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再向他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安葬以后还要按照“礼”来祭祀他们。今天的清明祭扫,就是孝的传承,就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有一位农民,叫林秀贞。林秀贞热爱公益事业,30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了6位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2009年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林秀贞有一句名言:“不要和不孝敬父母的人交朋友!”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清明扫墓,清明上坟,清明祭祖,就是一辈一辈将孝进行下去,所以,清明要阴天,清明要下雨,此乃天地同悲,天地同祭,天地同孝。
清明节,我们要为烈士扫墓。这是全民族尽孝,全民族感恩。有人说:“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民族。”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清明节祭拜他们,为他们上坟、扫墓,是一种怀念,是一种感恩。清明节,我们要为远在天堂的父母扫墓。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给了我们生命,现在我们生活好了,父母却不在了,我们不能忘记父母,扫墓就是一种向父母“报告”的最好方式,“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尽孝仪式。
要把清明节为烈士、为父母、为亲人尽孝时流的泪,变成前行的泪,“收拾心情”的泪,才好在今后工作中、生活中轻装上阵。尽管“对您的怀念,依旧还在心底”;但要通过清明祭拜,走出阴影,走过阴霾,“扬起希望的风帆”,因为“生活还得继续”,我们还要“奔跑在追梦路上”。把清明是雨是泪是悲痛心情,变成不断前行,不断进步的力量,是更好的告慰方式。
尽管悲痛的心情是雨是泪,你要通过清明扫墓,清明上坟,清明祭祖,统统释放出来,这是“孝道”文化的本意,这是“孝道”文化的传承,也是昂扬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有泪你就尽情的流”,在英烈、先辈墓前流的泪,是最真诚的泪,最纯洁的泪,也最能化悲伤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