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初心史 铸牢民族魂题记:伊金霍洛旗关心下一代主题公园散记
文‖葛连光
大美绿城,伊金霍洛,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乌兰木伦湖畔高楼林立,母亲公园被一层薄薄的雾气所笼罩,若隐若现的高大形象,是那样的雄浑、刚硬。初晨的曙光,如同温柔的手指,轻轻拂过窗帘,唤醒了一个静谧的世界,美丽的线条变得柔和起来,仿佛是大自然用它那神奇的画笔,在这天地之间勾勒出一幅水墨丹青。2024年10月18日晨,伊金霍洛旗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体五老、全旗各中小学幼儿园关工委干事、各企业关工委干事,统一乘车赴关心下一代主题公园参观学习。
我们步入母亲公园,迎接这深秋的洗礼。薄雾散去,清凉的露珠落在各种苍松翠柏树木叶上,各种鲜花绿草花瓣上,晶莹剔透,仿佛是秋天的眼泪,诉说着季节的变迁,时光的转换。它们在阳光下闪烁,散发出柔和的光泽,为这秋日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诗意。菊花,在秋风中悄然绽放,它们不像春花那样争艳斗丽,却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与美丽。在寒露的滋润下,菊花的色彩更加鲜亮,黄色的花瓣如同太阳一般温暖人心,它们在秋日画布上,绘出了最动人的风景。我们走进了关心下一代主题公园,每一朵菊花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们在秋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园林绿化中的多功能公益性公园,是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学习革命精神的阵地,更是独具特色,引领风尚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伊金霍洛旗关心下一代主题公园于2024年7月落成并投入运行,北邻阿勒腾席热镇母亲公园,西接伊金霍洛旗少年宫,占地面积56亩。公园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心、教育、服务青少年为主线,建设一路三台八篇,沿着红色长征路;遵循领袖嘱托,弘扬五老精神,宣誓台、畅想台、警世台;铸牢篇、关怀篇、精神篇、楷模篇、家风篇、节气篇、节日篇、民族团结篇组成。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课外教育活动资源和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主旨,弘扬正能量,赋能青少年,教育青少年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行走在秋意渐浓长征红色的小径上,脚下的落叶伴着沙沙的声音,聆听导游的讲解,树梢上的几只喜鹊和鸟儿欢快地歌唱着,我们贪婪地呼吸着这清新而略带凉意的空气,感受着秋日独有的韵味,心随着秋风飘荡,思绪万千。沉浸式的体验,学习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红色的长征路上,见证了无数的离合悲欢,每一台,每一墙,每一篇,每一景,都承载着回忆,我驻足于此,细心观看,秋风的呢喃,风趣的讲解,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沉浸其中,不愿离去。
启航。一座雕塑的灵感源自五角星的一角,就像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象征着青春与希望。它以大门的形式,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与精神。大门之上,两侧刻画着象征时代高速发展的现代符号,仿佛是时代的脉搏,跳动着无限的活力与激情。而另一侧,则镌刻着古老智慧的四大发明与圣人名言,它们穿越时空,诉说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在雕塑的两侧,是发奋学习的男女少年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展现了青少年们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正是“少年强则国强”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独特的构思,精美的工艺,成为了公园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激励着每一个路过的人,勇往直前,追逐自己的梦想。
宣誓台。采用雕塑的形式将队旗、团旗、党旗分布在宣誓台周围,以党旗为中心,供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畅想台。是关工委五老人员分享智慧的舞台,也是少先队员畅想未来的平台。在这里,共同开展朗读、合唱等活动,借助回音壁的设计,声场汇聚,营造出一种深沉而激昂的声响效果。整个空间的焦点,是那尊醒目的红色“华”字雕塑。采用草书字体,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共荣,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彰显了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涵。“华”字雕塑两旁,是两座浮雕墙,宛如历史的长卷,诉说着不同的故事。浮雕生动地再现了第一次载人航天和多次载人的历史瞬间,展现了祖国日益强大的实力。畅想台不仅是一个活动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文化,激发梦想的精神高地。在这里,每一代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共同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世台。在以远山的造型下面悬挂巨大的警钟,警世后人不忘历史,持久保持警惕,在警钟上刻有“警钟长鸣”四个大字,旁边的铭文刻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警世台。在以远山的造型下面悬挂巨大的警钟,警世后人不忘历史,持久保持警惕,在警钟上刻有“警钟长鸣”四个大字,旁边的铭文刻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培育时代新人,传承红色基因。红军与学生。一群孩子围坐在老红军的身旁,聚精会神地聆听他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老红军用他那充满岁月的痕迹的声音,缓缓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里的英勇事迹,让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波澜壮阔。艰苦岁月的印记,如同刻刀般深深地镌刻在老红军沧桑的面庞之上,每一道皱纹,诉说着曾经的苦难与辉煌,每一枚军功章,都闪耀着老红军不朽的功勋与荣耀。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老红军的敬仰与感激。他们要牢记历史,不忘革命先烈们的英勇牺牲,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老师与学生。深情地描绘了一群孩子紧紧围绕着一位慈祥的老教师,他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老师讲述学习的奥秘,同时老师也细心地关怀着每一个小朋友的生活点滴。这幅画面洋溢着温暖与感动,宛如一首动人的诗篇,诠释着教育的力量与爱的传递。这是对老教师辛勤付出的赞美,又是党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美好寄语,寄托着对未来的无限期望和祝福。
爱我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它如同我们的民族情愁一般深沉而热烈,每当旋律响起,都会让我们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雕塑以圆润雕和浮雕的巧妙结合,生动地再现了中华儿女的团结与繁荣,迎风飘扬的红旗,象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永远向前,永不停歇。塑造的各族人民形象栩栩如生,人人面带微笑,手牵手,共同迎接美好的明天。围绕在红旗下的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象征。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挑战,我们都要团结一心,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
抗美援朝。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高度浮雕的形式展现了26万志愿军英勇跨江,投身于抗美援朝战场的壮丽画面。志愿军战士雄姿英发,气宇轩昂,他们不顾一切地冲向前线,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力量与激情,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那场波澜壮阔的战争。画面左侧描绘了志愿军战士们,迈着坚定的步伐,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奔向战场。他们的身影在江面上留下了一道道长长的倒影,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英勇与决心。中朝两国并肩作战,共同谱写了抗美援朝的壮丽篇章。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和平与正义,赢得了这场伟大战争的胜利。友谊长存,经过战争的洗礼,变得更加坚不可摧,历久弥新。
长征。这一雕塑,以生动的画卷形式,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阔画面。前后错落的人物布局,仿佛让人置身于那段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历史长河之中。中间,几位人物坚毅地站立在党旗下,象征着军民一心,共同克服重重困难,挣脱敌人的围追堵截,最终走向胜利的辉煌。他们翻越巍峨的大山,穿越荒凉的草地,翻越险峻的雪山,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不朽的伟大奇迹。这座雕像不仅是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赞美,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忆与致敬。
闪闪红星。以雕塑与浮雕的完美结合,生动展现了勇敢无畏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形象。灵感源于潘冬子的爸爸临走时赠予他的特殊礼物——一颗璀璨夺目的红星。这颗红星,不仅是一份珍贵的纪念,更是潘冬子心中坚定的信仰和勇气的象征。雕塑的中心位置,少年潘冬子的形象被精心刻画,他目光坚毅,身姿挺拔,仿佛随时准备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而在雕塑的右上角,一枚党徽熠熠生辉,它代表着党的光辉与力量,象征着在党的领导下,潘冬子战胜敌人,走向胜利。
董存瑞(1929—1948)。河北张家口怀来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贫困农民家庭出身,抗日战争时期,当过儿童团长,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任某部6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在部队攻击受阻的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壮烈牺牲。此雕塑表现了董存瑞不怕牺牲的精神。
雷锋(1940—1962)。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雷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雷锋精神影响了后来一代代的中国人。
刘胡兰(1932—1947)。原名刘富兰,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1947年1月12日,国民党闫锡山军和地主武装“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将群众赶到场地上,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残忍的敌人为了使她屈服,在她面前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用铡刀杀害。刘胡兰毫无惧色,从容走向铡刀,壮烈牺牲,尚未满15周岁。毛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草原英雄小姐妹。讲述了龙梅玉荣的事迹,从内蒙古草原传遍大江南北,此雕塑将她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再次刻入人们心田,传递给我们爱国、敬业、诚信,责任与担当的精神。
江姐。原名江竹筠,因其壮丽的英勇事迹而被尊称为江姐,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政治明星。江姐的英勇事迹被广大青年视为榜样,在她的指引下,许多年轻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激励着我们每个人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折箭教子。传说成吉思汗的母亲为教育孩子们要团结,取出五只箭,用皮绳捆在一起,让兄弟五人依次折。孩子们使足了力气,谁也未能把箭折断。母亲接着把五只箭分开,一人一支,兄弟几个轻易地就把箭折断了。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单箭容易折,孤树不挡风;兄弟能齐心,力量大无穷!”折箭教子是一个古代蒙古族的故事,用以教育孩子们要团结一致。
李大钊(1889—1927)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岳母刺字。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却鼓励他好好读书,锻炼身体。在母亲的引导下,岳飞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不过后世流传更多的是岳飞背上的字为“精忠报国”,这是因为为了表示对岳飞的鼓励,宋高宗特地命人为岳家军制作了一面军旗,上面就写着“精忠岳飞”。久而久之,“精忠”就成了岳飞的代名词。岳飞死后,随着民间演义的流传,岳母刺的“尽忠报国”就变成了“精忠报国”。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釆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事件的起因是日本军队炸毁自己修筑的南满铁路,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此次事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我们的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的产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情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华民族在节日中表达出中华民族的价值和思想,道德和伦理,行为与规范,审美等情趣,也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积极向往和执着追求。除传统节日外,重要的节日还包括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
二十四节气。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古代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孔融让梨。孔融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雕塑教育下一代从小学习谦让,尊老爱幼。
三好学生。三好是指: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三好学生是中国的学校给予被评选出来的优秀学生的一种荣誉称号,三好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荣誉,也成为好孩子,好学生的同义词。
齐心协力建包钢。那个热血燃烧的年代,在那片荒凉的西北土地上,曾经响起“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嘹亮口号,让我们一起重温“齐心协力建包钢”的那段激情岁月。1958年,包钢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人们热切期望的一号高炉建设却遇到了设备和建设材料供应不足的难题。党中央很重视包钢建设,提出“要想办法为包钢解决困难”。全国上下,各地区、各企业、各部门积极行动,掀起一场全国支援包钢的热潮。
关爱。《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这尊雕塑表达了一位慈母对即将离开自己孩子深深的爱。(插《关爱》图) 草原母亲。这座雕塑深情地诠释了3000孤儿入内蒙古的感人故事,以圆雕和浮雕的形式,再现了1960年上海常州等地保育院中的孤儿们在自然灾害和饥饿的阴霾下,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内蒙古自治区上演了一场爱心接力行动雕塑的主体,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在浮雕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孤儿紧紧依偎在母亲身边。画面充满了爱与希望,雕塑中的爱心形状上,雕刻着河流,这既是对母亲无私奉献的颂扬,也象征着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草原母亲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座传递爱心,传承文化的精神丰碑,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在今天继续传递爱与温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插《草原母亲》图)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认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石榴。这石榴生动地诠释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它象征着各民族之间的紧密团结,共同奋斗,共同繁荣。每一颗石榴籽都代表着不同的民族,他们虽然各具特色,但在这个大家庭中却能和谐共处,相互支持,共同前进。此尊雕塑是对团结与融合的深情赞美,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方,无论来自哪个民族,我们都应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托起未来。雕塑以“人”字型为主要结构,不仅突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展现了五老精神。男女青年托起太阳的画面,仿佛寓意着年轻一代承载着希望和美好的未来。太阳中间的关心下一代标志,更是点明了公园的主题,让人们在欣赏雕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对下一代的深切关怀。而且,公园入口和出口的雕塑造型相同,真的是前后呼应,让整个公园的主题更加突出与完美。
秋风的婉约,使整个世界都披上一层层淡雅的翠绿,树叶落下,变得更加的轻盈飘逸,把大地覆盖的更加舒展的丝绸。秋日的画卷中,找寻生活的真谛,让心灵随着菊花的绽放,在静谧与美好中得到滋养和力量。在缓慢地行走和流动的风景中,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门,伊金霍洛旗关心下一代主题公园,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青少年前行的方向;在时间的轨道上,带着希望与勇气,坚定地迈向远方。公园将教育、研学、文化完美融于一体,把雕刻、壁画、图文精妙融合于一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使命,每一页都是一段记忆,一个故事;人往前走,每一步都镌刻着成长、承载着梦想。从扉页开始,带着好奇与期待,如同踏上一段崭新的长征旅程,穿越古今,随着情节的起伏而欢笑、落泪、沉思。它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各族人民的梦想与愿望,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挺起胸膛,勇往直前。
葛连光于阿镇
2024年11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