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觅好诗
坚持你的热爱,总有一天会发光!早安,每一个你!

金秋时节觅好诗(散文)
舞笛
对秋天最早的概念性认识,来自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的语文课本:“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从那时开始,便不断地强化着这样的秋天印象:渐冷、凋敝、清寂、落寞......
长大了,读了些诗词,不但更加印证了上述情感色彩,甚至还品味出了凄婉、苍凉、肃杀、悲情的气氛。当然,也会时而吟咏到一些秋实累累的果香。
不妨请看——
先秦时宋玉《九辩》中词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翻译现在的话说,就是:秋天的气候啊,真令人悲切!一片萧瑟之声啊,草木凋零,心情好生凄凉。
秋风来了,人们的心头竟也袭上了缕缕惆怅。对此,宋代晏珠的《蝶恋花》描写得格外到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宋代婉约女词人李清照一生中害不完的相思病,诉不尽的别离情,就是那娇美的菊花依然也是让她伤怀:“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要说把衰婉的心情同冷寂的秋夜交融得最好的当首推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寒山寺名气本并不怎么响亮,却因了这首苍凉郁婉的千古绝唱而名满天下,遂成为我国的一大永不隐退的文化名胜。这是诗的魅力,更是诗人的奇迹。
南唐后主李煜丢了江山,心情不好,面对秋月,吟诵的诗词也凄婉得叫人心酸:“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国破家亡的感伤和痛心,已到了“恨别鸟惊心”的程度。
元代王实甫在他的《西厢记》中,更是把秋景凄凉寒彻推向了极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宋代姜夔的《扬州慢》,更具让人心头滴血的力量:“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战争的浩劫,摧残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美丽的家园,屠戮尽了满城生灵,尽管诗人体内热血奔涌,可那秋月仿佛凝固。那是对无辜铁蹄冤魂的哀思。
好在诗界泰斗李太白看问题别有洞天:“雁引愁心去,山随好月来。”
白居易也吟唱得令人心爽:“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总算把秋意和心情带进另一种境界。
诚然,对秋景气氛自然也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刘禹锡说得好:“自古逢秋多悲廖,我言秋日胜春朝。”
不用说,对于秋景的喜与悲,全看吟哦者的心境和态度了。请看——
“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代起义军领袖黄巢的诗句。真是英雄作诗英雄气,豪杰放歌豪杰情!同样面对秋天和菊花,英雄豪情万丈,景物也有了精神和激情,连空气充满了馥郁和生动。我不知道古代长安城什么样子,也没见过现在西安的秋景,但我却在菊香四溢的秋天里到过东京汴梁开封城和金黄遍地的济南,领略过“冲天香阵”的菊香气息,真的令人胸臆激荡,心旷神怡。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宋代黄庭坚的《登快阁》,不但消除了我们心头的郁闷和疲累,还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清丽优雅的秋夜境界,令人心胸敞荡开阔。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同样相对中秋月,那宋代人李朴领略到的就是轻松和愉快,让人顿感豁然开朗。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南宋诗人辛弃疾毕竟是豪放派诗人,秋天里看世界依然也能从悲凉之感中象面对春花一样乐观。他的诗里不仅有寒凉,还有丰收的喜悦和温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远离权贵的倾轧,获得的却是野外秋菊般的闲适与超脱之逸兴。
晚唐诗人王驾的诗词,更是满眼金秋的累累硕果:“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重湖叠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连离愁别恨总是缠身的宋代词人柳永也体味到了秋天的美好,为袭人的桂花香风所醉,叫人如何不爱秋?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农夫收获的是金色的果实,诗人采撷的是优美的诗篇。金秋也是“诗果”累累的季节。
秋天真好!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