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家里的孩子们去逛超市,买回来一些零食,有米花糖、点心和小软糖等,其实米花糖就是用糖粘的大米花,切割成小块还有着独立的包装。这不由让我想起小时候的爆米花,手摇的爆米花机一炉炉爆出来,是当时孩子们难得的零食。每当爆米花的来村里,孩子们全都不管不顾的向外冲,怕去晚了就抢不到散落在地上的爆米花。
那时候爆米花的手艺人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推着车子逐个村子去招揽生意,在胡同口的开阔处还未将火炉、风箱和爆米花机一一摆放好,四周已经被寻声而来的孩子们围满。一般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才会给孩子舀一勺玉米粒,再拿上几分钱的加工费,孩子们挤挤挨挨,盼着老人快点儿爆一锅出来。爆米花机是一个密封并带有压力的容器,长年累月被炉火熏得黑漆漆的,打开机头螺杆,装入用碗量好的玉米粒或大米,再撒点糖精进行调味,然后拧紧机盖放到火炉上。火炉中放入木炭点燃后,老人一只手拉起风箱拉杆,使风箱出风孔向火炉送风,另一只手则握住爆米花机的圆环摇手,不停地转动爆米花机,这样可以确保机器内部的玉米粒均匀受热避免烧糊。
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增大,爆米花机里的玉米粒会慢慢膨胀爆开,发出啪啪的声音,当爆开声逐渐减弱并停止时,表示爆米花已经熟了,这时候就可以关火取下爆米花机。激动人心的一刻马上就到了,孩子们纷纷悟住耳朵,看老人提起爆米花机对准地上预先铺好的袋子,迅速打开机头螺杆释放压力并倒出爆米花,这时候会发出“砰”的一声巨响。很多爆米花会蹦到袋子外面,孩子们就会一哄而上,把散落在地上的爆米花捡起来塞到嘴里,刚出锅的爆米花香气四溢、甜酥可口,成为许多人童年记忆中的幸福时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手摇爆米花制作方式已经逐渐被现代化的设备所取代,估计现在的孩子不曾见过木头制作的风箱,但它所承载的童年记忆却永远令我怀念。
作者简介 韩云令,女,汉族,1954年10月生,商河县尹巷镇韩胡同村,1971年参加工作,现已退休,一生于名利无缘,平时只喜欢读书,国画,努力用文笔记录生活所思所想,用画笔描绘所见所闻,曾在齐鲁晚报壶点号发表《泥上偶然留…》《充满哀思和…》《莫到桑榆晚为…》《关于五一的些许回忆》还有发表于稻田文学的《老年学画》和北京头条《母亲的针线活儿》等。最近陈宜森老师又在北京头条新推发了几篇家乡美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