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门村韩湘子老外家
韩湘子是八仙中人,中国人几乎家喻户晓。但你知道他的老外家是八里原下石门村的吕家吗?这是石门人世代相传的说法。
口说无凭,还有证据哩。
蓝田的辋川远近有名,其山水优美,吸引了王维来此隐居。不仅如此,这里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溶洞,其中以“锡水洞”最为著名。洞内钟乳石形状奇特,倒悬欲坠,石笋千姿百态,晶莹透亮。人进洞内,油然而起清修之思。传说这是唐代韩湘子修道成仙的地方,所以也叫“湘子洞”。因为韩湘子后来度妻子林英成仙,故锡水洞下一华里处有“林英桥”。现锡水洞塑有韩湘子像。手持竹箫,旁立仙鹤,一派仙风道骨的样子。
清朝以前,锡水洞外有庙宇,人称“湘子庵”,历朝历代由石门人翻修。清代第二次翻修时改为“锡水洞通真观”。“文革”中庙宇被毁,只剩下三间。
据石门的村民讲,因为韩湘子是吕家的外甥,所以锡水洞周围的庙宇地产归石门镇管辖。
锡水洞附近有个缺了一个角的碑子,背面载有庙产的四至、面积和房产,现还放在老洞附近。锡水洞的文字记载提到石门镇东、西两社。西社就是石门村本身,东社指今石门村以东的几个自然村。
因路远,这些财产交由周围的村子经营、代管。石门人每年二月初八去拜“湘子洞”会,热闹得很。过去石门人也取水,地奌就在锡水洞。取水"楼子"有八个,内塑有“八仙”。平时就放在石门村“湘子庙”里,湘子像前原有黑虎、灵官站班。
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初,“锡水洞”被当地人卖给南方人开发,山底村村民当天到石门报信,石门人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经过交涉,相关部门默认石门村人重新在此盖庙。从1987年起,石门村伙同当地东山村又陆续盖了九间道观,共十二间,依旧取名“锡水洞通真观”。
正因为辋川有石门村的山林,至今防火什么的,县上还给石门村下公文呢。
那么,神仙中人韩湘子,外家怎么就和石门人扯上关系呢?
一般人都说韩湘子是唐代诗文大家韩愈的侄儿,自幼喜好修道,不听叔父劝阻,立意修行,经吕祖、汉钟离奌化成仙。后来还试图渡韩愈成仙,但因韩愈坚守儒术,贪恋红尘而未成。
但这个说法是值得琢磨的。
唐代有韩湘为韩愈家人,但他是韩愈侄孙,不是韩愈侄子。
韩愈,字退之,出身自仕宦家族,至父亲韩仲卿一代,家族已然没落衰微。但父亲仍历任铜鞮尉、武昌县令,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秘书郎任内,生前曾与杜甫、李白等人交游。
韩愈出生不久,母亲亡。三岁时父亲又去世。他是由长兄嫂抚养长大的。长兄名韩会,次兄名韩介,三兄韩全。韩会无子,过继韩介二子韩老成为子(老成兄曰百川)。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韩愈由长兄嫂抚养,和侄子老成年龄相仿,自幼一起长大,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贞元十九年(803),老成先韩愈离世,韩愈悲不自胜,作《祭十二郎文》,为天下第一祭文,传留千古。
老成有二子,长韩湘,次韩滂。老成亡时,韩湘十岁,韩愈三十五,决心"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故二人名为祖孙,实为父子。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贬潮州刺史,韩湘曾从愈南行,愈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其中就有著名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以后也多次写诗给韩湘。侧如,《宿曾江口示侄孙湘二首(湘,字北渚,老成之子)》、《别韩湘》等。
在韩愈教导下,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韩湘中进士,授校书郎,辟江西观察使从事,姚合、沈亚之、马戴、朱庆馀等以诗文送行。韩湘以后官至大理寺丞。他同韩愈一样,是个汲汲于科举功名,走仕途的士子,而且最后功成名就,不可能修道。
那么韩湘子原型是谁呢?
韩愈另有一位不知名的“疏从子侄”,在当时看来则游手好闲,却善于奇技淫巧。韩愈有《赠徐州族侄》诗,其中有句:"击门者谁子?问言乃吾宗。自云有奇术,探妙知天工。"可以略窥韩湘子原型了。
唐人《酉阳杂俎·卷十九》记载:”韩侍郎有疏从子侄自江淮来,学院中子弟悉为凌辱。韩愈遽令归,并加斥责。侄拜谢曰:‘某有一艺,恨叔不知。’因指阶前牡丹曰:‘叔要此花青、紫、黄、赤,唯命也。’乃竖箔曲尽遮牡丹丛,掘窠四面,旦暮治其根。凡七日,乃填坑,白其叔曰:‘恨较迟一月。’时冬初也。牡丹本紫,及花发,色白、红、黄、绿,每朵有一联诗,字色紫,乃韩出官时诗,一韵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大惊异,侄且辞归江淮,竟不愿仕。”
《酉阳杂俎》提及能让牡丹变色的人,就是韩湘子的原型,但并无姓名。而故事情节,则综合了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赠徐州族侄》两首诗的情节。以后韩湘子的所有神仙故事都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宋代刘斧辑撰了一部文言小说集《青琐高议》,卷十九记载神仙韩湘子事迹,有两首诗,后收录到清人《全唐诗》中,都是修道口吻,其一曰《答从叔愈》,内容是:
举世都为名利醉,伊予独向道中醒。
他时定是飞升去,冲破秋空一点青。
作者名韩湘,其与韩愈却是从叔关系,这韩湘明显不是韩愈侄孙韩湘,一定是托名而己。
上面介绍了韩湘子的由来。可以知道,无论是进士韩湘,还是道士韩湘,皆与吕家应无关系。韩愈是官宦世家,古人结亲,必门当户对,且韩愈视韩湘为子,更应讲究这奌。吕家如果祖有官宦,一定代代相传,记于家史。与韩愈有亲都传下来,祖先辉煌如何传不下来?
至于道士韩湘,更不可能,他是江淮徐州人,无心仕图,回了江淮。且蓝田湘子洞特别是锡水湘子洞,也是后人根据韩湘子的有关传说附会出来的。
明隆庆《蓝田县志》记载"湘子洞"时,记录了两处,一在兰桥(后人称为碧天洞),一在模糊关(应是牧护关)。同时记录了锡水洞,说它同兰桥碧天洞相通,民间相传是高僧用锡仗打穿的。到了万历十三年,兰田知县吕思勉才给碧天洞立碑,兰桥湘子洞的地位才正式确立。历代县志中从未提及锡水洞是湘子洞。
所以锡水洞在民间也成了湘子洞,应该在万历十三年之后。二洞既然相通,民间也认为湘子可以在锡天洞修行。所以最早叫"湘子庵"。
那么,辋川锡天洞周围的庙产和山林又是如何同石门吕家相关?吕家应该是清代由辋川迁入石门的,所以拥有历史产权。这种情况很常见,以前嘴头的肖姓同大洋峪肖梁村的肖姓争夺核桃等果树所有权,就是因为嘴头肖姓是从肖梁迁过去的,孙家坡陈姓由陈山迁入,以前还到陈山耕地呢。
以前家在辋川的吕家,拥有锡水洞周围的产权,又随着锡水洞湘子修行的传说而成为湘子的"外家"。移民迁移的事实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实在是民间文化的创造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