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月的晚上》真美
——作家董彦礼散文《满月的晚上》品析
文/云蒙山人
早知道董彦礼主席的小说别具一格,没想到他的散文也是别有韵味。发布于《卢氏部落》2024年10月16日的《满月的晚上》,就把我读得如痴醉。深思、细品,共忆、独酌,《满月的晚上》真美,不由得长时间深陷其中。
《满月》之美,在沉深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望月思乡,应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情怀,李太白不是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时候,乡下老家那轮又大又圆的满月如童话般在我心中升起。我渴望那一轮满月,而这喧嚣的城市,再难走进那满月里的音话。”读着董主席这朴实无华的句子,我不禁想起少年时代背井离乡在外求学时,每逢孤单寂寞便把他乡的月亮看作故乡榆树梢头的那轮,总把它看作母亲的面庞,想起在故乡的一幕兼往事。
城市的水泥森林在带来便捷与繁华的同时,毫无疑问挤占着乡村的空间,威胁着乡村的未来。乡村正以不可估量的速度衰亡,而曾经寄托我们灵魂的故乡月,也在这一刻,在《满月的晚上》里照亮了我们的心房。
《满月》之美,在深刻哲思。我思故我在,倏忽已白头。在永恒与短暂的抗争、得到与失去的交融、欢欣与痛苦的碰撞里,人像一根芦苇般经风历雨。“我追月,一如夸父追日,我的影子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背月而去,我却怎么也追不上我的影子。这也许正如人,想得到的,往往远离着你;你不想要的,却在你身边不离不弃。”确实如此,月亮如人生梦想,追月是我们的使命,与月最终失之交臂是我们宿命。然而,在明知月亮不属于自己的情况下,又有谁会放弃自己望月的梦想呢?
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一不小心实现了呢?我想董主席孩童时候,心中应该就有一个作家梦。像我自己,就一直非常期待有一个如兄似弟的良师益友。既然目标是前方,就只管把足迹留在身后;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要怕风雨泥泞。
《满月》之美,在深切忧患。“近处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高高低低如密集的鸽笼累积叠加,星星点点的光,是鸽子的眼。”把城市人的蜗居比作“鸽子笼”,万家灯火比作“鸽子眼”,确实新奇而贴切,我们应当从中品出深意。当董主席随着如水的月光一身轻松飞问他的“鸽子笼”时,他“看见满月下,一位母亲的身后跟着一个背负沉重书包的孩童,也如我一样,在这如水的月光里步履蹒跚地走进他们的鸽子笼。”我在这里读出了忧患,想起了我们这一代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而现在的孩子们只顾得上低着头“脚踏大地”在“步履蹒跚”中前行,有多少孩子会有时间、有心情“仰望星空”呢?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在这篇散文中读到一丝“沉重”,这也许不是作者的本意,不搭文章的基调,权当是我的一丝执念吧。
成功是未知的快乐,快乐是当下的成功。人这一生,不管是阴差阳错、歪打正着,还是念念不忘、终有回响,但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取悦自己,悦纳自己,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找回那个最本真的自己,比如沉醉于“满月的晚上”,享受于《满月的晚上》。
一轮亘古长存的月亮,引发了多少流传千古的慨叹。有一千个望月者,就有一千种观感。董彦礼主席的《满月》,初读入眼、再读走心,一思感同身受、再思获益匪浅。短短一篇散文,将深沉情怀、深刻哲理、深切忧患融为一体,因而且有了深邃的内涵,读之如品甘茗,入口醇香,回味悠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满月的夜晚,我心如月,我心亦如水”;读主席美文,我心向往,我心亦钦佩……
(2024.11.04,于云蒙山下麻坪河畔)
注:本文首发于《卢氏作家周刊》2024年11月第3期“重点推荐”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