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衣圣人”吴登云
作者/葛国顺
扎根戈壁帕米尔高原61年的“白衣圣人”吴登云近日回了趟家乡,先后走进扬州大学、高邮中学、高邮赞化学校寄语学子要树立远大理想,珍惜学习机会,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白衣圣人”吴登云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我也曾怀着好奇和敬仰的心情特地去湖西郭集吴登云事迹展览馆参观学习。
吴登云,1940年5月出生于高邮郭集镇柳坝村。1963年,吴登云从江苏扬州医学专科学校毕业,自愿到我国最西端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工作,在这个地方一呆就是40多年。他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多次放弃回家乡或条件较好地方工作的机会,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了抢救民族兄弟,他先后无偿献血30余次计7000多毫升;为抢救烧伤的婴儿,他从自己腿上割下13块皮肤移植到患者身上,他用行动书写了一个好医生为民爱民的美丽人生。
吴登云2009年被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白衣圣人”、曾任新疆乌恰县政协副主席、县人民医院原院长,全国优秀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双拥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白求恩奖章、为民爱民模范称号。2019年9月25日,还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22岁来疆、25岁时输血救人、30岁时植皮救人……吴登云的感人事迹家喻户晓。如今,这位年近80岁的老人,依旧坚守在帕米尔高原上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履行着自己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少数民族老乡称他是"白衣圣人",干部们称他是"活着的孔繁森"。
坚守初心 扎根边疆
吴登云1963年大学毕业后就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列车。在乌鲁木齐工作近三年后,被派到乌恰县工作。他回忆说:“初到乌恰县,我很吃惊,这里竟然没有楼房,医院里也没有医疗设备,距离县城方圆几十公里的地方都没有树、没有房子、没有人。”慢慢习惯就好了,他默默地鼓励自己。乌恰县海拔高,地广人稀,牧民缺医少药,开展医疗工作费时费力。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吴登云每年都要花三四个月时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深入到牧区巡诊和防疫。骑着马、背着药箱,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县9个乡、30多个自然村。
一次他骑马去牧区巡诊,返回途中遇到河里发洪水。当时,他认为自己体重轻,过河不会有危险。就在要过河时,当地一位牧民拦住了他,执意要自己先探路,确保没有危险后再让他过。他对吴登云说,山里的牧民不能没有你。当地牧民的善良与淳朴深深地打动了他,从而更坚定了他留在乌恰的决心。就这样,一呆就是61年,连退休了也不愿离开那儿。
仁者医心 尽心竭力
吴登云充满仁爱之心,只要有病人求医,不管多远,都随叫随到,遇到经济贫困的病人,还帮助垫支医药费,给草原人民带去了生命的阳光,受到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衷心爱戴。61年坚守边疆的风雨兼程,由一个语言不通的扬州青年渐成长为骑术一流、医术精湛的“马背医生”。
“你的手不是骨折,是韧带拉伤,擦点活经络的药就好了。”“出现腿疼的原因有很多,现在需要拍片子确诊一下,放松心情。”……在乌恰县人民医院吴登云的诊室里,每天都有很多病人排队就诊。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救治每一位病人。这是吴登云从医以来坚守的原则,他还多次牺牲自己来救助病人。
1966年冬天,一位患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柯尔克孜族妇女住进了乌恰县人民医院,她脸色苍白,每挪一步就一身虚汗,吴登云当即决定输血治疗,但没有血源。望着奄奄一息的病人,吴登云毅然决定抽自己的血。30多年来,他无偿献血30多次,总计7000多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量。
植皮救人 彰显大爱
1972年春,乌恰县波斯坦铁列克乡牧民托合托西·买买提艾明两岁半的儿子在火炉旁玩耍时不慎跌入火堆而烧伤,50%以上的皮肤被烧焦,生命垂危。面对惨不忍睹的小生命,吴登云感到阵阵揪心,担心抢救成功的概率很低。他与医护人员一连抢救了十多天,生命力顽强的孩子度过了休克关、感染关,接下来又要面对创面愈合关。可是此时,幼儿身上完好的皮肤所剩无几,吴登云想起曾经从一本医学杂志上了解到大量异体皮和少量自体皮相间移植的办法。吴登云把目光投向了幼儿的父亲。买买提明听说要从自己身上取皮,吓得惊恐万状,连连说不行。吴登云决定从自己身上取皮。“什么?哪有医生取自己的皮,不行不行!”手术室护士拒绝配合吴登云。吴登云只好自己给自己注射麻药。他先从两条大腿上取皮,随后,又在小腿上注射麻药,果断下刀。10分钟后,他一共从腿上取下13块邮票大小的皮肤。接着,他拖着麻醉的双腿走上了手术台,把自己的皮肤植到幼儿身上。幼儿得救了,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50多年,每每提及自己与死神交手的故事,吴登云总是热泪盈眶,为成功植皮救人而感到欣慰。
发挥余热 培育新人
吴登云坚守初心扎根边疆,对新疆充满一往深情。他常说:“热爱边疆各族人民不是一句空话。对医生来说,首先要对患者抱有强烈的同情心,像白求恩那样,对工作极端负责,对病人极端热忱。”
2001年吴登云从医院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了的他,仍牵挂着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每星期,他在政协上3天班,在医院值3天专家门诊,坚持义务为牧民看病。他认为乌恰县医疗卫生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医护人员短缺仍然令人发愁。“这里最缺乏的仍然是医学人才,必须要培养一批本地医护人员,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其实,早在1984年,吴登云走上了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的岗位时,当时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医务人员短缺。“必须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柯尔克孜族医生!”吴登云就制订了“十年树人计划”。他把在各乡镇卫生院物色的柯尔克孜族医护人员白天上班,夜里帮助学习汉语,然后送到自治区的各大医院进修,进修后又手把手地“传帮带”,使一大批柯尔克孜族医生成长起来,现在他们都成了县人民医院各科室及各乡镇卫生院的顶梁柱。现在医院70%以上的业务骨干都是柯尔克孜族人。过去这家连阑尾炎手术都做不好的医院,现在几乎所有的常规手术都能做,医疗水平在边疆县级医院中领先。让吴登云欣喜的是,他们中有不少人在一些单项医疗技术上已超越了自己。
2001年,吴登云从医院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担任县政协副主席的职务。但他仍牵挂着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坚持坐诊出诊,坚持义务为牧民看病。现在每个巴扎天,吴登云都要参加援疆医生创建的“医疗巴扎”活动,巴扎开在哪里,哪里就有吴登云和援疆医生的身影。有时,一个巴扎天“医疗巴扎”会接诊2000人到3000人。
2024.11写于草页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