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棺作战壮军威
英雄之气贯长虹
王永锋
战争是残酷的,带棺作战,尤显悲壮激烈。国难当头,为国而死,死得其所。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生于清朝末年,当时大清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状态,列强环视,咄咄逼人,西有沙俄蚕食新疆,东有日本兴风作浪。面对东西两线忧患,大清王朝疲于奔命,左右为难。在廷议上,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派,主张放弃塞防,认为经费紧张,新疆地广人稀,土地贫瘠,沙漠戈壁荒滩,用途不大,离中原太远,况且长途跋涉,补给困难,劳民伤财,取胜可能性极小,若战,无异于以卵击石,不自量力。而以左宗棠为首的一派则认为,海防塞防同等重要,放弃新疆,失去藩篱,唇亡则齿寒,陕甘难保,沙俄也就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力主先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两派唇枪舌剑、针锋相对,最后清廷考虑再三,拍板定案,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率领大军西征,保家卫国,收复新疆失地。左宗棠领命后,积极筹措粮饷,厉兵秣马,于甘肃酒泉誓师西征。雄关漫道,大漠孤烟,八千里路云和月,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为表决心,他让人做了一口棺材,抬棺随军西行,以壮军威,宣告不成功便成仁,别无选择,义举一出,极大地鼓舞了军中士气。他率领大军,兵分三路,克服千难万险,越过终年积雪的祁连山,采取先北后南的作战策略,兵锋所指,锐不可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连战连捷,不到一年扫平北疆,造成“湖湘子弟满天山”的空前盛况。第二年踏平南疆,收复和田,夺得了新疆决定性的胜利,又于一八八一年进一步收回伊犁,呈现出“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大好局面,至此,彻底粉碎了英俄鲸吞新疆的阴谋。新疆的收复,左宗棠功高盖世,举世无双,这与他抬棺出征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独有偶,时隔八年,广西南疆老将冯子材,也把棺材抬上镇南关,一举击败法军。
晚清末年,烽烟四起,法军攻陷越南后,长驱直入,西南边关告急,清廷腐败无能,已无良将可用,两广总督张之洞为此力保年近七十解甲归田的老将冯子材担当大任。冯子材本着家国情怀,临危受命,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带着两个儿子直奔镇南关。冯子材出身寒微,自幼父母双亡,生活极为艰难,投奔行伍,刚毅勇猛,疾恶如仇,智勇双全,屡立战功,官位一直做到广西提督,因不满官场污浊,告病还乡,赋闲在家,含饴弄孙,优哉游哉,尽享天伦之乐。这次启用,他的辉煌人生才是真正开挂,大器晚成,一战封神,成就了他一世英名。到了镇南关,他马不停蹄,立刻投入战前准备工作,抢修关隘城墙,招募兵勇,集中军队训练。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法军,他让人将已做好的棺材抬上城墙,誓与镇南关共存亡,一时士气大振,将士摩拳擦掌,同仇敌忾,群情激昂。接着,他又审时度势,针对敌方大炮火枪,我为大刀长矛的弱点,第一天以守为主,消耗敌人弹药,避其锋芒。第二天,当耀武扬威的法军再次来袭时,封闭关门,坚守不出,等敌人炮火一停,正在补充弹药时,千钧一发之际,冯子材振臂一呼,地动山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雷霆之势,绝地反击。他身着短衣,脚穿草鞋,手持长枪,跳下城墙,虎父无犬子,两儿紧随其后,其他兵勇纷纷跃出,手持利器,大声高呼,山鸣谷应,杀入敌阵,短兵相接,法军措手不及,溃不成军,冯子材大获全胜。后来,乘胜追击,不仅完全收复失地,还一直打到越南的河内。冯子材与左宗棠皆为古稀之人,老当益壮,余勇可贾,同又抬着棺材出征,抱着必死的决心,尤显宝刀未老,悲壮可泣。
到了现代,日寇犯我中华,“七.七”芦钩桥事变,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热潮。当时八路军正置于抗日一线的陕北,日军多次进行围剿扫荡,尤其是“三八”年,已达到丧心病狂的程度,日军占领汾河,直指晋东南门户,严重影响了山西及陕北根据地的安全。毛主席紧急指令王震,不惜一切代价,要夺回汾河阵地。王震,湖南浏阳人,出身于佃农家庭,从小对黑暗社会就深恶痛绝,长大后成为一名工人,积极参加工人运动,然后转入部队,参加湘赣暴动,创建了根据地,-生戎马倥偬,连年征战,驰骋疆场,忠肝义胆,勇冠三军。他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战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他率领部队参加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及时识破张国焘阴谋,矢志不渝,奔赴抗日前线。在抗日战场上,他任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率领将士精忠报国,再显英豪,多次与日军作战,临危不惧,每战必胜,令敌心惊胆寒。将军作战,敢打敢拼,每到关键时刻必立于一线,不惧牺牲,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这次汾河阵地争夺战,面对武器精良的强大日军,我军装备低劣,深知取胜极为困难,危难之处再显身手,临战之前,他让战士抬出一口漆黑的棺材,他站在棺材上,挥拳大声喊道:“我领头向前冲,要死我先死,死后装在棺材里。”浩然正气,气贯长虹,战士们听后,无不动容。“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宵汉”。官兵一心,众志成城,将勇兵雄,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场战斗异常激烈,从黎明打到黄昏,又从黄昏战至拂晓,枪声炮声喊杀声,不绝于耳,经过一昼夜的鏖战,八路军终于取得全胜,夺下了汾河阵地。这时的将军已完全成了血人,头负重伤,血流不止。解放战争后期,他率部连克西部重镇,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马匪”,取得青甘地区的彻底胜利。然后又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率十万大军挺进新疆,大兵压境,迫使新疆得以和平解放,为了新疆的稳定与发展,他又率部多次剿匪平叛,新疆才得以彻底安宁。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带领将士们,一手拿枪护疆,一边屯田种地,克服重重困难,他领导的部队真正达到了兵强马壮、丰衣足食的程度,新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后来,毛主席与人谈起新疆的事情,曾经自豪地说道:“新疆的收复与发展,应该感谢两个湖南人,一个是左宗棠,一个是王震,两人都是不怕死的好汉,都曾抬棺作战。”毛主席把他与左宗棠相提并论,实不为过。

抬棺作战,视死如归,是军人决心的实体展示,没有决心,就没有信心,有了决心,就是成功的一半。“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在民族大义面前,向死求生才是唯一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就在王震将军夺取汾河之战后的一九四五年,日军已成强弩之末,但仍还作垂死挣扎、困兽犹斗,妄想夺回南阳城,以作反扑的堡垒。驻守南阳的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师,是西北军中的一支劲旅。师长黄樵松,是出了名的“狠将军”,他率部参加过台儿庄会战,曾亲率大刀队夜袭日军,从台儿庄的西北角打开缺口,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守住南阳,异常艰难,敌我悬殊太大,为表“死战不退”的决心,他要副官为其打造一口棺材,摆在前线阵地,上写“黄樵松灵柩”,官兵看后,无不敬崇。尽管日军飞机轰炸,坦克袭击,南阳城一片焦土,但由于官兵一致,寸土不让,多次击退日军,以血肉之躯筑起城墙,十天坚守,南阳城岿然不动、固若金汤,终于等来援军,里应外合全歼日军。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人贵在忠勇,心存忠勇,方能克敌制胜。遥想三国时,庞德拜为先锋,为表忠心不二,抬棺出征,与关羽恶战,射伤关羽,正要大功告成,奈何于禁妒贤嫉能,恐其争头功,鸣锣收兵,功亏一篑,造成水淹樊城。庞德被擒,誓死不降,以报曹操知遇之恩。尽管他功败垂成,虽败犹荣,与日月同辉,千古传颂,美名高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顶天立地的脊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生死存亡,责无旁贷,方为良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暮色苍茫看劲松,英雄儿女,天佑中华,壮哉壮哉!
2024.11.10